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室性动过速(bidirectiona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VT)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单室性动过速,发作时同一导联出现两种相反的宽大畸的QRS波顺序交替出现。常发生于洋地黄中毒,尤其易发生于严重肌病变及较严重的、缺氧和心脏扩大等情况下。此外,也见于乌头中毒金刚烷胺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偶见无明确心脏病者。1、双源性室性激动激动起源......
目录

疾病病因

常发生于洋地黄中毒,尤其易发生于严重肌病变及较严重的、缺氧和心脏扩大等情况下。此外,也见于乌头中毒金刚烷胺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偶见无明确心脏病者。

病理生理

1、双源性室性激动激动起源于室及室两个异位起搏点。交替发放冲动成双源性室性动过速。可据V1导联QRS波态来判断奏点的起源处。起源处不同分为下列3型:

(1)膜下浦氏纤维末梢型:电图显示QRS波的向有时向上,有时向下,这种相反向的两种QRS波的态完全不同。电生理检查明,是由于电激动的微折返成的传出及传入向所起的两种室除极向量改变。

(2)右束支阻滞型:电图表现为窦性律的QRS波呈RBBB型与室性律的QRS波呈LBBB型两者交替出现。如有室性融波则QRS正常化。在希氏束电图上可见RBBB型QRS波前有固定的H-V间期,而LBBB型QRS波前无H波。

(3)高位束支阻滞型:两个激动分起源于两条束支,一个在左前分支,一个在左后分支。这种双向性室性动过速相当于交替性Cohen高位束支律。希氏束电图可以协助鉴,表现为窦性律H-V间期为50ms,左前分支H′-V间期为30ms;左后分支H′-V间期为0ms。

2、单源性室上性激动为一个室上性异位起搏点。多为房室交接区的激动交替地左、右束支下传,产生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人认为洋地黄中毒时常有右束支阻滞,在此基础上起源于房室交接处的动过速交替地沿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下传,于是产生QRS波交替性改变;还可以是房室交接性动过速并交替性室差异性传导。这一类不属于真正的双向性室性动过速。应仔细分析12导联电图全貌,予以鉴

3、混性激动一个异位起搏点位于室,另一个异位起搏点位于房室交接处,并交替地发放冲动,其QRS波态、时限不同,R-R间期亦不相等。

疾病体征

大多数室性动过速为阵发性的,在室性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慌胸闷胸痛、黑矇、晕厥。具有较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在动过速发作后可因收缩力减弱,室和房的收缩时间不同步,室的充盈和排出量明显减少,病人可迅速发展成为力衰竭、水肿休克等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可发展为室颤动而致心脏猝死。体格检查:率多在140~200次/min之间,大多律整,少数可有律不齐。尖部第1音强弱不等。

诊断检查

1.

为140~200次/分钟,也有报告为120~150次/分钟。大多律整齐。同一导联相同态QRS波的R-R间期规则,不同态QRS波的R-R间期可不相等,呈长短交替性改变。

2.多呈非持续性(短阵发作)

也可呈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可自终止,可反复发作。

3.QRS波宽大畸

为正常。QRS时限为0.14~0.16秒,也有等于或小于或稍大于0.12秒。洋地黄中毒所产生的双向性室性动过速的QRS波宽大畸,大多不太明显。

4.可见有两种除极向量

电图显示QRS波群向发生交替性变化,即一次向上、一次向下;或是在某些导联呈现QRS波为一次较宽、一次较窄;或呈现QRS波波为一次较高、一次较低;或呈一组(数个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均向上、一组QRS波均向下交替出现,亦称交替性双重双向性室性动过速。

5.标准肢导联呈交替地电轴右偏和左偏

即+120°~+130°与-60°~-80°交替出现。

6.室性动过速发作间歇期

可出现与双向性室性动过速波相似的双向性室性期前收缩

7.V1导联呈QS型或R型

8.基础律可呈现多种

例如窦性律、阵发性房性动过速、房颤动等。

疾病诊断

1.电图上可有两种室除极向量,QRS波向发生交替性变化。

2.多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药物中毒者。

鉴别诊断

双向性室性动过速应与单纯QRS波电交替鉴:两者在病因上有类似,大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后者电图表现为QRS波振幅交替性一高一低,QRS波时限正常。此与前者的QRS波双向交替出现的特点完全不同,较易鉴

并发症

室性动过速常见的并发症为心脏猝死、阿-斯综征、动过速性肌病力衰竭等。

1、心脏猝死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室颤动。心脏猝死室性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征也称急性源性缺氧综征,是指一种暂时性缺氧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动过速性肌病长期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组织病理发生类似于扩张型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功能下降,称之为动过速性肌病。有者推测,慢性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动过速性肌病室性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动过速、并律性室性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动过速均可动过速性肌病

4、力衰竭室性动过速,包括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动过速,均可导致力衰竭。

治疗方案

双向性室性动过速的治疗应病因而定,因预后严重,须立即处理。例如因洋地黄中毒起者,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给予苯妥英钠100mg加至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推注,每5分钟1次,总量<10g,维持量服0.1g,3~4次/d。静推注药物过快可导致压、缓慢性律失常、加重力衰竭。并给予氯化钾硫酸镁滴注。也可用利多卡因先静推注50~100mg,每5~10分钟后可再给一次50mg。如有效可用利多卡因250~5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注维持,1~5mg/min。如效果不佳,可改用其他律失常药(例如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但应注意与洋地黄的配伍。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起者应及时补钾。如系冠病、肌病等所致,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起搏治疗是终止该动过速发作的有效法。本病不宜用电复律治疗。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预防预后 

预后:双向性室性动过速预后严重,很易发展为室颤动,病死率较高,故应立即处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室性动过速大多能被纠正。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预防双向性室性动过速的本措施。

2、双向性室性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所以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掌握好适应,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药浓度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处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生植物

下一篇 手足发绀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