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柑子

石柑子 石柑子(拉丁: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竹结草、爬山虎瘫药等。泽泻天南星科石附生藤本植物。株长0.4-6米;亚木质,淡褐色,近,具纵纹;,有细条纹;、披针状卵形或披针状长花序腋生;浆果黄绿至淡红色,卵或长;产于中国台湾、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各省区海拔2400米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石上或附生于树干......
目录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归经

肝经

功效

湿瘀,消积,止咳。

主治

用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小儿疳积咳嗽中耳炎,鼻窦炎,晚期吸虫病脾大

相关配伍

1、治湿疼痛:石柑子15g,15g,常春藤15g。水服。

2、治小儿疳积或生膜:石柑子叶下珠各等份。研末。每用6g,蘸猪肝吃。

3、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石柑子15g,鸡屎藤30g,香通12g,水服。

(1-3出自《四川中药志》)

用法用量

服:15-30g;或服。外用:鲜品捣烂患处,或捣烂取汁滴患处。

使用注意

虚寒者忌用。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性

石柑子

竹结草、爬山虎瘫药、毒蛇上树、上树葫芦、六扑、巴香、青葫芦、石葫芦、马连鞍、百步藤、石上蟾蜍草、大疮葫芦草、石百足、千年青、落山葫芦、小毛铜钱菜、伸筋草青竹标石焦、斑鸠、巴姜、石儿、刀草、猛药、草。附生藤本,长0.4-6米。亚木质,淡褐色,近,具纵条纹,粗约2厘米,节间长1-4厘米,上常束生长1-3厘米的分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厘米,宽3-7毫米,锐尖,具多数平叶片纸质,鲜时表面深绿色,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淡黄色,,披针状卵形至披针状长,长6-13厘米,宽1.55-5.6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状尖头,基部钝;中肋在表面稍下陷,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一对基出,弧上升,细脉多数,近平叶柄倒卵状长楔形,长1-4厘米,宽0.5-1.2厘米,约为叶片大小的1/6。花序腋生,基部具苞片4-5(-6)枚;苞片卵形,长5毫米,上部的渐大,纵多数;花序柄长0.8-1.8(-2)厘米;佛焰苞卵状,绿色,长8毫米,展宽10(-15)毫米,锐尖;肉穗花序短,至近淡绿色、淡黄色,长7-8(-11)毫米,粗5-6(-10)毫米,花序梗长3-5(-8)毫米。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长约1厘米。果期四季。

紫苞石

攀援灌木,长5米以上。,因叶柄下延而具棱,有细条纹;节间长1-2厘米。叶片或卵状长,长5.5-9厘米,宽2-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钝或叶脉细弱,侧脉3对,2对由中肋基部伸出,另1对由中肋中部伸出,细脉倾斜,多数,网结;叶柄宽,长状锲,先端具短或否,浑平,状多变,与叶片近等长,长4-8厘米,宽0.5-1厘米,侧脉2-3对从中肋上部出发,至边缘下弯而平花序腋生;苞片4-5,覆瓦状排列,卵形,上面的较大,长5-15毫米;花序柄超过苞片,长2-4厘米;佛焰苞紫褐色,宽卵,锐尖,长2厘米,宽2.3厘米,展或反折,基部沿序柄稍下延;肉穗花序直立,具长5毫米的梗,长,长约10毫米,仅达佛焰苞的中部,粗7-8毫米。期4月。

生长环境

石柑子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分布于台湾、湖北、华南、西南等地。

变种紫苞石生长环境

附生于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树干上。分布于云南

药理作用

抗肿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湿关节炎,小儿消化不良,晚期吸虫病肿大和饮食不消化等。

相关论述

《分类草药性》:“消食。治湿麻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原生质体

下一篇 石枫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