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舒张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是指在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室充盈异常和充盈压的升高而导致的环或体环的临床综征。单纯性舒张性衰占衰患者的20%~60%,预后优于收缩性衰。舒张性衰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舒张性衰多见于有压、糖尿病、左室肥厚的老年女性,并常有冠疾病或房颤者。(一)发病原因起单纯性左室舒张性......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起单纯性左室舒张性力衰竭的病因一般可分为4类:①影响左室松弛性能的疾病:如压性心脏病,肥厚型肌病动脉瓣狭窄,缺心脏病,老年人心脏病和糖尿病,②影响左室僵硬度的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色素沉着症,限制型肌病间质纤维化和纤维化,③影响室间相互作用的疾病:如右室容量负荷增加(房间隔缺损),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动脉高压)及急性右室扩张(如急性三尖瓣反流,右室梗死,急性动脉栓塞等),④影响左室充盈的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以及快速性室性动过速等(由于这类疾病中的左室本身舒张功能并无异常,故有人对此能否作为舒张性力衰竭的病因还持有异议)。

下面我们将最常见起左室舒张性力衰竭的疾病做一介绍:

1.

压是舒张性力衰竭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5%无症状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90%有左室肥厚的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显示这部分患者多为舒张早期室充盈受损,房代偿,舒张晚期室充盈增强,患者舒张早期充盈受损通常与后负荷增加及室重量增加有压患者舒张功能受损涉及多种机制:

室弛缓异常:压患者未出现心脏结构异常前即可有舒张功能障碍,多为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等容弛缓异常,等容弛缓异常使等容弛缓时间延长,左室压力下降缓慢,舒张早期室充盈减少,房充盈代偿性增多,此外肥厚严重时,即使没有冠状动脉异常也可有膜下加重损害室舒张功能,当有室差异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时,室的不均一性也将减少室弛缓率。

僵硬度增加:室肥厚是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的代偿性表现,增高的后负荷可通过直接机械刺激及神经分泌途径如AngⅡ促进细胞生长及表型改变,原产生,最终使室重量增加,僵硬度增高,舒张功能障碍,压患者可由单纯的舒张功能障碍发展成为收缩功能障碍,压患者房由代偿发展至失代偿常发生房扩大,房收缩功能下降及房纤颤,房收缩充盈占总充盈量约40%,房失代偿将促进室舒张功能障碍向典型力衰竭发展,压患者病情发展一般历几个阶段:①无症状,但有舒张期充盈异常;②有症状,充盈压升高,尽管收缩功能正常仍有血症状体征;③左室充盈不足导致排出量下降;④逐步发展至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力衰竭。

2.肥厚型肌病

肥厚型肌病被认为是舒张型力衰竭的原型,室肥厚程度与最大舒张期充盈密切相,此外还受室腔几何构型(室壁厚度/直径比增加),纤维化等因素影响,肥厚,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使心脏僵硬度增加,而肥厚型肌病患者弛缓障碍与下列因素有:①舒张早期压力阶差及收缩负荷的改变;②原发及继发于的钙超负荷;③即使左室是轻中度肥厚的病患者也可有短暂的局部运动不均一。

3.冠状动脉疾病

有报道约90%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各种式的通过多种机制损害心脏舒张功能及充盈,绞痛患者是发作性及可逆性的,伴随有绞痛的发作,存在可逆性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室舒张压升高及呼吸困难,实验模型实其发生机制要是弛缓功能受损,能量供应障碍,ATP产生障碍导致:①舒张期Ca2 浓度增加;②成可逆性的紧密结体;③局部不均一性暂时的增加,最早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只有持续的缺并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才起收缩功能障碍,大约60%急性梗死患者有舒张功能障碍,舒张功能障碍是急性梗死最早改变,表现为舒张期压力-容量线向上,向右移位,其中40%表现为弛缓功能障碍,25%表现为限制型舒张功能障碍,其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细胞钙超负荷,室松弛延缓且不完全,房或室容量增加,左室活动不均一,左室相互作用,心包室舒张的限制,瓣膜功能受损乳头功能障碍,梗死后结构发生改变:替代性纤维化,剩余细胞肥大,原网改建,细胞重排,将使僵硬度增加,阻碍室充盈,此外有顿抑及冬眠的患者同样有室弛缓障碍,且与缺的程度与持续时间相

4.瓣膜性心脏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压力及容量负荷导致室向性肥厚及离性肥厚,并使其舒张功能受损,二尖瓣或动脉瓣反流起容量负荷增加,使舒张期室壁应力增加,室扩大,动脉瓣狭窄起压力负荷增加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室向性肥厚,两种式的室肥厚均伴有室弛缓障碍,但室腔僵硬度仅是在向性肥厚时增加,而在离性肥厚时减少,舒张功能障碍在瓣膜性心脏病早期即出现,其后才是收缩功能障碍,换瓣手术后尽管患者左室重量及EF值恢复正常,运动时舒张功能障碍仍可持续数年。

5.糖尿病性心脏

尽管没有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及压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仍常常发生力衰竭,其中30%~50%表现为弛缓延迟,等容松弛时间延长,糖尿病患者心脏改变与其他并发症一样,均与结缔组织病理改变有,因此,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基本特点是动弛缓及被动顺应性轻度异常,但也常并有收缩功能障碍,EF值降低。

6.缩窄性心包炎及限制型肌病

缩窄性心包炎为心包纤维化,僵硬及钙化束缚心脏,使四个腔舒张期充盈受限,限制型肌病则是膜,纤维化,或异常组织沉积,使室壁僵硬度增加,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以舒张中晚期显著,两者流动力改变相似,均为室充盈受阻,室舒张末压力升高,压力线呈舒张早期下陷,后期呈高原波,动脉压及动脉阻力增高,量减少。

(二)发病机

1.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是指心脏收缩后恢复至原来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的能力,包括弛缓及室顺应性两部分,并受神经体液及负荷等因素调弛缓是一动耗能过程:该过程包括舒张前期,等容舒张期,室快速充盈期3个时期,其功能受损机制有:

(1)钙离离子复位障碍:复极时,浆网,线粒体动摄取Ca2 能力降低,Ca2 复位延迟,见于:①ATP不足,影响钙泵功能;②钙泵ATP酶活性降低;③浆网对Ca2 摄取力明显降低;④钙超负荷。

(2)球-动蛋白集体解离障碍:舒张首先需解除横桥,即在ATP参与下,Ca2 球蛋白-ATP和动蛋白,当①Ca2 复位延迟;②钙蛋白与Ca2 亲和力增加;③ATP缺乏时,解离障碍,导致舒张功能障碍。

(3)室舒张负荷降低:正常人决定室舒张负荷的因素有室收缩过程中几何态的改变,容积缩小及心脏晚期阻力等,几何态缩小愈明显,成的舒张势能越大,舒张越完全,反之亦然,射晚期阻抗增大压力增高,阻碍心脏舒张。

(4)受损程度不一:使弛缓在时间,空间上表现不均一,局部舒张功能不协调,心脏舒张功能降低。

2.室顺应性降低 室顺应性是指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起的容积改变,室顺应性舒张始于快速充盈期末,止于下一动周期初,是一被动过程,室的僵硬度是指单位容积变化下能起的压力改变,常用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线表示,室顺应性与室僵硬度互为倒数,导致室顺应性下降的因素有:

(1)心包因素:包括缩窄性心包炎及心包积液。

(2)膜因素:各种原因膜增生,纤维化,均可影响心脏舒张功能,如纤维化症和嗜酸细胞增生性膜炎等。

(3)因素:增生(如压),异常物质沉积和浸润(如淀粉样物质和沉积浸润等),炎性细胞浸润等导致室重量增加或肥大,水肿僵硬度增加。

症状

1.症状

单纯或早期舒张性力衰竭可能仅表现为症状如静息或劳力性呼吸困难并收缩性力衰竭或持久性舒张性力衰竭患者均可出现力衰竭的症状,既有呼吸困难气急衰竭症状,又有腹胀,尿少及双下肢水肿衰竭表现,后者是由于有室舒张功能障碍和交感神经系统,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环淤和呈现环淤的表现,舒张性力衰竭症状酷似收缩性力衰竭症状,二者出现的几率相似,有时在临床上较难鉴

2.体征

单纯或早期舒张性力衰竭的特征性体征并不多,双呼吸音可减弱,闻及水泡音;浊音界常无扩大,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但它们往往与原发心脏病体征并存,如心脏病所致的舒张性力衰竭可有尖搏动增强,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梗阻性肥厚型肌病可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闻及较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动脉瓣狭窄可在动脉瓣第一听诊区闻及较响的收缩期杂音;缺心脏病可能伴有尖部第一音低钝,病理性第三音等,并存在收缩性力衰竭或持久性舒张性力衰竭,其体征与典型的力衰竭无异,要是左,衰竭体征加原发心脏病体征,仔细体检便可发现。

并发症

舒张性力衰竭的并发症与收缩性力衰竭并发症相近似,也可并律失常发,部感染,功能不全,功能不全,水与电解质紊乱等。

检查

液化验:可发现病人色素是否正常,有无脂,高糖及高黏滞血症等。

1.X线检查

单纯舒张性力衰竭X线检查可发现水肿表现,如纹理增多增粗,间质水肿等,但在鉴收缩性或舒张性力衰竭上一般无帮助,单纯舒张性力衰竭患者影一般正常,如与收缩性力衰竭并存,则可有原发心脏病与腔扩大的X线征象。

2.电图

电图改变无特异性,单纯舒张性力衰竭多见的改变为P波增宽,增高及室肥厚等表现。

3.机械图

同步记录电图,音图与尖搏动图可以测得反映室舒张性能的时间间期及某些数值的改变,舒张性力衰竭时可见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及缓慢充盈时间延长,a/H比值及舒张振幅时间指数(DATI)增大。

4.超声动图

对评价舒张性力衰竭最有价值,可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重要线索:①结构上,可发现态异常,如压,动脉瓣狭窄等所致的向性肥厚;肥厚型肌病所致的非对称性肥厚;老年患者可呈现小心腔,室壁中度增厚,即室间隔上部突入室流出道,甚至构成狭窄;浸润性肌病,特心脏淀粉样变,可显示双室室壁增厚,室室壁对称性增厚,呈斑点状回声等组织特征;右室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可致室间隔左移和室呈几何态改变,舒张性力衰竭患者尽管室腔正常或变小,但房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②功能上,舒张性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功能一般良好,室射分数(LVEF)大多正常,部分肥厚型肌病患者LVEF超过70%。

用M型超声动图检测二尖瓣前线的E峰,A峰峰值可用于判断室舒张功能,E/A比值<1提示室舒张功能减退,多普勒测定二尖瓣流频谱是评价舒张功能的简单易的常用法,可揭示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其进展过程,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PFV),舒张晚期流值(APFV),舒张早晚期流速峰值比(EPFV/APFV)及舒张早期峰速减速度(DC)都是常用的指标,舒张性力衰竭患者的EPFV,DC减低,APFV增高,EPFV/APFV小于1,此外,当室松弛性减退时,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当室僵硬度增加时,IVRT缩短;当室松弛性和僵硬度均有异常时,二尖瓣流频谱可“伪正常化”,高龄,率加快(大于90次/min),室前负荷减小或后负荷增加时可出现假阳性。

房室平面位移(atrioventricular plane displacement,AVPD)的测定最初用于评价收缩功能,法是用M型超声在尖四腔观中室间隔与二尖瓣前交界点,室侧壁与二尖瓣后交界点位处和在尖二腔观中室前,后壁与二尖瓣的交界处等四个部位记录收缩期房室平面的最大位移程度。

1992年Alam等用AVPD法评价室舒张功能,发现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时常表现为房收缩所致的AVPD值在总的AVPD值中所占的比例增高,且这种改变与用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流频谱所得的A/E比值改变有良好相流频谱分析也有助于评价室舒张功能,多数正常人流频谱为三相峰,由收缩峰(S),舒张峰(D)及房收缩峰(A)组成,正常时S低于D,但测值接近(参考值为0.55m/s);A很小,约为0.18m/s,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表现为右上流频谱S值升高,D值降低,S/D比值增加,A值升高,这种异常与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声定量(AQ)法通过自动检测膜边界得出室面积随时间变化的线及面积变化率(dA/dt)随时间变化的线,后者为双峰态,即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与舒张晚期充盈率,冲多普勒超声测量二尖瓣流频谱可以发现,E/A比值下降,而AQ法可发现峰值充盈率/晚期充盈率比值下降,在有些无室肥厚的轻度压患者,冲多普勒超声室充盈参数在正常范围,而AQ法可检出E峰加速时间(AT)延长及早期充盈时间延长,冲多普勒显像(DMI)技术通过在不同段放置取样容积以进在机定量分析,可检出不同段受损的范围和程度,舒张功能不全累及的段越多,室整体舒张功能的损害越大。

另外,可用负荷试验来提高早期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检出率,例如握力超声动图试验可用于压患者潜在性舒张功能异常和的诊断,超声动图对室舒张功能的检测结果受许多因素如取样容积的部位,声速与向的夹角,年龄,生化和代谢因素(利钠肽,房利钠肽等),药物[如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等的影响,故必须结临床,心脏态及功能等资料进分析。

5.放射性核素显影

要观察高峰充盈率(PFR)和高峰充盈时间(TPFR),从室时间-放射活性线可以测得舒张性力衰竭患者的室舒张期PFR降低,TPFR延长,则提示舒张功能障碍,此外,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舒张前1/3,1/2,2/3充盈分数(分为前1/3,1/2,2/3充盈时间的充盈量与总充盈量的比值)下降。

6.导管检查

舒张性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压力下降速率(-dp/dt)及其最大值(-dp/dtmax)的显著降低,T值延长,而室僵硬度dp/du增加,僵硬度常数KP即室僵硬度与其压力系的斜率(dp/du-1)增大。

7.运动试验

舒张性力衰竭早期可无临床表现,但可有运动耐量减退,程度较收缩性力衰竭为轻。

诊断鉴别

诊断

下列标准可供参考:①临床存在导致室舒张功能异常的病因,如压,冠病,糖尿病,肥厚型肌病动脉瓣狭窄,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②患者有静息或劳力性呼吸困难,③体检和X线检查显示心脏不扩大,④超声动图异常,前常用E/A比值大于l来判断室舒张功能障碍,但舒张功能严重障碍时可出现E/A比值伪正常化,其他超声动图表现有房扩大和室肥厚,但径不大,且室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⑤排除其他可导致呼吸困难(如并二尖瓣反流)的病变,⑥必要时可进诊断性治疗,如传统抗力衰竭治疗效果不佳而使用钙拮抗药或β受体阻滞药有效,可进一步提示为单纯舒张性力衰竭。

诊断

本病应与收缩性力衰竭,慢性部疾病相鉴

1.收缩性力衰竭:亦可有静息或劳力性呼吸困难,但它常有环淤症状和体征,心脏房室腔明显扩大,心壁多变薄,射分值<50%,传统抗力衰竭治疗有效。

2.慢性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肿,弥纤维化,尘等均可有呼吸困难症状,但这些疾病既往常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后期可有右心系统改变,而室多无异常。

治疗

(一)医治

室舒张功能衰竭的治疗应从预防和纠正室舒张功能不全始,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进展。

1.一般治疗

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如治疗压、降糖、调整脂、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等;预防和治疗感染,特是呼吸道感染;如有水钠潴留征象,则应限制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

(1)ACE抑制要作用为抑制管紧张素Ⅱ的成,降低过高的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脏后负荷,同时还能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降低室壁的应力和硬度,使肥厚逆转,增加室舒张期顺应性。理论上,ACE抑制有望成为治疗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的理想药物之一,但前尚未见ACE抑制治疗舒张性力衰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2)洋地黄类强:以往认为洋地黄要作用是抑制细胞膜的Na+-K+泵,使细胞Na+增多,与Ca2 竞争向外运动,其结果使细胞Ca2 增多,收缩力增强。原发性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收缩功能无显著异常,且常有细胞 Ca2 超载现象,故洋地黄类药物不能改善舒张功能。最近发表的DIG试验结果实,室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而有力衰竭临床表现的患者应用洋地黄,其结果与收缩功能受损的力衰竭患者相似,即与对照组相比,洋地黄组的总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但再入院率及功能恶化显著减少。

(3)利尿药:利尿药通过利尿能减轻水钠潴留,减少量,降低及体环静压力,改善力衰竭症状。当舒张性力衰竭为代偿期时,房及压增高虽为舒张功能障碍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其重要的代偿机制,以缓解因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和(或)障碍所致的舒张期末容积不足和量的减少,从而保全身各组织的基本液供应。如此时盲或大量使用利尿药,可能加重业已存在的舒张功能不全,使其由代偿转为失代偿。可见,利尿药对代偿期舒张性力衰竭患者似无特殊益处。当舒张性力衰竭患者出现明显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可发生水肿时,利尿药则可通过减少部分容量使症状得以缓解。

(4)管扩张药:由于静管扩张药能扩张静,使回心血量及左室舒张期末容积减少,故对代偿期舒张性力衰竭可能进一步降低量;而对容量负荷显著增加的失代偿期患者,可减轻环、体环压力,缓解充血症状。动脉管扩张药能有效降低心脏后负荷,对伴周围管阻力增加如心脏病患者的室舒张功能改善可能有效,但对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肌病患者可能加重梗阻,使量进一步减少。因此,静扩张不宜用于代偿期舒张性力衰竭的治疗,而动脉扩张则应避免用于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肌病

(5)钙拮抗药:除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外,前用于临床的还有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钙拮抗作用机制:①Ca2 通道阻滞作用:减轻舒张期细胞Ca2 超负荷,加速舒张期Ca2 复位,改善动舒缓。②负性频率作用:率减慢可减少耗氧量,改善供,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③负性力作用:可减轻心脏收缩期过度收缩所致的几何构型异常,增加舒缩活动协调性。④外周管及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增加,恢复细胞对Ca2 的良性运转,加强去收缩活动。故钙拮抗药能改善或治疗室舒张功能异常。但梗阻性肥厚型肌病患者在选择钙拮抗药时,亦应注意强烈外周管扩张可能加重梗阻。

(6)β受体阻滞药:此类药物具有降低率和负性力作用。对室舒张功能障碍有益的机制可能是:①降低率可使舒张期延长,改善室充盈,增加舒张期末容积。②负性力作用可降低耗氧量,改善活动的异常非均一性。③抑制交感神经管收缩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④能阻止通过儿茶酚胺起的损害和灶性坏死。临床研究明,此类药物可使室容积-压力线下移,具有改善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7)抑制收缩的药物:如丙吡胺具有较强的负性力作用,可用于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肌病。实验研究发现,此药缩短射时间,增加量,降低左室舒张期末压。多数患者长期服用此药有效。丙吡胺的另一个作用是抗律失常,而严重肥厚型肌病患者,尤其静息时有流出道梗阻者,常有律失常,此时用丙吡胺可达到一两得的效果。

(8)纠正律失常:动过速要缩短舒张期,故导致室舒张充盈时间不足,可加重室舒张功能障碍。因此,动过速时控制率是非常重要的。房收缩对室的补充充盈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当室舒张功能障碍时更加重要,故纠正房性律失常,尤其是转复房颤动,可改善室的舒张功能。

(9)其他药物:①钙敏感性药物匹莫苯(Pimobedan):此药具有强、扩管作用,可用于治疗室舒张功能障碍。②房利钠肽:具有排钠利尿管扩张作用,促进早期舒张作用。③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可在受体水平上拮抗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故具有同ACE抑制相似的心血管作用,能改善室舒张功能。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有氯沙坦等。

3.手术治疗

对于瓣膜性心脏病与缩窄性心包疾病,可分球囊扩张术、瓣膜置换术或心包剥离术。梗阻性肥厚型肌病患者可通过切除肥厚使舒张功能得到改善;或用室双腔起搏,通过改变室电激动顺序,减轻室流出道梗阻,进而改善室舒张功能。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轻,改善患者的舒张功能,对造成心脏舒缩协调性明显异常的室壁亦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预后

单纯舒张性力衰竭,年病死率为5%~12%,明显低于收缩性力衰竭患者(年病死率为15%~30%)。舒张性力衰竭反复发生水肿者预后差,年龄较大的患者病死率较高。由于瓣膜疾病如动脉狭窄或不全起的舒张性力衰竭,虽然室收缩功能正常,但如果不手术,病死率较高。

对舒张功能不全性力衰竭的研究起步较晚,前还远不及收缩功能不全性力衰竭研究那么深入、广泛。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并运用统一标准进前瞻性研究及流调查.进随机的临床试验以制定理的治疗案,积极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如压、冠病、糖尿病和肥胖等。对特效疗法的研究应着眼于逆转导致肥厚的因素(如药物治疗逆转室肥厚或基因治疗家族性肥厚型肌病),以改善舒张性力衰竭的预后。

护理

6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4%~6%。衰患者大多数在家休养,因此,除了对症治疗外,更应做好家护理。

1 避免诱因

感染是诱发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衰患者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有些体弱患者感染时症状不典型,体温不一定很高,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衰发生。

2 理休息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急性期和重症衰时应卧床休息,待功能好转后应下床做一些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当出现搏>110次/min,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min,有心慌气急绞痛发作或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3 理护理

慢性衰患者常年卧床,易产生“累赘”感,对生活信不足,同时又惧怕死亡。因此,家属应多体贴,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患者自己也应保持平和的态,各种活动要量力而,既不逞强,也不过分依赖人。对自己的疾病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分注,因为过分紧张往往更易诱发急性衰。

4 理饮食

饮食在功能不全的康复中占重要地位,其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物、无机盐,适量脂肪,烟、。还应少食多餐,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衰。

5 理用药

应严格医嘱用药,切忌自作张更改或停用药物,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并应熟悉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6 皮肤护理

慢性衰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7 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复查地高辛浓度和钾、钠、镁及尿素氮、酐等。并定期复查电图,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1次。检查体重及水肿情况,并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8 自我监测

衰患者应会自我监测,以便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如出现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沫状、倦怠、嗜睡、烦躁等,可能为衰的不典型表现,应及时就医。

预防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常早于收缩功能障碍,从这一点看,及早采取保护的措施是有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舒张衰竭有重要临床意义。

饮食保健

舒张性力衰竭的食疗

鲤鱼一条500克左右,去鳞杂脏,赤小豆100克,肉桂5g,陈皮10g,桃仁10g,杏仁10g,草果3g,生姜10g,其它调料若干,尽量不放盐和油,一起到豆烂为止,吃肉汤。此法可以理气平喘强利水,对慢性力衰竭有比较好的助治疗作用。鲫鱼也是可以的,但其补养作用强,但利水作用不如鲤鱼

如果兼有绞痛,可以用黄鳝、泥鳅代替鲤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楤木花

下一篇 楤木白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