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淤胆型肝炎

炎是因多种原因细胞和(或)毛细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征。占黄疸炎的2~8%。病毒性炎约占病毒性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炎均可起,多发生于急性炎发病数周之后。炎是因多种原因细胞和(或)毛细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多发生于急性炎发病数周之后。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炎(淤型)、原发性......
目录

病因

炎是因多种原因细胞和(或)毛细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多发生于急性炎发病数周之后。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炎(淤型)、原发性胆汁硬化原发性硬化管炎、药物性炎和病毒性炎。

症状

症状表现轻而黄疸深:由于炎的细胞坏死不重,而以淤,故症状相对较轻,黄疸可以很深。

尿色深黄大便色浅:由于道系统有炎症,造成梗阻,排泄至肠道的胆汁成分减少,故大便色浅,似陶土色,故称陶土色大便,而淤滞的红素逆流至液,由尿排出,故尿色极深。

炎体征表现是肝脏肿大,胆囊不充盈:由于淤使肿大,而胆汁排泄不畅使胆囊胆汁充盈;肿大则包膜张力大,故区叩痛;盐的刺激使皮肤瘙痒。

检查

炎实验室检查呈“六高”现象:表现为清总红素升高,以结红素(直接红素)升高为(>70%);碱性磷酸酶(ALP)升高;γ一谷氨酰转酞酶(1一GT)升高;固醇(cH)升高;胆汁酸(TBA)升高;β球蛋白升高。

病理检查示微管淤管增生明显,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毛细管扩张,毛细成,微绒毛有病变等,而细胞坏死不突出。

诊断

急性炎的诊断

1、 临床符急性病毒性炎诊断,有炎病原检查为阳性。

2、 黄疸深而持续时间长达3周以上,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显升高,而后出现黄疸深,ALT下降,黄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3、 具有梗阻性黄疸特征,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续时间长。清AKP,R-GT,总固醇及清脂蛋白X等可轻度至中度增高而尿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4、 除外药物等原因及原发性或继发性肿所致外梗阻性黄疸

5、 组织检查符急性炎的组织特征。

慢性炎的诊断

1、 临床符慢性活动性炎或硬化的诊断。多有乙或丙病毒的抗原、抗体指标或HBV-DNA/HCV-DNA阳性。

2、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特征并除外外梗阻或其它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疸

3、 活检符慢性活动炎或硬化组织改变,并有炎的特征。

鉴别

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黄疸溶血黄疸。临床上以前两类较常见,两者一般来说是容易鉴细胞性黄疸伴有轻重不等的细胞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如异常乏力,食欲减退蜘蛛肝掌功能损害的生化改变等,总红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数细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0umol/l以上。

先天性黄疸是遗传性生理障碍的一类疾病,大多为新生儿或少儿。溶血性黄是指大量红细胞在体破坏产生红素突然增加,超出细胞清除代谢红素的速度,其特点为:化验提未结红素(间接红素IBIL)显著增加;常见于型不毒蛇咬伤、药物毒副作用、骨髓无效造梗死等。胆汁淤积性黄疸要特点是:患者巩膜深黄色,皮肤瘙痒,小便如浓茶色大便色浅甚至如白陶土色;急性者有肿大,慢性者兼有肿大。胆汁淤积的患者总红素(TBIL)一般>200umol/l,但在症状缓解的患者可在100umol/l左右,胆汁淤积时结红素(直接红索DBIL)升高幅度大,可超过TBIL的50%以上;固醇含量升高,要是游离固醇上升,大部分病例固醇常超过7.76mmol/L。胆汁淤积时可见ALP值大于正常2.5倍以上,而ALT常轻度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炎(淤型)、原发性胆汁硬化原发性硬化管炎、药物性炎和病毒性炎。

胆汁淤积时还必须鉴道阻塞起的黄疸,这种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如结石、壶部周围肿。总结石时可有右上绞痛,壶部周围肿常有上部隐痛或后痛,可在上部扪及肿块,B超检查常可提供较确切的诊断依据。淤巩膜常见金黄色;而原发性胆汁硬化胆汁淤积巩膜黄绿色。一般说阻塞性黄疸时乏力、腹胀不明显,而急性病毒性炎淤型者ALT较大幅度升高,早期腹胀、乏力、食少较明显,这种细胞性黄疸实际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可见一过性大便色浅甚至如白陶土色。慢性淤病毒性症状相对较轻,临床不多见。重型起的细胞性黄疸酶原活动度显著下降,高度乏力是其特征。各种黄疸病情极期者可高达600umol/L以上,大多数患者难以恢复。

胆汁淤积和阻塞性黄疸部分病例适于手术治疗,而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则采取科治疗。本节要讨论胆汁淤积型炎的治疗。

并发症

硬化肝癌

治疗

炎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普通炎相似,但是以消退黄疸的。

A、熊去氧酸(UDCA):减轻病人乏力、腹泻、瘙痒等症状,可保持细胞膜稳定性,减轻细胞炎症,改善功,增加毛细管碳酸盐分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促进黄疸消退。每天500mg,分次服,无明显毒副反应。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为IFN治疗慢性丙的附加治疗药物。

B、苯巴比妥:为酶诱导,可诱导产生Y蛋白,增强其活性,促进红素由非结性向结性的转化,提高细胞滑面质网的酶活力和毛细管膜上Na -K -ATP酶的活力,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从而利退黄。每天90~180mg,分次服用。本药肝脏有一定损害,功改变明显者应慎用,有乏力、困倦、皮疹等副反应,应注意观察。

C、上腺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能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具有退黄作用。用法为泼尼松龙每天40mg,5~7天后逐渐减量停药,疗程1个月左右。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谨慎使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原发性小肠溃疡

下一篇 凤眼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