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生
简介
唐代有所谓“合生”,延及宋代,不少学者径指其为“杂剧”。但对“合生”何以得名及其渊源流变则歧见甚多,说法不一。在唐宋,“合生”作为一种伎艺,广泛流行于文人、伶人与艺伎之间,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合生”与杂剧关系密切,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质、内涵的准确定位,将为我们探索唐宋的杂剧形态提供一条新的路径,需要重新研究。 [1] 宋代的合生又称为“唱题目”,后来在宋金杂剧中发展为“题目院本”,成为由艺人扮演脚色来演唱的形式。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所载《院本名目》的“题目院本”中有《蔡消闲》、《方偷眼》、《呆太守》、《呆秀才》等名目,可见仍然带有滑稽玩讽意味。 另外,合生与乔合生的曲调在宋金诸宫调和宋元南戏中都曾采用,做为支曲谱唱。 《南曲九宫正始》、《词林摘艳》中都引有南戏中的〔合生〕曲词;《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一支〔乔合笙〕曲词,为一唱一和形式,刻画张生接到莺莺酬简时的惊喜若狂之态,也可看出这一曲调具有滑稽的情趣。
表演形式
合生有两种表演形式: ①女艺人在士大夫阶层席间应命而“指物题咏”的,见宋人洪迈《夷坚志》支乙卷6《合生诗词》:“江浙间路歧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于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者,谓之合生;其滑稽含玩讽者,谓之乔合生。盖京都遗风也。”以下还引了两个例子,一为咏诗,一为唱曲。这种形式在五代时已经形成,宋人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少师佯狂》条:“有谈歌妇人杨苎罗,善合生杂嘲,辨慧有才思,当时罕与比者。”并记述杨苎萝应命作嘲蜘蛛一诗,嘲成之词,意全不离蜘蛛,而又兼讽席间僧人。从其以“合生”与“杂嘲”并举,可见乔合生与隋唐以来的杂嘲有一定渊源关系。杂嘲是隋唐间文人互相以对方形貌、姿质戏为诗词嘲讽之伎。 ②瓦舍中伎艺人表演的合生,《西湖老人繁胜录》称为“勾栏合生”。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起令与随令本是文人在酒席间的雅而近谑的文字游戏,其演变为民间伎艺,形式与女艺人在席间应命而作的指物题咏也有相近之处,但在勾栏中演出,一人起令、一人随令。“各占一事”指每一节目中包括若干段令词,内容则互不联属。近代的相声里有“酒令”一类节目,形式当极近似。如传统相声《四字联音》:“四字联音就是一人说四句,最后一句要四个同音字,联在一起象一句话。”起令者说:“檐前一燕,檐下生炭,炭着生烟,烟淹燕眼。”随令者说:“一领细席,席上有泥,溪边去洗,溪洗细席。”另一人说:“二董同铺,横搭一褥,西董翻身,东董冻肚。”
文献记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