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飞蓟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2米。茎直立,分枝,有条棱,极少不分枝,全部茎枝有白色粉质复被物,被稀疏的蛛丝毛或脱毛。
莲座状基生叶与下部茎叶有叶柄,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达30厘米,羽状浅裂至全裂;中部与上部茎叶渐小,长卵形或披针形,羽状浅裂或边缘浅波状圆齿裂,基部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半抱茎,最上部茎叶更小,不分裂,披针形,基部心形抱茎。全部叶两面同色,绿色,具大型白色花斑,无毛,质地薄,边缘或裂片边缘及顶端有坚硬的黄色的针刺,针刺长达5毫米。
头状花序较大,生枝端,植株含多数头状花序,但不形成明显的花序式排列。总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厘米。总苞片6层,中外层宽匙形,椭圆形、长菱形至披针形,包括顶端针刺长1-3厘米,包括边缘针刺宽达1.2厘米,基部或下部或大部紧贴,边缘无针刺,上部扩大成圆形、三角形、近菱形或三角形的坚硬的叶质附属物,附属物边缘或基部有坚硬的针刺,每侧针刺4-12个,长1-2毫米,附属物顶端有长达5毫米的针刺;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7厘米,宽4厘米,边缘无针刺,上部无叶质附属物,顶端渐尖。全部苞片无毛,中外层苞片质地坚硬,革质。小花红紫色,少有白色,长3厘米,细管部长2.1厘米,檐部5裂,裂片长6毫米。花丝短而宽,上部分离,下部由于被粘质柔毛而粘合。
瘦果压扁,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7毫米,宽约3毫米,褐色,有线状长椭形的深褐色色斑,顶端有果缘,果缘边缘全缘,无锯齿。冠毛多层,刚毛状,白色,向中层或内层渐长,长达1.5厘米;冠毛刚毛锯齿状,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最内层冠毛极短,柔毛状,边缘全缘,排列在冠毛环上。花果期5-10月。
生长习性
水飞蓟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性耐寒、耐旱、亦能耐高温,可在夏秋39℃的地方生长正常。种子萌发力较强,能落地自生,种子发芽适温为18-25℃,发芽率高达95%以上。幼苗耐寒力也较强,遇0℃左右的低温不致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怕涝,土质粘重,低洼积水,盐碱重的地方不宜种植。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方式
选种:选择粒大、饱满、色黑、无病虫害、发芽率高的种子。种子处理用0.3%多菌灵或退菌特拌种防病,虫害多的地块可用辛硫磷拌种防虫。
播种:水飞蓟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严格,能长草的地方就能生长。苗期可耐-3℃低温,播种不宜过晚,4月下旬播种即可。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肥地宜稀植,薄地宜密植,一般保苗数75万株/公顷左右,播种量11.25-15.00千克/公顷。
栽培技术
中耕:应及时中耕锄草,间苗、补苗播后15d出苗。苗出齐后在幼苗和基生叶生长期中耕锄草2-3次,植株封行后停止中耕锄草。幼苗2对真叶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株;3对真叶时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保苗9万株/公顷,遇有缺苗,可用间下的壮苗进行补苗。
肥水:追肥、灌水定苗后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300千克/公顷。基生叶生长至抽花茎时喷施2克/千克磷酸二氢钾或叶绿精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植株开始孕蕾时,如遇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水;植株进入开花结实后期,如遇干旱也应灌水,雨季则注意排水。
病虫防治
软腐病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⑴选择无积水地块种植;适期早播,使抽薹现蕾期提前。⑵用1%福尔马林浸种1h。⑶定期喷施600倍液代森锌或1000倍液代森铵。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