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缺血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性多性室性动过速(IPVT)属Q-T间期正常型多室性动过速中的一种类型。室性动过速发作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阿-斯综征、猝死。本型室性动过速发作不稳定。发作短暂,常可迅速发展成为室颤动,猝死发生率高。本型室性动过速大多见于冠病,可伴或不伴发于急性梗死、冠损害。可伴发于变异性绞痛患者。少数可因其他病因起,如肌病室肥厚、二尖瓣垂等。由于其......
目录

病因

本型室性动过速大多见于冠病,可伴或不伴发于急性梗死、冠损害。可伴发于变异性绞痛患者。少数可因其他病因起,如肌病室肥厚、二尖瓣垂等。由于其病情多变、发作短暂且猝死率高,临床少见。

临床表现

性多性室性动过速发作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阿-斯综征、猝死。本型室性动过速发作不稳定。发作短暂,常可迅速发展成为室颤动,晕厥猝死发生率高。尚有原发疾病症状。如急性梗死或变异型绞痛,可伴剧烈的胸痛

检查

电图检查特点:

1.室性动过速呈多性:部分可呈尖端扭转型室性动过速。QRS波增宽、畸,时限>0.12秒。

2.室率为150~300次/分钟:律不齐。

3.可呈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定,短者1~2分钟后可恢复正常。

4.发作间歇期Q-T间期、T波、U波均正常:无长-短周长或极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现象,但可见R-on-T室性期前收缩。无缓慢性律发生。

5.程序期前刺激可诱发出多室性动过速。

6.可伴有电图表现。

诊断

1.电图特点

室性动过速呈多性,部分可呈尖端扭转型室性动过速。QRS波增宽、畸,时限>0.12秒;室率为150~300次/分钟,律不齐发作间歇期Q-T间期、T波、U波均正常,无长-短周长或极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现象,但可见R-on-T室性期前收缩。无缓慢性律发生;可伴有电图表现。

2.多有缺心脏病的病史。

鉴别诊断

1.需与一般室速或室颤动相鉴

一般室速表现为一系列态几乎固定的宽大QRS波,ST段与T波可以辨认,发生往往不会自停止;一般室速也可由RonT室早诱发,但室早配对间较短。室颤时无法识QRS波及ST段与T波,室率大于300次/分钟,极不规则,一般不会自终止,电击复律有效。

2.需与其他多室性动过速及室颤动相鉴

下列两点有助于鉴诊断:

(1)室性动过速发作之前或刚终止之后的电图上,如有Q-T间期延长和U波的存在,相对长的联律间期,或典型的诱发顺序(长-短周长)等,则支持TDP;

(2)室性动过速发生时的临床情况对鉴诊断有帮助。

3.本病应与发作性晕厥猝死的疾病鉴

例如应与间歇依赖性TDP、预激综征伴极速性房颤动、特发性室颤动、Brugada综征、病态窦房结征及癫痫等相鉴。应除外继发性Q-T间期延长。

并发症

性多性室性动过速常见的并发症为晕厥绞痛、心脏猝死、阿-斯综征及力衰竭等。

治疗

由于本型室性动过速具有潜在的致命特点,必须给予积极的治疗。

1.药物治疗

ⅠA、Ⅲ类律失常药治疗有效。首选静推注普罗帕酮律平)或静推注利多卡因,有效后再以利多卡因持续静滴注。也可用25%硫酸镁稀释后静缓慢推注,有效后1次/d,可用7天。胺碘酮普鲁卡因胺也有明显疗效。

2.持续发作

需进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反复发作者需安置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3.PTCA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抗药物,如硝酸甘油类、钙拮抗药等,有助于预防复发。

4.手术

不宜做标测指导下的外科手术治疗。

5.起搏治疗

预防发作无效,交感神经刺激、异丙上腺素等可使病情恶化,应用。补钾、补镁对发作的预防和治疗无效。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本类型律失常预防的本性措施。

2.对室速患者应及时控制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避免应用已知能诱发室性律失常的药物,同时积极纠正某些危险因素,如低钾、低镁、力衰竭。

3.对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流动力不稳定的室速要预防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丁字着药

下一篇 上位子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