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胆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半木质草本;根茎常不规则结节状增大,径可达3厘米,向下生出纤细纤维状须根。茎斜向上升,常多数自根茎生出,高15-40厘米,少分枝或不分枝,四稜形,密被倒向灰白色微柔毛。茎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中部的最大,向上变小而呈苞叶,中部叶片菱状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长(1.5)2.5-3.5(6.5)厘米,宽(1)1.5-2.5厘米,先端钝,基部宽楔状下延,边缘除基部1/3全缘外为近整齐的圆齿状粗锯齿,草质,上面深绿色,满布淡黄色腺点及白色具节疏柔毛,下面淡绿色,仅沿脉上密被白色微柔毛,其间满布淡黄色腺点,侧脉3-4对,与中脉在上面微下陷下面十分隆起;叶柄长0.2-1厘米。聚伞花序3-5花,多数疏离组成长10-20厘米的顶生总状具苞叶花序,明显具梗,总梗长约5毫米,花梗长2-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密被微柔毛;最下一对苞叶较大,与叶同形,向上渐变小而呈披针状至近全缘,小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花萼常呈紫色,宽钟形,花时长2-3毫米,外面沿脉被疏柔毛,余部有淡黄色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卵圆状披针形,长1-1.5毫米,先端具小尖头,多少呈3/2式二唇形,下唇2齿较大,果时花萼平伸,十分增大,明显二唇形,长达5毫米,脉纹明显。花冠蓝、紫、淡红以至白色,外密被微柔毛及淡黄色腺点,内面无毛,冠筒长约4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先端具4圆裂,下唇内凹,舟形,较大,长达6毫米。雄蕊4,下倾,内藏。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圆形,径约1.5毫米,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产地生境
药用信息
版本一
【药材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称】Shuǐ Lónɡ Dǎn Cǎo
【原药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多分枝。茎方形,被短细毛,高30~50厘米。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长1.6~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下延至叶柄中部,边缘有锯齿,上面疏被短毛,下面脉上有毛。聚伞花序顶生,圆锥花序式排列,每轮有花6朵;苞片卵形;萼钟状,先端5齿,上唇3齿短,下唇2齿长;花冠紫色,上唇4裂,基部背面有浅囊,下唇船形;雄蕊4枚;花柱2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药材附方】①治无名肿毒:水龙胆全草,捣绒敷患处。②治大头瘟:水龙胆草根三至五钱。煎水服。
版本二
【药材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称】Shuǐ Lónɡ Dǎn Cǎo
【英文名称】Herb of Glandularflower Rabdosia
【拉丁名称】Rabdosia adenantha (Diels) Hara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原药形态】多年生半木质草本,高15-40cm。根茎肥大,常呈不规则结节状,直径歌唱家达3cm。茎斜向上升,多自根茎生出,四棱形,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2-1cm;叶片鞭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5cm,宽1-2.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下延,边比值附基部全缘外为圆齿状粗锯齿,上面被具节柔毛及腺点,下面被微柔毛及腺点。二歧聚伞花序3-5花,组成顶生疏离的总状花序,花梗及序轴均密被微柔毛;小苞片线形,长约2mm;花萼钟状,长2-3mm,常呈紫色,外面被疏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卵状披针形,先端具小尖头,上唇3齿,下唇2齿较大;花冠蓝、紫、淡红或白色,外面密被微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上唇外反,先端4圆裂,下唇内凹呈舟形;雄蕊4,二强,内藏;子房4裂,柱头2浅裂;花盘杯状,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圆形,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150-3400m的松林、松栎林、竹林下或林缘草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醅、中部及中南部。
【化学成份】地上部分含腺花香茶菜素(adenanthin),维西香茶菜甲素(weisiensin A),,白桦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daucosterol),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
【药材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