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胰腺囊性纤维性变

腺囊性纤维性变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外统计本病的发生率每1000~5000人中可见1例。本病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和地区性。本病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和地区性 多见于白种人,黑人较少,亚裔罕见。印度日本曾有个例报告。中国仅于1993年Wang报道过2例台湾省的婴儿病人。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系基因缺陷性,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单基因或多基因异常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致病基因在纯......
目录

流行病学

本病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和地区性 多见于白种人,黑人较少,亚裔罕见。印度日本曾有个例报告。中国仅于1993年Wang报道过2例台湾省的婴儿病人。

疾病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系基因缺陷性,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单基因或多基因异常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致病基因在纯状态下(rr)才发病,在杂状态(Rr)由于有正常的显性基因R存在,所以致病基因r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个体虽不发病,却能把致病基因r传给后代,成为携带者。具有遗传因素的后代,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发生概率高达25%,男女总概率相等。

发病机制

1.发病机 腺囊性纤维性变要是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起的电解质紊乱、养不良,以多个器官的分泌失调、黏液积聚和阻塞为特征的临床综征, 所波及的器官较多, 表现的症状复杂,难以为简单的机制所能概括。有认为系机体的钙离子运输出现障碍, 大量的钙离子积聚在细胞浆和线粒体,并使细胞膜钠泵功能失控,钙离子回吸收下降。高浓度的胞浆钙离子将影响糖蛋白的转录,使其黏液糖蛋白模式发生改变,因而改变了外分泌腺分泌黏液的凝-溶状态,致其黏稠度增高,继发多器官(腺、小肠)的管道系统排泌障碍、堵塞。

1944年Farber报道腺分泌减少和胰酶(淀粉酶、 脂肪酶、 蛋白酶)缺乏,早期出现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障碍;并可使胎粪变成稠厚的样物质,造成回肠被灰白色胎粪块堵塞。约10%~15%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婴儿可发生胎粪性肠梗阻。后者将可继发肠扭转、肠坏死、肠穿孔、胎粪性腹膜炎。

系统由于胆汁黏稠和排泌异常,出现胆汁硬化结石 因而继发门静高压症、脾大功能亢进 腹水黄疸、上消化道出等。

由于气管黏液黏稠,黏液的构成和物理化异常 ,液不易排出,产生支气管梗阻、气管炎、 气管周围炎、阻塞性肿、气管扩张、 功能不全,直至源性心脏病等一系列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呼吸系统病变

电解质紊乱除消化不良因素之外,病人汗腺分泌过量的氯化物及钠,致使机体丢失较多的盐类,为起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腺囊性纤维性变病人汗腺的氯化物及钠的浓度比常人高2~5倍 其浓度为氯化物50~160mEq/L(正常平均27mEq/L);钠为80~190mEq/L(正常平均52mEq/L)。汗腺氯化物及钠浓度增高的机制尚不清楚。

2.病理改变

(1)腺:纤维化、变硬 表面不规则。腺腺及腺管被不定的富含钙质的嗜伊红性物质所堵塞 腺周围有慢性炎症反应 间质广泛纤维化逐渐取代腺小导管呈囊性扩张,实质细胞萎缩或消失,胰岛细胞基本正常 但腺病变程度并非与病情成比例。

(2):由于气管气管大量黏稠的黏液滞留,其黏膜的纤毛受破坏;气管气管、细气管呈阻塞性改变,周围有炎症反应;可同时存在大疱及不张的病理变化。

(3)肝脏表面呈小的凹陷性或弥漫性硬化病变, 小管黏液性阻塞及局限性胆汁硬化腺囊性纤维性变在肝脏的特征性表现。镜下所见的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小管被嗜伊红物质所堵塞,其周围有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小管增生,纤维组织所包围 成多胆汁硬化结石 胆囊壁萎缩有浓稠的“白色胆汁” 常胆囊结石

(4)肠道:小肠也存在腺囊性纤维性变的特殊性表现。十二指肠腺体扩大,腺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十二指肠肠腔有黏稠的分泌液。小肠黏液腺的杯状细胞数量虽并未增加,但肠腔仍存在浓厚的分泌液。除肠道的变化外,尚发现肠黏膜有些细胞的胞浆酶活性降低,苯氨基丙酸和氨基酸的吸收减少。

(5)其他:异常的黏液分泌物可附睾管、精囊输卵管等生殖器官各种管道的堵塞;子宫颈黏液腺扩张,宫颈被黏液堵塞。

其他如汗腺、腮腺等非分泌黏液性分泌腺体,并无病理上的改变。然而其分泌液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却显著升高。

临床表现

始出现症状都在一岁之, 由于腺发生囊性纤维性变,使腺的分泌量及含酶浓度显著降低。有些病例在新生儿期就有大量粪便, 胎粪可呈黏稠状如油灰样的黑色物质,与肠壁紧密黏着, 起胎粪性肠梗阻腹膜炎。有些则到数月后才出现显著脂肪泻。患儿的食欲良好,虽然摄入足量的膳食,体重仍不增加,生长缓慢。粪便的量多,不成, 臭味特重,每天3~6次。有些患儿可发生硬化, 并继发低蛋白血症水肿贫血眼干症及维生素K缺乏症。

患儿常有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终至慢性气管炎、气管肺炎气管扩张症, 严重者发生气胸或咯血, 晚期常见呼吸衰竭病及力衰竭。

患儿的汗液、泪液及唾液的钠和氯化物含量增多。出汗时,水及电解质大量丢失,易致虚脱

并发症

有报道一般在10岁以前可获正常生长发育,但10岁以后常因养不良和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加重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由于腺的囊性纤维性变,约有13%的成年病人可以糖尿病;也容易发生急性腺炎。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十二指肠流液中胰酶水平低下,尤其是蛋白酶的缺乏具有诊断价值, 粪便中有较多脂肪滴。约有20%~30%病人的糖耐量试验异常。

病人汗液氯化物及钠的浓度高于正常人2~5倍(正常Na+10~80mmol/L;Cl-6~60mmol/L)具有显著诊断意义,其确诊率可达99% 汗液试验(sweat test)是对腺囊性纤维性变的要诊断法。如毛果芸香碱电离子透入法汗液试验,在婴儿大腿或小儿前屈面作测试区。先用馏水洗净擦拭干。将0.2%硝酸毛果芸香碱2ml滴于5.08cm2的纱布,将其置于4.6cm2大小的正铜极上;用同样大小的纱布滴以0.9%氯化钠溶液2ml,置在负铜极上。用橡带将正、负极分固定于测试区及其对侧皮肤,连接导线。于10~20s通电至4mA,持续5min,移去电极和纱布。再用馏水洗净擦干测试区皮肤,用不含钠的一张5.08cm2纱布,称重后置于测试区皮肤并盖以6.36cm2的布,再用防水布粘贴紧,防止汗水发。留置30~40min后,纱布再次称重,两次重量差即为所集汗液(约100~600mg)。用馏水洗出纱布汗液,然后以滴定法测量氯离子水平;焰光度计测定钠离子浓度。

其它助检查:

1.影像检查 部X线平显示梗阻上端小肠扩张充或有液平,胎粪中有在的小(肥皂征),即为典型的胎粪性肠梗阻征象,为腺囊性纤维性变病人的重要依据之一。伴有胎粪性腹膜炎病人,平上尚可见细条或斑钙化影。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吞服造影后,造影段或团块状分布,肠管粗细不均,小肠黏膜粗乱

胸部X线平可见局限性或较广泛的大疱、肿、不张、气管炎、气管肺炎脓肿气管扩张、纤维化改变。

B超和CT成像显示腺缩小、表面不均、广泛纤维化、导管囊状扩张。所见肝脏缩小、硬化管扩张伴结石胆囊缩小、脾脏增大。

2.镜检查 腔镜检查将可窥见腺变硬 纤维化、表面不规则结状;脂肪变性起的肝脏肿大,局灶性或弥漫性胆汁硬化

纤维十二指肠镜或可见食管张,十二指肠液黏稠,ERCP造影显示腺管段性囊状扩大。

直肠镜所见隐窝宽大、扩张,滞留较多的稠厚黏液。

3.病理检查 现时影像的进展,在B超或CT导引下作腺、穿刺活检,较为安全,显微镜下腺腺及腺管被嗜伊红物质所堵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组织胆汁硬化病变和结石成。

疾病诊断

临床上有消化道吸收不全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同时存在的病例,就应考虑此病的可能,以下几点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线索:

1.90%的病例有腺功能不足所致的脂肪泻养不良,十二指肠液中各种酶缺乏,蛋白酶缺乏。

2.阻塞性肿及双慢性气管肺炎,且反复发作。

3.汗液氯化物及钠明显增高。

4.有家族史。

5.有硬化高压。

穿活检为胆汁硬化结石成。

疾病治疗

腺囊性纤维性变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多个器官的分泌失调、黏液积聚和阻塞, 因此除发生肠梗阻门静高压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以外,只能通过以对症处理为科治疗。

1.科处理

(1)改善腺功能:适当服用胰酶有助于食物吸收,胰酶(胰酶或多酶)服用便,每次进餐前服600~800mg,症状严重者应适当增加胰酶量3~4倍。注意调整婴幼儿饮食,给予低脂肪、 中等量糖类、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如服用中链三酸甘油酯、水解蛋白、 葡萄糖、多种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应给双倍量)、微量元素制、盐类, 每天约需热量婴儿836J(210 cal)/kg,儿童627J(150 cal)/kg。病情严重者可给要素饮食或肠道外养。

(2)防治部感染:黏液堵塞气管呼吸系统的基本病变。鼓励咳痰、体位流,吸入和超声雾化(加适量蛋白酶)吸入有助于黏稠液排出。若有大量黏液堵塞气管,需行气管吸气管镜灌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意义不大,现已很少采用。一旦出现咳嗽促、体温上升,显示呼吸道感染,可口腔拭子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选择用药,一般需连续给药10天左右。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是其致死性原因,应及时采用环丙沙星、羧苄西林,头孢哌酮等较广谱抗生素

大疱破裂气胸者,应做胸腔流 。

(3)不完全性胎粪性肠梗阻:可采用加有胰酶的等渗盐水、平衡液灌肠,山梨醇、醇等轻泻。有报道应用稀释的泛影葡胺灌肠,认为既可做肠道X线显影有利诊断,又能稀释黏稠的胎粪,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少年病人可应用10% N-乙酰半胱氨酸(易净)服;或10% N-乙酰半胱氨酸胰酶灌肠。大多数病人通过灌肠可以解除胎粪性肠梗阻

(4)其他:1%~2%儿童病人糖尿病, 成年人可上升至13% 需用胰岛素治疗。有胆汁硬化病人,应保

2.外科手术

(1)肠梗阻:完全性胎粪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坏死 肠穿孔者均需要手术治疗。针对胎粪性肠梗阻,可采取切取粪块 肠造、肠切除法解除梗阻。

①取粪块:在坚硬胎粪块处切肠壁,取出粪块,然后用等渗液冲洗,尽量清除胎粪,缝肠壁。

②肠造:病情危重不适宜稍长时间的操作者, 可先在梗阻近端置较粗橡管造瘘、减压,术后并此管灌洗黏稠的胎粪。

如果病情许可时 先在梗阻的肠襻进取除粪块,然后将其提出作双筒式肠造或Mikulicz回肠

③肠切除:有时胎粪极度黏稠,难以取出,可将贮有大量胎粪的梗阻肠切除后(Bishop-Koop回肠-回肠端侧术)。但需注意胎粪性肠梗阻的肠壁甚薄,肠非常困难,宜慎之。

(2)门静高压症:发生食管张出的儿童,应及时施门-体静分流术。

脾大功能亢进病人有手术指征。

疾病预后

若听其自然,大都在婴儿时期死于肺炎衰竭, 如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羽轴

下一篇 水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