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硬化
病因
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常见的药物有: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口服降糖药、抗甲状腺素药、H2受体阻滞剂、精神类药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临床表现
多数为缓慢起病,亦可呈急性起病(但病理表现上仍为慢性炎症)。症状为乏力、厌食、上腹不适、肝区痛、黄疸、尿色深等。肝脾肿大常见,可有肝掌或蜘蛛痣。多数同时伴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闭经、多毛、痤疮等。如并发亚急性肝坏死,可出现黄疸加深、明显厌食、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腹水、少尿、肝浊音界缩小、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也可并发门脉高压症、腹水等。
检查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