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动、植物雄性细胞或生殖器官丧失生理机能的现象。由加特纳(K.F.Gartner)1844年和达尔文(C.Darwin)1890年最早发现。现已发现雄性不育植物200多种。雄性不育有“三型”或“二型”说和“核质不协调说”2种理论。20世纪中叶美国已将雄性不育系应用于玉米、高梁生产中。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水稻生产中应用。雄性不育(Genetic Male Sterility):花药或......
目录

基本内容

雄性不育(Genetic Male Sterility):花药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现象。一旦成,是可遗传。雄性不育植株雌蕊能正常发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不育,遗传式符孟德尔遗传定律。据对光的反应又分为两种:

(1)不受光影响的核雄性不育:与光温影响无

(2)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受光和温度影响。高温或长日——不育;适温短日——可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败育时期不同可分为:

(1)配子不育成在花粉粒进有丝分裂配子细胞的过程。

(2)孢子不育:可发生在花药造饱细胞增殖至花粉母细胞进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

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生理上或遗传上的原因造成植物的雌性器官正常,雄性器官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花粉败育而不能授粉的现象.

雄性不育 可分为 雄蕊退化花粉败育功能不全3种类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