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绞痛与急性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要包括初发绞痛、恶化劳力性绞痛、静息绞痛伴电图缺改变和梗死后早期绞痛。其特征是绞痛症状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绞痛或出现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梗死。不稳定型绞痛继发于冠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表面......
目录

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多数不稳定型绞痛患者均有严重的阻塞性缺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起进冠状动脉狭窄。

2.聚集

冠状动脉狭窄和膜损伤,出现聚集,产生管收缩物质栓素A2,而正常皮细胞产生的抗聚集物质如前列环素、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皮源弛缓因子等浓度则降低,冠状动脉收缩,管腔狭窄加重乃至塞以及动力性冠状动脉阻力增加。

3.

聚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碎要成分D-二聚物增加,冠状动脉栓,导致成进冠状动脉狭窄。

4.冠状动脉痉挛

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尸解研究均实,冠状动脉痉挛是不稳定型绞痛的重要机制。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偶尔在睡眠中发作。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

2.临床体征

尖部可闻及一过性第三音和第四音,衰竭时可见尖部性搏动,缺发作时或缺发作后即刻可闻及收缩期二尖瓣反流性杂音。

检查

1.电图检查

(1)常规电图ST段压低或升高和(或)T波倒置,常呈短暂性,随绞痛缓解而完全或部分消失。如果ST-T改变持续6小时以上,则提示非Q波性梗死。ST-T亦可无改变。

(2)动态电图连续24小时以上的电图监测,多数患者均有无症状电图改变,有85%~95%的动态电图改变不伴有绞痛等症状。对不稳定绞痛预后的判断,动态电图较常规电图更为敏感。动态电图不仅有助于检出的动态变化,也可用于不稳定型绞痛患者常规绞痛药物治疗的评估和决策是否需要进冠状动脉造影和管重建术的参考指标。

(3)运动电图适用于症状已稳定或消失的患者,常用于判断不稳定型绞痛的预后。静息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者,5年存活率>95%;静息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但伴有胸痛者,其致命性事件发生率相对亦低;运动试验出现缺型ST-T改变,率—压乘积降低并伴有胸痛症状者,则致命性发作和死亡的发生率高。

2.超声动图检查

显示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异常呈持久性者,提示预后不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可确定的部位。TI显像示静息时区放射性稀疏或缺失,表示处于流低灌注状态。

3.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示多数患者有两支或以上的冠状动脉病变,其中约半数为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但新近发作的绞痛和无梗死或慢性稳定型绞痛病史的患者,则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居多。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斑块破裂和(或)部分栓溶解,多表现为偏型狭窄。冠状动脉窥镜检查多显示阻塞性病变性质为复性斑和(或)成。

4.实验室酶检查

可有固醇增高,CKMB、钙蛋白等检查无异常改变。

诊断

1.原有的稳定型绞痛性质改变,即绞痛频繁发作、程度严重和持续时间延长。

2.休息时绞痛发作。

3.最近一个月新近发生的、轻微体力活动亦可诱发的绞痛。其三项中的一项或以上,并伴有电图ST-T改变者,可成立诊断。如果既往有稳定型绞痛、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异常和运动试验阳性等病史,即便电图无ST-T改变,但具有典型不稳定绞痛症状,亦可确立诊断。绞痛发生于梗死后两周者,则称之为梗死后不稳定型绞痛。

鉴别诊断

稳定型绞痛的鉴诊断相同。尤其需要与之鉴的是急性梗死,后者的疼痛性质更为严重,电图有梗死图及特异的改变可资鉴

治疗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电监护。有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给予吸氧,烦躁不安、剧烈疼痛可给以吗啡,如有必要应重复检测坏死标志物。

2.缓解疼痛:可给予硝酸甘油服或静滴注。变异性绞痛以钙通道阻滞的疗效最好。

3.抗凝:阿司匹林肝素不稳定型绞痛的重要治疗措施,其的在于防止成,阻止病情向梗死向发展。

4.有条件的医院应急诊冠造影介入治疗或择期冠造影介入治疗。

缓解期的进一步检查及长期治疗案与稳定型劳力性绞痛相同。

预后

持续性静息绞痛并有冠状动脉成的老年人,衰竭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多提示预后不良。运动试验出现绞痛或缺型ST段压低明显,或率-压乘积降低者,其梗死、复发性不稳定型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阿-斯氏综合征

下一篇 水石油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