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病因
发病原因
病因与房性期前收缩类似,既可见于正常健康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等,心力衰竭,肺心病者也可发生,使用洋地黄治疗有效,但洋地黄中毒亦可引发,低钾血症可发生,补钾后可消失,当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有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时提示有心肌损害,如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血,心肌损伤者提示预后较严重。
发病机制
1.房室交接区自律性增高 房室交接区有起搏细胞,具有自律性,有舒张期自动除极的性能,发挥次级节律点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如患心肌缺血,心肌损伤,低血钾等,可使阈电位下移,舒张期除极速率加快,复极不一致,引起膜电位增高,使房室交接区自律性超过窦性节律而产生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2.折返机制 房室交接区各纤维束的排列,传导性及不应期不完全相同,故可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传导阻滞及不一致的传导速度等,是产生折返激动的生理基础。
症状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有间歇,如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患者自觉心跳很乱,可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等。
体检中听诊发现心律不齐,有提前出现的心脏搏动,后继一较长间歇停搏,由于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引起的房室分离,第1心音强度可发生变化,强弱不等。
检查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典型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形态与窦性搏动相同。
2.QRS波前后可有逆行P′波,或无逆行P′波。若P′波在QRS波前,则P--R间期<0.12s;若P在QRS波后,则R-P间期<0.20s。
3.代偿间歇一般为完全性代偿间歇,也可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4.PⅡ、PⅢ、PaVF倒置,PV5、PV6倒置,PaVR、PaVL、PV1直立。
诊断
鉴别
鉴别诊断
1.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1)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两者均可有逆行性P′波,但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R-P-间期<0.12s,QRS波多呈三相性右束支阻滞型,波形较窄,时限多小于或等于0.14s,外形易变性大,无室性融合波,而室性期前收缩的P-P′间期应大于0.12s(由于距心房较远),多呈单相或双相型,波形宽大畸形,时限多大于0.12s,外形多恒定,可有室性融合波,此外,期前收缩连发时的特点是,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连发的第一个期前收缩宽大畸形,而第2个期前收缩呈室上性QRS波;而室性期前收缩的连发的2个期前收缩均宽大畸形,如同一导联上有不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则更有利于诊断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
(2)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应与高位室间隔期前收缩鉴别两者相似之处为,QRS波多不太宽,时限多小于0.11s,联律间期也不一定较短,QRS波易变性小,不同之处为,前者QRS波主波方向与窦性心搏不一致,而后者多一致;前者很少出现室性融合波,后者可出现,前者可出现逆行P′波,P--R间期<0.12s,R-P-间期多>0.16s,亦可<0.12s;后者很少出现逆行P′波,如有,P′波在QRS波之后,R-P-间期一定>0.12s,如>0.20s则多为室性期前收缩。
2.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与起源于心房下部或左心房的房性期前收缩鉴别 两者在Ⅱ,Ⅲ,aVF导联均可呈倒置的P′波,aVR导联P′波直立,但前者的P--R间期<0.12s,而后者的P--R间期则应>0.12s,在较少见的情况下,由于较早的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其激动通过尚处于相对不应期的房室传导系统时,P-R间期延长而>0.12s,此时,应长时间地描记心电图以获证实。
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与窦房传导阻滞的鉴别 通常很容易鉴别,只是发生在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即未下传的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时,心电图上只呈现一个逆行P′波而无QRS波,而这个P′波又恰与前面窦性心搏的T波重叠,而易误诊为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只要仔细找出P′波即可鉴别。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