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炎是由于结肠塞性或非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不足为症状的一组综征。结肠炎多由肠系膜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塞性缺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塞性缺所致。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压病、动脉硬化、冠病、糖尿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急性腹痛腹泻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坏型、一过型和狭窄型。1963 年Boley 首先报道5 例非医......
目录

疾病名称

1963 年Boley 首先报道5 例非医源性自发性结肠性损伤病例,并在以后的动物实验中,通过结扎肠系膜动脉模拟出与其临床所见相同的病变,从而肠系膜供障碍可以结肠性病变,并据其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可逆缺性和不可逆缺性2 种。

病因

结肠有很多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管阻塞型,另一类为非管阻塞型。

1.管阻塞型结肠

管阻塞型结肠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有肠系膜动脉创伤肠系膜成或栓塞,以及动脉重建手术或结肠手术时结扎肠系膜动脉

2.非管阻塞型结肠

大多为自发性,通常不伴有明显的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结肠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在发生结肠性改变后,肠系膜管造影显示的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其中各种原因起的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源性休克过敏休克神经休克等,同时伴有心脏病、压、糖尿病以及同时服用可影响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可以明显增加结肠的发生机会。肠系膜供减少,结肠;而大范围急性肠系膜供障碍又可起明显的不可逆性输出量减少,因而导致肠系膜的恶性环。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便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腹痛的部位大多与结肠病变部位一致,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呈痉挛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继而出现腹泻,粪便少量带,严重的患者可出现暗红色或鲜便,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同时伴有体温和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部检查,在病程早期或非坏型患者可闻及活跃的肠鸣音,病变部位的部有压痛,直肠指诊常可见指套上有迹。

在非坏型患者,结肠炎常为自限性,多数病人随着侧支环供的建立,肠黏膜水肿逐渐吸收,黏膜损伤修复,症状在数天好转,腹痛腹泻便逐渐消失。如果肠壁缺较重,溃疡需较长时间,腹痛消失后,腹泻便血可持续数周,但无加重趋势。由于一过性结肠炎患者病程比较短,临床表现比较轻,许多患者在发病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纤维结肠镜检查,误诊率很高。

结肠炎患者大多为全身情况较差的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动脉手术后伴发结肠炎的患者也可为坏型,由于术后早期手术本身起的临床表现与结肠炎的临床表现难以鉴,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大部分坏结肠炎起病急,腹痛剧烈,伴有严重的腹泻便血呕吐。由于毒素吸收和细菌感染,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病变广泛的患者还可伴有明显的麻痹肠梗阻结肠膨胀,肠腔压力增高,肠壁受压,使结肠进一步加重结肠炎。同时,有效容量的减少和毒素的吸收,可诱发休克,使肠壁的供进一步障碍,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出现高热、持续腹痛休克腹膜炎的表现。

40%~50%的患者伴有肠腔狭窄造成的肠梗阻表现。梗阻大多为不完全性,部分患者于发病后早期出现,同时伴有危险的结肠炎的其他临床表现,尤其是坏结肠炎,需要与结肠起的结肠梗阻。大部分患者的梗阻发生于发病后2~4周,由于病变部位有纤维化和瘢痕起,此时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已逐渐缓解。纤维结肠镜检查对鉴诊断有很大帮助。

检查

1.常规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升高。

2.组织病理检查

肉眼见结肠黏膜浅表性坏死和溃疡成,或黏膜全层坏死。镜检可见黏膜下增生的毛细管、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黏膜下动脉中可有炎症改变和纤维蛋白栓子;黏膜固有层可呈透明样变性;肉组织周围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含血红蛋白组织细胞浸润。慢性期表现为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组织相间的黏膜腺体损伤和腺体再生。

3.直肠指诊

常可见指套上有迹。

4.X线平

部平可见结肠小肠扩张,结肠袋紊乱,部分患者可有肠管的痉挛和狭窄。坏结肠炎有时可见结肠穿孔起的游离体以及由于肠壁进性缺、肠壁通透性升高起的肠壁体和门静体。

5.钡灌肠造影

该检查可以对病变的程度,尤其病变的范围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有起结肠穿孔的危险,因此对病情严重,伴有大量便血以及怀疑有肠坏死的患者应慎用。

6.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结肠炎最有效的检查式。当患者被怀疑有结肠炎,但不伴有腹膜炎体征,部X线平没有明显结肠梗阻和结肠穿孔的影像表现时,应考虑镜检查。

7.肠系膜动脉造影

由于大部分结肠炎患者的动脉阻塞部位在小动脉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难以发现动脉阻塞的征象。另外,由于造影有可能起进一步的成,应谨慎使用。

8.CT扫描

部分患者可见到肠腔扩张,肠壁水肿起的肠壁变厚等非特异性变化。

诊断

1.五十岁及以上患者。伴有压病、动脉硬化、冠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时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压药、律失常,休克等诱因。

2.突发腹痛腹泻便血

3.多有贫血结肠镜有特征性缺坏死表现;钡灌肠X线检查,急性期可见拇指印,后期肠道狭管征象;肠系膜动脉造影可发现管狭窄或阻塞表现。

  病史及症状: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下腹痛或中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一般24小时黑色鲜红色便。应注意询问是否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人应注意是否长期避孕药。

  体验发现:可有左下或全压痛,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指检查指套带有迹。严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现。

  助检查: 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便常规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水肿褐色粘膜坏死结。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粘膜下层坏死、出和肉组织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等。早期钡灌肠可见结肠轻度扩张,可有典型指压征。 应与炎症性肠病、细菌性痢疾等相鉴

并发症

压病,动脉硬化心脏病,休克和长期服药等病史。严重者可发生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肠缺

治疗

治疗原则

  1.食、中、高流量供氧;

  2.积极消除诱因及治疗伴发病;

  3.扩充容量,疏通微环,改善肠粘膜缺状况;

  4.使用抗生素

  5.改善全身状况,抗休克,补液及纠正衰;

  6.伴发病与并症治疗;

  7.必要时手术治疗。

  病理早期及时支持治疗,包括食、补充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输出量。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氨苄青素4.0g,+生理盐水250ml,VD,2次/d,联甲硝唑400mg,VD,1次/d。严重患者如有肠穿孔腹膜炎体征,及早探查术。

治疗

(1)保守治疗绝大多数局限于肠壁的非坏型病变的发展具有自限性,可以逐渐被吸收。即使部分患者发生结肠狭窄,也大部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2)手术治疗坏结肠炎的病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及时与否、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一旦出现呼吸窘迫综征、功能衰竭和持续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很高手术治疗大多仅限于结肠炎的坏型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坏结肠炎伴明显结肠扩张的患者应考虑结肠切除。对于病情持续2周以上,虽积极保守治疗病情仍无明显缓解的患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大部分结肠起的结肠狭窄为不完全性结肠梗阻,因而一般可以避免手术。对伴有慢性结肠梗阻临床症状的患者,积极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或与结肠恶性肿有困难者宜采取手术治疗,切除狭窄肠段,一期重建肠道连续性,切除组织病理检查。

用药原则

  1、早期犹应高度重视,分秒必争,尽快疏通微环,供氧,使用“A”项药物;

  2、病情严重者选用“B”、“C”,有栓者采用溶栓治疗;

  3、同时治疗伴发病:冠病、动脉硬化压及糖尿病,(用药请参考有篇章);

  4、病情反复,用药疗程延长;

  5、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是必要的;

  6、若有肠坏死,肠穿孔作手术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腹痛腹泻完全消失,肠镜显示肠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腹痛腹泻明显好转,肠粘膜趋向正常或遗留后肠腔狭窄;

  3.未愈:腹痛腹泻未缓解,甚至肠穿孔,多发生在坏型。

预防常识

  本病是老年病之一,发病突然,坏型愈后极差,对治疗成功与否影响重大。无论是科、外科治疗均应掌握时机,密切观察,及时调整药物,首先去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律失常,不理使用降压药、休克等,建议患有冠病,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治疗,多运动,促进液回流,若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便血应警惕此病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沙棘

下一篇 热带口炎性腹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