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原发性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因其病因不明,而区于继发性动脉高压。常见的初始症状如下:呼吸困难(60%),疲乏(73%),胸痛(47%),眩晕(41%),水肿(37%),晕厥(36%),心悸(33%)。原发性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因其病因不明,而区于继发性动脉高压。常见......
目录

基本介绍

原发性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因其病因不明,而区于继发性动脉高压。常见的初始症状如下:呼吸困难(60%),疲乏(73%),胸痛(47%),眩晕(41%),水肿(37%),晕厥(36%),心悸(33%)。

原发性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hypertension)是一少见疾病,因其病因不明,而区于继发性动脉高压。1987年美国做了多中的广泛调查,对原发性动脉高压的流病因有了进一步了解。诊断和治疗也比过去有了进步,但该病的预后仍然不好,多在症状出现后数年死亡。虽然1891年Romberg首次报道一例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但直到1950年导管检查术问世后“原发性动脉高压”才得以诊断。

主要病因

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基本病变是致丛性动脉病,迄今其病因不明,没有一个单一病因因素可解释其发病过程,很可能是某些病因因子长期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与原发性动脉高压可能有病因分述如下。

1、栓栓塞最初某些作者认为许多小的临床亚型的栓栓塞可能是多数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原因,因为病理发现,临床诊断的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约半数是慢性栓栓塞,但以后的研究发现,组织栓栓塞性动脉高压不同于致丛性原发性动脉高压。栓栓塞性动脉高压管中层肥厚较轻,纤维化呈偏性,从不发生扩张性病变,类纤维动脉炎及丛样病变成,与致丛性动脉病不同。

2、管收缩丛样病变成是原发性动脉高压最终的改变;而其早期为小动脉中层肥厚和无平滑的细动脉型化,这提示管收缩可能是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初始机制。管扩张药物能降低某些患者的动脉压和管阻力,进一步支持管收缩机制参与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发生。雷诺病常与原发性动脉高压并存在,也有利于管收缩的病因机制。现已认识到皮与相邻平滑间的系,乙酰碱松弛兔动脉环有赖于皮的完整性,皮细胞的损伤可减少源性管扩张(前列腺素及一氧化氮)的成,并释放某些生长因子促使平滑增生肥大,但皮细胞功能异常管收缩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观察发现,原发性动脉高压动脉平滑细胞与继发性动脉高压相比呈除极状态,胞浆含有较高浓度的钙。门电压钾通道阻滞4-氨基吡啶不能提高原发性动脉高压细胞钙含量,但能增加继发性动脉高压细胞钙水平,表明某些原发性动脉高压管平滑细胞KV通道缺失或下调,提示钾通道异常可能在原发性动脉高压病因中起一定作用。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病、CREST综征、硬皮病、类湿关节炎、炎、多发性炎和混性结缔组织病等均可原发性动脉高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中,29%~40%环抗核抗体阳性,11%并雷诺现象。8例CREST综征[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动力障碍,指()硬皮病毛细管扩张]患者中7例有动脉高压,这些均提示原发性动脉高压似部分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

4、家族因素1927年Clarke等首先报道了单一家有一个以上成员患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1970年Wagenvoort等收集28个家58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其中包括一对孪生,一个家也可遗传几代。曾报道一个家有异常的纤维蛋白溶解,提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能与复发性微栓溶解障碍有,但另外一些家族并未发现此异常。最近几年对许多原发性动脉高压家族进了充分的基因性质调查,认为家族性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特征是常染色体占优势的疾病,伴不完全的外显率和基因早现遗传。进一步认定基因缺陷位于一个特殊的染色体,对家族性动脉高压的基因解释涉及三核苷酸复制的更大延伸的突变。

5、与妊娠月经周期有的因素原发性动脉高压常在孕期被首先发现,妊娠过程流动力改变加重;月经周期可影响体管的反应性,是否也影响管尚不清楚。至于育龄妇女原发性动脉高压增多的原因还不明了,显然不是单一病因因素所起。有人曾提出羊水栓塞可能是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病因因素,但组织检查未能实有残留的羊水栓塞存在。

6、药物与饮食多数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没有不规则的用药和异常饮食的历史。1967~1970年在欧洲应用食药aminorex后,原发性动脉高压发生率突然增加10倍,停用后很快“流”平息。约2%服aminorex者发生了动脉高压,这些人可能是遗传易感或与常用药物,如可改变肝脏代谢的对乙酰氨基酚同用有。他们与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不同,预后较好,停药后多数恢复。避孕药与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系尚不明确,某些患者发病可能与其有

7、硬化高压硬化患者可发生动脉高压,组织改变与原发性者不能区,二病并发生为硬化尸检的0.016%~0.26%。硬化原发性动脉高压同时发生,可能是自身免疫过程的一部分。虽然门静栓与栓塞有,但其组织所见类似原发性动脉高压,而不是栓栓塞性病变。

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1987年Kim等首先报道一例HIV感染与致丛性动脉病间存在联系,此后数篇报道HIV感染患者动脉高压发病率增加,其临床、流动力及预后与原发性动脉高压无明显区动脉高压可发生于HIV感染任何阶段,从诊断HIV感染到发现动脉高压的时间为不到1年至9年。病理改变类似致丛性动脉病,少见的有堵塞病或动脉和细动脉栓堵塞,与家族性原发性动脉高压病理改变一致。诊断应建立在HIV感染阳性及与HIV感染毛细管前动脉高压的确定上,并排除继发性动脉高压的存在。HIV感染直接或间接管病变的假说有:

①直接感染管平滑细胞;

②作为HIV感染的结果激活生长因子;

③受HIV感染的T细胞皮损伤;

④由单纯疱疹病毒和(或)巨细胞病毒机会感染起的管损伤。

9、其他的病因线索13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中7例体存活时间下降,提示可能参与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发生。所释放的因子在体外可刺激平滑增生,也使在体兔皮细胞损伤,平滑增生,当减少时增生明显地被抑制,说明动脉高压发生中起部分作用。已知栓素A2可集聚和管收缩,动脉高压患者中其降解产物栓素B2明显增高,还不清楚这一增高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文献曾报道一例用消炎痛(前列腺素样物质抑制)后动脉压下降,这是否说明前列腺素样物质,包括白三烯参与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则尚待进一步研究。

症状体征

1、症状

原发性动脉高压依据动脉压和量将其临床过分3个阶段:初期、后期和终期。初期(I期):动脉压逐渐升高,量正常,患者通常无症状,仅在剧烈活动时感到不适;后期(Ⅱ期):动脉压稳定升高,量仍保持正常,可出现全部症状,临床病情尚稳定;终期(Ⅲ期):动脉高压固定少变,量下降,症状性加重,功能失代偿。美国多中收集的187例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登记调查分析,常见的初始症状如下:呼吸困难(60%),疲乏(73%),胸痛(47%),眩晕(41%),水肿(37%),晕厥(36%),心悸(33%)。我们分析41例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患者,其症状发生率为:呼吸困难88%,胸痛48%,眩晕35%,晕厥15%,咯血27.5%,雷诺征7.5%。

(1)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劳力性,发生与量减少,通气/流比失衡和每分通气量下降等因素有

(2)胸痛:可呈典型绞痛发作,常于劳力或情绪变化时发生,因右后负荷增加,组织增厚耗氧增多,及冠状动脉减少等起的

(3)晕厥:包括晕厥前(眩晕)和晕厥,多于活动后发生,休息时也可出现,系组织供氧突然减少所起。以下情况可以诱发:

管高阻力限制运动量的增加;

②低氧性静突然分流向体环系统;

③体环阻力突然下降;

动脉突然痉挛;

⑤大的栓子突然堵塞动脉

⑥突发律失常,特动过缓。

(4)疲乏:因量下降,氧交换和运输减少起的组织缺氧。

(5)咯血:与高压咯血不同,动脉高压咯血多来自毛细管前微破裂。咯血量通常较少,也可因咯血死亡。

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且多在动脉高压进展后出现,因此,推测在环异常改变前存在一个临床潜伏期,这对有动脉高压危险因素的人做进一步检查十分重要,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体格检查原发性动脉高压的体征多与动脉压升高和功能不全有,通常动脉高压达中度以上,物理检查才有阳性发现。常见有呼吸频率增加,搏频速、细小,早期发绀不明显。因室肥厚顺应性下降,颈静搏动增强,衰竭时可见颈静充盈。胸骨左下缘有性搏动,反映室增大。左侧第2肋间可看到或触及动脉收缩期搏动,并可扪及动脉振动,该区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音及喷射性杂音,动脉第二音亢进和离不等的第二音分裂。动脉压越高,管顺应性愈小,分裂越狭窄,当衰竭时,分裂固定。严重的动脉高压,动脉明显扩张,可出现动脉不全的舒张早期反流性杂音,也称GrahamSteel杂音。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及三尖瓣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吸时增强,通常来源于室扩张,也可见于乳头索自发性断裂。右性第四、第三音分反映室肥厚和功能不全。物理检查对确定动脉高压有一定帮助,但不能完全区分动脉高压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

诊断依据

1、动脉高压的典型症状、体征及X线,超声动图表现。必要时导管直接测定动脉及右压力。

2、除外由疾患诱发的继发性动脉高压后能诊断本病。

诊断检查

诊断: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从症状出现平均生存4年,医院资料为(5.9±0.7)年,本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诊断和治疗,甚至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遗憾的是院外误诊率高达94%,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因其少见,在鉴诊断中常易被忽视;另外,也可能对该病的诊断法和程序不够熟悉。因此,为提高原发性动脉高压的诊断水平,首先在提高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诊断程序排除所有可能的继发性动脉高压,以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末梢红细胞增多,患者贫血减少,分析PH值正常,PaCO2降低,PaO2正常或降低

其他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对动脉高压的判断有一定帮助,但无一征象能准确地反映出动脉高压的程度。常用于提示动脉高压的X线征象有:

①右下动脉横径增宽,国人正常值小于15mm;

门宽度与1/2胸廓横径比增加,即从前正中线至动脉段缘间的离与1/2胸廓横径之比,正常值为(28.1±4.5)%;

胸廓指数增加,即从前正中线水平至左、右动脉要分支间离之和与整个胸廓横径之比,正常值为(34±4)%;

动脉段突出,正常值小于3mm;

动脉扩张与外围纹理纤细成鲜明的对比或呈“残状”;

房、室扩大;

胸比率增加,正常小于0.5。需指出,轻、中度原发性动脉高压的胸部X

线可无异常所见,重症患者改变明显,诊断的敏感性较高。

2、电图不能直接反映动脉压升高,只能提示房、室的增大或肥厚。对原发性动脉高压诊断有用的电图指标见表2。此外,“型P”,Ⅱ、Ⅲ、aVF及右胸前导联ST-T改变也是常见的电图异常。

3、超声动图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当今超声动图虽不能直接测量增高的动脉压,但动脉压增高起的某些间接而特征性的超声征象,对动脉高压的判断却颇有帮助。常见的征象有:

(1)室肥厚和扩大:室肥厚是慢性收缩期负荷过重的直接后果,不仅与动脉高压的程度和时间有,也可能与个体对肥厚反应的调室游离壁在轻度动脉高压时已增厚,室间隔也增厚,运动幅度减弱,或呈同向运动。78%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有室增大。正常室游离壁厚度≤4mm,径小于20mm。

(2)动脉径增宽和膨胀性下降:二维和M型超声动图可清楚显示中动脉扩张。正常动脉径小于25mm,右动脉径小于18mm。动脉壁顺应性随压力的增加而下降,收缩期扩张也随之变小。

(3)三尖瓣和动脉瓣反流:心脏增大和瓣环扩张可起三尖瓣和动脉瓣反流。多普勒超声动图测出的三尖瓣反流率和反流程度与造影所见有良好相,然而正常人有三尖瓣轻度反流者为0~44%,因此,多普勒超声动图检出的轻微三尖瓣反流的意义应结其他检查综判断更为稳妥。同样,正常人动脉瓣反流发生率约为13%~90%,检出轻度反流的意义需全面衡量。动脉高压时反流峰速和时限增加,并随压力波动而改变,反流速度与舒张期动脉-室间压差相

(4)动脉瓣运动异常:在动脉高压早期M型超声动图的研究已注意到动脉瓣运动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舒张晚期动脉瓣后有一小负向波,称“a”倾斜,紧接电图P波之后发生,反映正常动脉舒张末期房收缩起较小的室-动脉压差增加,当动脉舒张压轻微增加时可阻止“a”波的出现。

正常“a”波幅度平均为3~5mm,小于2mm可有轻度动脉高压,“a”波消失通常提示动脉平均压大于5.3kPa(40mmHg)。但需注意当右室舒张末压增加时“a”波可重新出现。动脉放速率增加是动脉高压另一个传统超声征象,它与收缩早期室-动脉间压差的大小有,而与动脉压绝对值无。M型超声动图动脉高压特征性所见是收缩期切迹或呈“W”图型,反映动脉瓣收缩期部分,发生率约60%,该征象有时在无动脉高压存在时也可能出现。

(5)动脉压的定量化测量常用的指标有:

①三尖瓣反流峰速,与右室收缩压间有良好的相,相系数达0.9以上。

②右室流出道或动脉流加速度或高峰流速提前,流加速时间或高峰时间与射时间比与动脉压的相系数在0.7~0.8之间。

③用M型超声动图或多普勒流信号测量右室收缩时间间期发现动脉高压患者射前期延长,射期变短,二者的比率增大,后者与动脉压的相系数约0.7,80%正常儿童比率>0.3,>0.4者中90%的动脉平均压>3.3kPa(25mmHg)。

④右室等容舒张时间(动脉到三尖瓣起时间)延长,等容舒张时间与动脉收缩压的要决定于动脉到三尖瓣放间的右室压下降幅度,但也受率、右房压和舒张率的影响。因此,其更多用于正常与轻度动脉高压的鉴

虽然有许多定量化动脉压超声检测法,相系数甚至高达0.9以上,但其可解释的动脉压变量也只有0.6左右,因此“定量化”检查只能做一参考。尽管如此,超声动图和多普勒超声动图检查对原发性动脉高压的诊断仍是一有用的无创性检测法。

4、常用以排除动脉高压的栓栓塞性原因扫描多表现段或灌注缺损,而原发性动脉高压灌注扫描显示正常或呈弥漫性稀疏。有人报道,扫描对进一步鉴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中的真正原发性动脉高压(致丛性动脉病)与多发性哑型栓栓塞有一定价值,后者多呈在的不规则缺损。

5、功能和酸碱改变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功能测定一般呈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功能障碍,无道阻塞。早期氧分压可正常,多数患者有轻、中度低氧血症,系由量减少和通气/灌注比失衡所起的混氧分压下降的结果,重症低氧血症可能与卵放有。几乎所有患者均伴有呼吸性碱中毒功能测定对诊断原发性动脉高压是一项不敏感的检查法。

6、球囊导向导管检查原发性动脉高压流动力定义为静息动脉平均压>25mmHg,或运动>30mmHg,毛细管嵌压正常(静息时12~15mmHg)。毛细管前动脉高压分级(静息动脉平均压),轻度:26~35mmHg;中度:36~45mmHg;重度:>45mmHg。

通常有症状原发性动脉高压静息动脉平均压>45mmHg。早期轻症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症状不多,就医者少,不易得到该期流动力资料,因此,多数患者的流动力特征是重度动脉高压。动脉平均压通常增加3倍,约为8±2.4kPa(60±l8)mmHg,范围3.7~16.9kPa(28~127mmHg);右房压轻到中度增加,为1.2±0.8kPa(9±6)mmHg,范围0~3.9kPa(0~29mmHg);毛细管嵌压正常;心脏指数轻度减少,为(2.27±0.9)L/(min?m),范围0.8~7.9L/(min?m)。我院63例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流动力资料与上述相似,基线平均动脉平均压为8.7±0.3kPa(65.1±2.4)mmHg,平均动脉收缩压为13.6±0.4kPa(102.1±3.3)mmHg,平均全阻力指数为(33.2±2.2)U/m;平均心脏指数为2.29±0.10L/(min?m),平均右房压为1.4±0.1kPa(10.4±0.9)mmHg,所有资料说明,患者就诊过晚,多数已有重度动脉高压和功能不全,这不能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流动力分析发现,症状的严重性与动脉高压的程度系不大,可能与右房压增加和量减少有,这二者均反映室功能不全。出现症状的时间小于1年者与大于3年者之间动脉平均压相似,表明在病程的早期动脉压已增加到高水平。仅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动脉高压已相当严重,疲乏和水肿反映已有衰竭,处于病程的晚期。

鉴别诊断

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均是非特异性的,只能提示有动脉高压的可能。结胸部X线、功能及动脉检查,基本可除外继发于肺实质性疾病动脉压升高,如慢性阻塞性疾病、间质纤维化等。放射性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和动脉造影检查基本可排除较大块的栓栓塞。超声动图和右导管检查对继发于心脏病的动脉高压可以排除。通过以上检查,动脉高压的原因仍不能明确者,临床上可诊断为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要包括致丛性动脉病(真正的原发性动脉高压)、多发性栓栓塞及堵塞病等。它们之间的鉴,虽灌注扫描可给予一定帮助,但唯一可靠的法是活检,做病理诊断。原发性动脉高压属致丛性动脉病,早期病变可能可逆,治疗有好转的可能;晚期多进性发展,治疗困难。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

治疗方案

30年前患原发性动脉高压是灾难性的,预后十分险恶。当今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约10%~20%患者的病情可停止发展,甚至有某种程度的恢复。

治疗的的:因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病因不清,治疗带有验性质。从组织特征上考虑,“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组成包括栓栓塞、致丛性、堵塞性及其他疾病。治疗要应针对管收缩、膜损伤、成及功能不全等面进,旨在恢复管的张力、阻力和压力,改善功能,增加量,提高生存质量;建立长期的治疗案使增生的膜、肥厚的中层,甚至更严重的改变得以减轻或消失。正确的治疗应包括急性管反应性试验和长期药物治疗等。

1、管扩张药据推测,管张力的改变至少在某些原发性动脉高压管阻力增加中起重要作用。前普遍的看法是首先动脉出现膜损伤,继而平滑发生改变,其过程有2种可能:

①原发损伤是皮细胞,增生的管收缩或通过释放管收缩物质,或与相互作用增加栓素A2的生成,使皮不能产生管扩张物质,如依前列醇(前列环素)或皮舒张因子等;

②起始改变是严重而持久的管收缩伴皮损伤,而哪一种病理生理的后果导致动脉高压,凡能减少动脉张力的治疗都是有益的。

(1)管反应性的测定:一般相信,于疾病早期初始病变在膜抑或在平滑管收缩总是常存在的,以管扩张治疗可使收缩减轻;而在疾病的晚期,由于纤维化和肥厚的中层纤维化或成限制了管的扩张和管的反应性,对治疗反应不佳,甚至出现矛盾反应。因此,对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如有可能,在确定长期管扩张药治疗前都应做右导管检查,以检测管的反应性。

①急性药物试验:理想的药物试验应提供以下信息:

A.是否存在管收缩;B.是否存在固定的结构改变;C.预后判定;D.应用管扩张药的安全性。

②急性药物试验与长期治疗效果:急性试验的结果可比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长期疗效。

③有无固定性结构改变:虽然对管扩张药缺乏反应则认为有进管病变,但缺少反应也可能是由于皮损伤或管功能不全,不一定都是结构固定性阻塞。尽管如此,管扩张药通过流动力改变可能区阻塞与皮损伤。

④对管扩张药的急性反应与预后判断:一组患者随诊2年,发现急性试验反应良好者平均生存时间比无反应者长。亦有作者比较观察了15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管反应性、预后与间的系,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6例稳定或改善;9例恶化或死亡。稳定好转组膜占动脉断面积为(10.1±7.7)%,而恶化死亡组为(25.6±15.8)%。

管扩张药急性试验的安全性: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右导管检查术的危险性较小,美国国家前瞻性研究187例诊断性检查无1例死亡。另报道417例管扩张药急性试验过程中死亡2例,病死率小于0.5%。试验过程常见的副作用还有体压,动脉压矛盾性升高及氧分压进一步下降等,停药后多能自然恢复。

管扩张药急性试验的流动力反应:几乎所有用于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的药物都来自抗压药,事实上,管扩张药的量多是以体压的下降来确定。迄今,除氧及一氧化氮外,尚无其他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环,遗憾的是,急性吸氧试验对原发性动脉高压一般无明显反应。一氧化氮吸入常用浓度为20~40ppm,15~30min,多有良好反应。

管扩张药通常可起3类流动力反应,一类可能有好处,两类有危险。

A、良好反应患者动脉和体动脉管床扩张,量增加,动脉压明显下降,体动脉压下降轻微;

B、不良反应者体动脉扩张,动脉固定不变,量不增加,体动脉压急剧下降;

C、另一类不良反应者体动脉扩张,量增加,管扩张不充分,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至少动脉压下降22%,管阻力下降36%才能认为反应良好。前列腺素(PGI2,PGE1)作为管扩张疗法的指导用药可能是一较好的急性试验用药物,出现流动力反应迅速,半寿期短,作用时间仅5~10min。另外可用的药物还有硝苯地平和双肼屈嗪。

(2)管扩张药的长期流动力反应:管扩张药急性流动力反应可预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长期预后,也可提供组织改变的基本线索,但长期应用管扩张药能否延长患者的生命尚无前瞻性、有对照的研究报道。管扩张药长期治疗反应良好者,急性试验不应没有管阻力下降。药物试验对患者的慢性治疗将会减少用药的危险性,带来潜在的好处。就总体流动力作用来看,地尔硫卓、栓素成抑制(CGS13080)及维拉帕米(异搏定)的疗效不佳,而异丙上腺素长期应用虽可改善流动力状态,但常因副作用而不能耐受。前列腺素慢性静滴注虽可改善患者的体力耐量,但使用不便,且常招来感染等并发症。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的作用较好。管扩张药的联应用可能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减少副作用。长期服用管扩张药的患者应定期做流动力复查,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管扩张药用于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已逾40年,先后用过多种药物,较常用的药物分类介绍如下。

①β-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异丙上腺素下含服l0mg,通常只降低管阻力,而动脉压不变甚或升高,系量增加之故;少数患者也可见管阻力和压力同时下降。长期服用可改善流动力,但常因心悸震颤绞痛等并发症而不能坚持应用,该药可改善症状而不能延长生命,前已被其他管扩张药所代替。

②α-上腺素能受体阻滞酚妥拉明中等程度降低动脉压和阻力,但可诱发立位性压。酚苄明是一长效α-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也有降低动脉压和阻力的作用。

钙通道阻滞: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及其长效剂型,可降低静息和运动过程动脉压和阻力,作用大于肼屈嗪,对体环压影响较小。硝苯地平的急性扩管作用大于地尔硫卓,它虽可进一步恶化通气/灌注比值,但由于量增加,混氧分压升高,动脉氧分压还有提高,改善运动量,有时对心脏功能不全患者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有人张对前列环素PGl2试验反应良好者继之给以大量的地尔硫卓(可达480~720mg/d)。

④直接作用于平滑管扩张药:

A、二氮嗪:能降低动脉压和阻力,改善症状流动力,重症患者大量静给药发现率、量和动脉压增加,也可发生体环压力明显下降。有报道长期服可降低动脉压,但也可起外周水肿糖尿病、体位性压、多毛症恶心呕吐等。

B、肼屈嗪:自从报道服该药降低静息和运动管阻力以来,已被用于临床,轻症效果较好,重症患者动脉压降低不满意,且可起明显的体动脉压下降。

前列腺素(PGI1,PGE1,2):虽不是选择性管扩张药,但它能降低环阻力和动脉压,并增加量,也不恶化通气/流比值,副作用相对较小。依前列醇(epoprostenolsodium)是一前列环素制,有报道由23个单位参加,其中19个单位共提供500余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服用依前列醇的结果(尽管该文有一定限制,但仍有参考价值)。年龄18~40岁,32%患者吸入NO做急性药物试验,少数用钙拮抗、腺苷、依前列醇及前列腺素E1,也有用吸、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或其受体抑制者。试验反应阳性标准为动脉压下降>20%,量增加>20%,管阻力下降>20%或30%,阳性反应率各单位不一,从10%到75%,中间值为30%。依前列醇长期治疗的初始量为(2±1)ng/(kg?min),平均每天增加1~2ng/(kg?min),出院时平均量为(6.5±2.5)ng/(kg?min)。长期治疗平均时间为(3±1)周,中位数量为8ng/(kg?min),最大为270ng/(kg?min),70%患者的病情持续改善。早期副作用有恶心头痛心悸腹泻、面红、下颌痛及压等。同时管扩张药者10%~90%,最常用的是钙通道阻滞,全部常规抗凝,90%用华法林。9个单位做了右导管复查,平均随诊时间(7.5±3.8)个月,动脉压平均下降15%~25%,管阻力平均下降>25%,量增加>25%。500例接受长期依前列醇治疗者中仅约20%患者从钙通道阻滞治疗中获得长期效果。10余年来显示,对钙通道阻治疗无反应的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长期静滴依前列醇(前列环素)可能最为有效。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如卡托普利急性流动力效果很小,短期疗效不理想。但研究发现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皮和中层转换酶表达增加,神经分泌增多,表明管紧张素Ⅱ可能参与原发性动脉高压的成,因此,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似乎是乎逻的,不一定需起急性管扩张。通过抑制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组织管紧张素Ⅱ含量,同时增加缓激肽及前列环素水平,限制管增生和减轻神经分泌对管和的作用,影响疾病的过程。

⑦一氧化氮(NO):系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有重要的调管张力作用,是一强力管扩张,维持管床呈相对的松弛状态。正常皮细胞产生NO功能丧失,可能动脉收缩和平滑细胞增生。最近报道,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一氧化氮酶水平下降,表明局部NO产量不足可能是本病过程的一部分;也发现管改变愈重NO酶愈少。因此,已把NO吸入作为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的重要法之一用于临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观察了9例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长期吸入NO的疗效,浓度为20ppm,每天4h共4周,结果:动脉压下降11.8%,量增加37.8%。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因吸入NO是一选择性管扩张,对体环几乎无作用,因此该法小量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无明显副作用。

上述各药的具体用法和参考量。现在已知管扩张药可以起某些副作用,尤其对重症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患者应特注意。常见的副作用有:

A.体压下降;B.动脉压矛盾性升高;C.低氧血症加重;D.右功能恶化;F.猝死等。因此在用药过程中,特在初始用药或增加量时应在密切观察下进

2、抗凝治疗不能解释的动脉高压所包含的几种疾病中,无论是慢性多发性栓栓塞,真正的原发性动脉高压或是堵塞病都可能有原发或继发性栓栓塞或成,增加环阻力和动脉压,抗凝治疗对这些患者,特管扩张药治疗无效者可能是适宜的。常用的服抗凝华法林,成人首次量约为3~4mg,以后酶原时间、活动度及国际标准化比率调整量,疗程6个月到1年。有出倾向者用。

3、移植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不良,仅10%~20%患者管扩张药等治疗病情好转和稳定,生存时间超过5年者不及1/3,尤其晚期重症患者保守治疗已无希望,常是或单移植的适应原发性动脉高压实施移植的具体指征是心脏指数小于1.5L/kg,混氧饱和度小于63%,对前列腺素急性药物试验反应不好。Butt和Higenbottam提出原发性动脉高压的分层治疗:不太严重的动脉高压患者,对急性管扩张疗法有反应,右房压下降者可用钙通道阻滞,可改善生存机会和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特是混氧饱和度低于60%,心脏指数小于2L者可考虑长期静滴前列腺素。最严重的患者右房压升高超过15mmHg考虑移植。不能接受依洛前列素(iloprost)等前列环素的患者都应给予抗凝治疗。

4、功能不全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有一定作用,特功能不全的早期。治疗法与一般力衰竭者相同,唯管扩张药的使用宜小量。

预后情况

30年前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是灾难性的,症状出现后平均只能生存2~3年。近来,通过管扩张药物的急性试验和长期治疗已发现20%左右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或停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预后;单移植的成功使器官移植的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这些都给原发性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带来希

望。

预防方法

原发性动脉高压的病因不清,流的资料有限,又无相似的动物模型可供研究,故其预防比较困难,只能据有推测的病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花葶

下一篇 栓皮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