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
名回盲括约
肌综
合征。系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回盲瓣非特异性
水肿而言。临床表现为反复
腹泻、右
下腹疼痛及
体重减轻,青壮年男性及
肥胖女性多见。如回盲瓣与突出的
回肠粘膜一起
脱入
盲肠,可称回盲瓣
脱垂综
合征(ileocecal valve prolapse syndrome),又称回盲部脂肪过多症。Rigler将本征
病因总结为5类:①
水肿:特发性或损伤性;②
回肠粘膜疝入或
脱垂入
结肠;③粘膜下脂肪堆积;④回盲部良......
病因学
Rigler将本征病因总结为5类:①水肿:特发性或损伤性;②回肠粘膜疝入或脱垂入结肠;③粘膜下脂肪堆积;④回盲部良、恶性肿瘤;⑤累及回盲瓣的炎症:寄生虫性(阿米巴原虫)、非特异性(Crohn病)。
病理改变
本症回盲瓣呈充血、水肿、肥厚等改变,有的甚至有瘢痕形成。由于回盲部病变,回盲括约肌反射性活动亢进,致使该括约肌痉挛或增生,末段回肠需加强活动,才能克服其阻力,从而造成回肠蠕动增强,肠内容物推进加快,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Smith认为,回盲瓣肥大可为弥漫性脂肪瘤性浸润。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性腹泻,右下腹疼痛,伴体重下降。还可有食欲减退、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体征有右下腹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因回盲瓣脱垂者,往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出血。
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白细胞基本正常。
二钡灌肠检查:回盲瓣区可见典型的充盈缺损,呈玫瑰花结状、帽徽状、蕈状、伞状等,并有局部压痛。正位像缺损呈光滑的圆形。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为重要的检查手段。插入回盲部,可在直视下观察回盲瓣形态。
鉴别诊断
本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慢性阑尾炎混淆,诊断常需X线钡灌肠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发现典型的回盲瓣改变。少数患者,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
治疗措施
轻症患者多可自
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对症处理,如镇静
剂对
腹痛有效,抗菌药物对
腹泻,特
别是伴有肠道菌群紊乱者有效。
如回盲瓣有严重的解剖异常,或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并发肠狭窄、肠梗阻、直肠大量出血,或与急、慢性阑尾炎不易鉴别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脱垂的回肠粘膜,可能盲肠切开进行复位。对局限于回盲瓣的良性小瘤,亦可经纤维结肠镜高频电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