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成语释义

囫囵吞枣(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比喻学习或理解事物时 不加分析、笼统接受,像把整个枣子不加咀嚼就吞下去一样。强调对知识或事物的 表面化、片面化理解,缺乏深入思考和消化。
成语出处
原始典故:
出自元代白珽《湛渊静语》中的一则寓言: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伤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齿。"旁人笑其愚。
演化过程:
后人将故事中“吞枣不嚼”的行为提炼为成语,用以批评学习中的机械态度。
成语寓意
核心批评:
讽刺学习中 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的态度。
警示人们知识需通过 分析消化 才能转化为能力。
现代延伸:
也用于批评工作中盲目套用经验、不结合实际的做法。
成语用法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例句:学习不可囫囵吞枣,而应多问为什么。
近义词:
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反义词:
细嚼慢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文化影响
教育意义:
常被用于劝诫学生或职场新人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相关典故:
与“食古不化”“胶柱鼓瑟”等成语内涵相通,均强调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扩展知识
科学角度:
枣子若整颗吞下,确实难以消化(枣皮纤维素高),古人观察与现代科学部分吻合。误用提醒:
不可用于形容“快速完成某事”,需强调“理解不深入”这一核心含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四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