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NPST),又称特发性窦性动过速(IST),是一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的临床综征,是指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率过度加快的反应,窦性率>100次/分钟,而无其他导致动过速的原因,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窦性动过速。1.窦房结本身异常只有在窦房结本身存在异常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强,而正常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 2.右房动过速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并不是窦性......
目录

病因

1.窦房结本身异常只有在窦房结本身存在异常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强,而正常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

2.右房动过速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律,而是非常接近窦房结房处的异位房性动过速。在电图上所产生的P波态与窦性P波态可以非常相似,但用电生理检查法迄今尚不能将两者区分

病机制:

其发病机要有三种不同说:

1.自神经介导的自律性调功能异常 由于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或迷走神经张力过低,使得率在外界环境改变时不能做出正常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要与自神经窦房结律的调异常有少数伴有窦房结固有率异常。Sgarbossa等通过24h动态电图分析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病人的率变异性,认为其率变异性的高低,与迷走神经张力高低成正比,与交感神经张力高低成反比与正常对照者比较表明,其率变异性显著减少,反映迷走神经张力异常降低支持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是由于自神经功能异常所介导的观点。

2.窦房结自律性增高研究实,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原发性窦房结异常有(只有窦房结本身异常,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高而正常的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以固有率增快为特征,心脏迷走神经反射传出下降,β上腺能的敏感性增高。

3.右房动过速有人认为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律,而是起源于非常接近窦房结房处的房性动过速,在电图P 波的态与窦性P波态非常相似前认为就狭义标准而言,即使是非常贴近窦房结的异位房性动过速,不能归入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然而,因为前即使用的电生理检查法,也不一定能将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与右房动过速加以鉴。因此,不能不认为,在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中,可能存在着部分有右房动过速。

流行病学

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在年轻女性中常见,约占发病总数的90%,Morillo报告6例均为女性Kalman报告一组21例,20例为女性,少数有家族倾向,1941年Wising一个家族中,父子4人患有“先天性窦性动过速”。平均发病年龄(38±12)岁多在20~35岁。

临床表现

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在年轻人较多见,多数年龄为20~35岁。就医时追述年龄较大患者的病史时可发现其症状 初发年龄较轻年轻女性约占发病总数的90%。

临床症状程度可不一,有的仅偶有心悸感,有的则表现为慢性长期持续的动过速。病史中最多见的症状心悸,其次可有胸闷、乏力、头晕等,许多患者呈现精神紧张症状症状多而杂,与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不符。有的患者症状呈间歇性,有的为长期持续性,病程为1~11年。可因服用β受体阻滞药压而发生晕厥。运动耐受试验可见轻度运动即起过度的率反应。有人报告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动过速而律失常性肌病顽固性力衰竭等,而出现相应的急性水肿力衰竭、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此外,由于长期服用较大量的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而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四肢无力等。

窦性动过速是本症最要的临床表现,要有以下特点:

1.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率大于100次/min

2.24h动态电图示平均率明显增高,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相对降低,部分患者率可降至正常范围。

3.短时间的运动(5min走路或平运动试验) 率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率可达140次/min

4.卧位时率相对较低为60~135次/min;直立时率明显增高,为90~160次/min。

5.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6.在律失常性肌病力衰竭时,率常可持续性增高到160~220次/min,损害功能。

7.对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反应差。

本症大多数患者除窦性动过速外,体查、超声动图检查、X线各项心血管系统检查心脏常无其他原发质性异常,亦无窦性动过速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其他疾病,且常无明确病因少部分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其率变化与心脏疾病无明显系。也有报告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或房室折返性动过速后部分患者可发生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

检查

1.电图检查

(1)率>100次/分钟。

(2)动过速时P波态为窦性。

2.电生理检查

一般认为动过速发作时,标测高位房或贴近窦房结可疑起搏点的起搏部位可以确定兴奋起源点。但由于窦房结是一个解剖定位非特异性的弥漫性结构,与组织间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而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与异位右房自律性动过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十分相似,所以两者的区分很困难。

诊断

诊断标准迄今尚未统一,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条件:

1.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室率>100次/分钟。

2.动过速时电图P波态为窦性。

3.动过速发作时有相应的症状

4.需排除起明显窦性动过速的其他病因,如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

5.用阿托品或β受体阻滞药将窦房结神经完全阻滞后,测定窦房结固有率,使用不同量的异丙上腺素,评价对率的影响及运动后率的反应。许多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患者固有率增快和对异丙上腺素敏感性异常增加,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窦性动过速

通常的窦性动过速的率在100~150次/分钟,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室率通常不超过100次/分钟。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反应好。

2.房折返性动过速

率在140~250次/分钟,P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有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或终止发作,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发作。

3.窦房折返性动过速

率在100~140次/分钟,大多在120次/分钟左右,P′波态与窦性P波相同或相似,呈阵发性发作突发突止,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及终止动过速。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其发作。

4.自律性房性动过速

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的鉴很困难。自律性房性动过速发作时的频率逐渐加快,3~5个动周期后率逐渐加快后稳定于一定水平(率固定),终止前逐渐减速。终止时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而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在交感神经兴奋时,率逐渐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时,率逐渐下降,动态电图示率快、昼夜变化大。

并发症

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动过速而律失常性肌病顽固性力衰竭等。

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安)、普萘洛尔(得安)等,其药理机制在于 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和(或)自律性紧张性。但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常需不断增加量。过高量的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可起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而使患者不能耐受。此外,还可使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直接影响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的控制。钙离子拮抗药也有一定疗效如上述治疗无效可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降低率,长期服用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2.非药物治疗法有外科窦房结切除术、房大部分切除术后安置起搏器、化窦房结动脉栓塞术、术等,但其创伤大并发症多。

3.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法疗效好。术中窦性率稳定下降20%~40%,可认为消融改良术成功,疗效虽然令人鼓舞但仍有30%的患者术后复发。

预后预防

通常预后良好。非阵发性窦性动过速若因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则β受体阻滞药治疗对其能奏效,但仍需要不断增大量才有效;如果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低下所致,则药物治疗较为困难,少数患者由于长期动过速,尤其是无休止的窦性动过速会律失常性肌病,使功能受损,发生力衰竭、休克等,预后严重。本症因原因不清,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戒烟,减少本症的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适宜,勿过劳;适当锻炼,预防感冒。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朝阳草

下一篇 水朝阳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