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功能消失,起全身严重缺氧、缺,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大,若不及时抢救可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秒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秒可出现晕厥抽搐,超过20秒可出现昏迷;若搏停止超过5分钟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
目录

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心脏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

(2)冠状动脉痉挛 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而缺少显著的、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前已较肯定,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足以使ST段抬高,且可以是无症状性的,也可以伴有严重的律失常,自发性ST段抬高与严重律失常在变异型绞痛患者同时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3)其他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2.非冠状动脉性疾病

(1)原发性肌病 肥厚性肌病常发生猝死,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2)瓣膜病 湿心脏病有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少部分可致猝死,此可能与冠状动脉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等有

(3)先天性心脏发绀先天性心脏病中以法洛四联症,尤其是术前有严重动脉瓣狭窄者猝死多见,其次为艾生曼格综征。近年来对致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在发生猝死起重视。致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常表现为“健康”成人,在活动时有不适或心悸,活动常可室性动过速。一半的患者原先体检可正常,部分患者右室多极度扩大,胸壁呈现不对称。年轻人在运动后发生室性动过速,包括多室性动过速、多发性室性动过速和原发性室颤,临床表现晕厥搏骤停以致猝死

(4)其他 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急性弥漫性猝死的危险性很大。炎为猝死的第2位病因,多系统性病不少见,少数病例可有心脏受累,是猝死的一种原因,心脏病时可有心脏肥大,病变广泛时可发生各种传导阻滞,频发室早,室速及折返性复杂性律失常等,少数可猝死,其他如心脏等(黏液)亦可发生猝死

3.电生理异常①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征;②预激综征;③传导系统病变。

临床表现

心脏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患者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室纤颤及成等是上午易发生心脏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甚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患者在2周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出现临床体征。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音消失,瞳孔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患者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检查

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pH值下降;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必须指出,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要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是次要的。

1.电图

心脏骤停时做的电图常有3种类型:

(1)室颤动最常见,占绝大多数;表现为QRS波消失,代之以规则或不规则的室扑动或颤动波;

(2)室停顿占极少数,因室电活动停止,电图呈一直线或尚有房波;

(3)电-机械分离占少部分,表现为缓慢,宽大,低幅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室机械性收缩,一般认为,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2.电图

电波低平。

诊断

电图检查可发现PQRS波消失而出现粗细不等的室颤波,或电图呈缓慢畸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机械性收缩,室停搏电图呈直线或仅有房波。

1.临床表现特点

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②大动脉搏动(动脉、颈动脉)消失;③听不到音,测不到压;④急性苍白或发绀,继之呼吸停止,瞳孔大、固定,肛门括约松弛。其中,以①和②项最为重要。

2.实验室和器械检查

电图出现室颤动、室停搏或室性自搏律等;电图的表现为电波低平。

事实上只要患者有急性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两项,就足以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不必依靠电图和其他检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

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仍正常。在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但在灯光下易忽略。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心脏骤停因可起突然意识丧失应与许多疾病,如昏厥癫痫管疾病、大出栓塞等进

并发症

由于心脏呼吸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机体各重要脏器细胞损伤后其功能尚未恢复,常会在自环恢复后出现心血管功能和流动力面的紊乱,常出现休克律失常,水肿功能不全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

1.心脏骤停发生后最要的抢救措施是及时正确地进复苏

复苏(CPR)是针对心脏骤停而采取的尽快建立有效环,提高输出量的一系列措施。心脏停搏时间越长,全身组织(特组织受缺氧的损害越严重,维持生命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键是始抢救时间的早晚。

整个复苏抢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基本的生命支持;二是进一步的支持生命活动,争取恢复跳;三是复苏后处理。无论何种原因起的心脏骤停,其处理原则大致相同,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有效环,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输出量,给予有效的生命支持。在现场一无药物、二无设备的条件下,一般可先照Gordon等提出的A、B、C、D案进抢救。即呼吸道(airway,A)保持通畅,进人工呼吸(breathing,B),人工环(circulation,C),在建立有效环和人工呼吸的基础上,再转院或确定进一步治疗(definitetreatment,D),处理心脏复跳后的各种后遗症及原发病。心脏骤停的复苏处理大致可分为3期:

(1)第1期给予基本的生命支持:

①胸外心脏压法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选法,必须立即进,且效果良好,是心脏复苏键措施之一;

前区捶击(拳击)前认为前区捶击不宜常规列为心脏复苏的第一项措施。

③人工呼吸现场抢救最简便的法是对口,在施前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仰卧,双肩垫高,解松衣领及裤带,挖出中污物、义齿呕吐物。然后术者用一手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患者孔,深吸一,紧贴患者口部用力吹入,使患者胸廓扩张;吹毕立即松孔,让患者胸廓部自回缩而将排出,如此反复进对口要缺点是可能扩张,避免的法是在吹时用手在患者上部中度加压,或预先插入食管阻塞器,以免将吹入。一旦有人员到达现场,应即作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必要时施行气管切术;

心脏近年来胸心脏压术又重新被重视,通过胸心脏压与胸外压的对照,前者效果确切,量增加程度和液灌注量均优于后者,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胸心脏压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需要胸手术器械,只能在医院

(2)第2期进一步的支持生命活动,恢复自动跳。在基本生命支持基础上,还必须进决定性诊治,概括起来可称为3D,即明确诊断(diagnosis)、除颤(defibrillation)和药物(drug)治疗。

(3)第3期复苏后的处理。由于心脏骤停可等重要脏器的严重损伤,因此,治疗原发病,维持有效环和呼吸功能,防止再度发生心脏骤停,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防治水肿急性功能衰竭以及防止继发感染和加强护理是本期处理的重点。

此外,在复苏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褥疮,注意养、水电解质及热量平衡,以及对症和支持疗法,均十分重要。

2.心脏骤停高危患者

包括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预防发生心脏骤停,可进以下预防措施:

(1)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猝死发生率未见显著降低,要原因在于不正确地选用药物和律失常药物的致律失常作用。前多数者认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4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时应积极治疗,最好据电生理药物试验结果理选用药物。

①β受体阻滞药为第Ⅱ类药物,长期应用该药可减少绞痛发作,增强患者体力,降低抬高的ST段,减少梗死早期的律失常并缩小梗死范围,减少猝死。此外,可降低压和扩张型肌病猝死发生率。但有力衰竭和压患者忌长期使用。

利多卡因为ⅠB类药,对急性梗死早期防治猝死有意义。

普罗帕酮律平)为ⅠC类药物,对室性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胺碘酮为第Ⅲ类药物。若用一般的律失常药不能抑制患者的律失常,应考虑胺碘酮治疗。该药一般能成功地抑制持续性室性动过速(VT)和室颤动(VF)的复发,电生理检查可判断严重律失常复发的高危险和预后。此药亦有强的致律失常作用,故应谨慎用药。

(2)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室速无效,不能控制复发又危及生命属猝死高危者宜选用非药物治疗。

①手术治疗确标测室速起源点,进室速灶或室壁的切除,或室速灶膜全部或部分环切等手术治疗。先天性多性室速伴长QT间期征,药物治疗晕厥不能控制时可进高位左胸交感神经(胸1~5)切除,术后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②消融治疗对顽固性室速可用直流电、射频及化法。

③植入埋藏式自动心脏除颤器原理是当发生室性动过速或室颤时,植入的自动心脏除颤器的电极可据感知的电,发生25J的电能进电复律。应用该项自动心脏除颤器后,心脏猝死率有所下降,前的安置技术也由原先的胸手术改为置放电极,无电极置入前皮下。持续性室速发作先用猝发冲或连续递减性刺激使其终止,如无效则发作低能量复律。室颤时则发放高能除颤冲,除颤后如出现心脏停搏或缓慢自搏律,则发放冲维持正常率,故此为理想的纠律器,但前该项仪器尚在使用早期。临床上患者有多次晕厥电图上至少记录到1次由室速或室颤起、药物治疗难以收效、又无其他适的治疗措施,此类猝死高危患者则是应用埋藏式自动心脏除颤器或抗动过速起搏复律除颤器的指征。

3.终止复苏的指征

对于原无心脏病的心脏骤停(如溺水、电击、创伤等)的患者,应千百计尽力抢救,其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相反,原有严重心脏病或疾病晚期的患者,其复苏成功率较低,也应实事求是。一般认为,若已出现死亡,如完全而持续意识丧失,瞳孔大、固定,对光和角膜反射消失达20min以上,电图电活动消失;或搏停止30分钟以上,或积极复苏处理半小时仍不能复跳者,可考虑终止复苏。

预后

心脏复苏后住院期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缺氧性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量综征占死因的30%,而由于律失常的复苏死亡者仅占1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