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麦胶性肠病

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1、麦粉本病与进食麦粉系密切,大量研究已实麦(gluten)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故最近将本病病直接改为性肠病,并认为发病机理是遗传、免疫和麦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患者......
目录

发病原因

1、麦粉

本病与进食麦粉系密切,大量研究已实麦(gluten)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故最近将本病病直接改为性肠病,并认为发病机理是遗传、免疫和麦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病患者对含麦(俗称面筋)的麦粉食物异常敏感,大麦小麦、黑麦、燕麦中的麦可被乙醇分解为麦蛋白(即麦素gliadin),其可能为本病的致病因素。麦素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和脯氨酸,应用电泳技术可分离为α、β、γ和δ4种麦素。α麦素对小肠粘膜具有毒性。麦蛋白对肠粘膜的毒性在继续水解后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多肽分解酶,可将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肠粘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本病的免疫病理研究发现,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的小肠分泌物及粪中可检出醇溶麦蛋白抗体,近来亦可检出膜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在食麦膳食一段时间后,再进麦食物时,患者清中溶血补体和C3急剧下降,并可测出免疫复体。小肠粘膜活检可见到上皮间淋巴细胞增多,原位增殖,其中要是致敏T细胞,体外器官培养实验表明T细胞激活可造成小肠绒毛萎缩和腺体隐窝增生,以上均可提示本病是麦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

2、遗传

本病具有遗传倾向,与MHC基因密切相,已观察到患者家属中多人得病,在家族中的无症状者,可检出有醇溶麦蛋白、网状蛋白及膜蛋白抗体携带者。

表现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实质上是由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致的养不良综征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相当多的病人症状很轻,不易觉察,成人患者的表现可不典型,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

(一)腹泻腹痛 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沫样,常飘浮于水面,多具恶臭。每日大便次数从数次至十余次。多数患者有常性或间歇性腹泻;少数早期或轻型病例可无腹泻,甚至可有便秘,常可被漏诊。腹痛腹泻少见,多为腹胀痛,常在排便前出现。部可有轻度压痛。有些病例有明显腹胀恶心呕吐

(二)体重减轻、倦怠乏力 程度不一,几乎为必有的表现。消瘦、乏力要因蛋白质、脂肪等吸收障碍,另脱水、缺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严重病例可呈恶病质

(三)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感觉异常、质疏松、软化并可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倾向。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苔口炎角炎、脚病、糙皮病样色素沉着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角膜夜盲等。半数以上病人有贫血,并伴有凹甲。少数病人可有肉压痛及杵状指)。

(四)水肿发热和夜尿 水肿常见,发热多因伴发感染所致。发病期夜尿量多于昼尿量,可有IgA肾病不育症、倾向。

检查化验

(一)液检查 多数为大红细胞性贫血,亦有正常红细胞性或混贫血清钾、钙、钠、镁均可降低。浆白蛋白、固醇和磷脂及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的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二)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 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测定法。正常人每日摄入脂肪50~100g时,粪脂量均<5g/d,脂肪吸收率>95%。试验法:连续进食标准试餐(含脂量60~100g/d)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每日平均值。如粪脂定量>6g/d,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粪脂定量试验法简便,绝大多数的脂肪泻病人可据此作出诊断。但不够灵敏,在轻症或脂肪摄入量<60g/d者,粪脂量不一定增高。脂肪吸收试验能确地反映脂肪吸收状况。   

(三)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试验 试验前复方碘溶液(Lugol溶液)以封甲状腺的吸131碘功能。服131碘-甘油三酯(或131碘-油酸)及生油和水各0.5ml/kg后,留72小时的粪便,并计算由粪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摄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粪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5%,或131碘-油酸>3%,均提示脂质吸收不良。本试验法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粪脂化测定法。   

(四)胡萝卜素浓度测定 是一有价值的筛选试验,正常值大于100IU/dl。在小肠疾患起的吸收不良时常低于正常,原性消化不良时正常或轻度降低。在养不良,摄食不足、高热或某些病时亦可减少。

(五)其他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水溶性物质如木糖、葡萄糖、乳糖、叶酸可用于测定上段小肠吸收功能。在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征患者可有典型的减损,而在原性或其继发性脂肪泻时可正常。

(六)腺功能试验 在慢性腺炎、癌和囊肿纤维化时,均可显示异常,以助原性吸收不良的诊断。   

(七)肠X线检查 小肠常有功能性改变,多见于空肠中段及远端,要表现为肠腔扩大,积液和钡沉积;肠呈雪状分布现象;粘膜皱襞增粗或肠壁平滑呈“腊管”征;钡通过时间延缓等。肠X线检查还可除外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   

(八)镜检查 应用插入型小肠镜可达屈氏韧带以下60~100cm。探针式小肠镜长256cm,头端直径约5mm,插入空肠后借助肠蠕动,缓缓入远端回肠,甚至到达结肠,操作过程需要6~8小时,一般能看到50%~70%的小肠粘膜,可作直视下活检,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断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抽吸活检术。结肠镜有时可通过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病变。   

正常小肠粘膜的外观与十二指肠粘膜相似,上段空肠粘膜为环皱襞,粘膜表面呈绒毛状,往下至回肠末端皱襞渐减少几乎消失,绒毛短钝。小肠吸收不良时,粘膜基本特征是绒毛变短、增粗、倒伏及剥等萎缩表现。   

此外,醇溶麦蛋白抗体、膜蛋白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检测有助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对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诊断性肠病首先要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鉴据粪脂、肠X线检查,各项小肠吸收试验醇溶麦蛋白等抗体测定,镜以及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然后治疗试验可说明与麦,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并发症

患者IgA肾病不育症,口炎角炎,脚病,夜盲贫血甚至恶病质等并发症。

治疗

确定诊断后,针对病因替补疗法,以饮食疗法最为重要。

1.饮食治疗

避免食用含麦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

2.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A、B族、C、D、K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人体白蛋白或输

3.应用上腺皮质激素

危重病例可静滴注ACTH,或可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无效者可用环孢素,有时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常复发。

预防

本病与进食麦粉系密切,故对本病的易感人群应该尽量减少进食麦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互生叶序

下一篇 对生叶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