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食管炎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放射性食管炎常发生于肺癌及纵隔等胸部恶性肿瘤的放疗过程中或之后,有时间接发生于口咽部恶性肿瘤的放疗。放疗大于30Gy 可引起食管神经肌肉的损伤,导致食管的蠕动减弱,甚至消失。随着放射线剂量增大,食管损伤愈重。放射线本身的电离作用可使食管上皮细胞损伤、坏死。在此基础上,由于食管蠕动的减慢,造成有害物质通过食管时间延长,加重了这种损伤。此外,放疗可引起机体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减低,从而引起食管感染,出现食管的炎症性改变。口咽部恶性肿瘤的放疗,有时也会引起放射性食管炎,这与放射线导致涎腺萎缩,唾液分泌极度下降有关。唾液是中和胃酸,保护食管黏膜的有效物质。抗酸屏障减弱,可致使损伤因子作用强于保护因子,从而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病理分期
(1)坏死期:食管受放射线照射后,基底细胞停止分裂,很快出现变性坏死,黏膜下水肿,血管扩张,上皮脱落。此期食管黏膜表现为呈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
(2)枯萎期:放疗几周后坏死组织脱落,管壁变薄,黏膜变得平滑。一些患者仍可出现明显的食管平滑肌异常。此期易发生食管出血、穿孔。
(3)再生期:放疗数月后基底层残存的细胞开始再生,逐渐向上延伸、移行,表层重新覆盖新生的上皮细胞。此期,由于放射引起的血管和组织损害,逐渐出现纤维化。食管变细、狭窄,并且食管运动障碍加重。
症状体征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患者放疗病史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早期有症状者,食管吞钡检查可见全蠕动波减弱、食管溃疡等,晚期则可见食管狭窄。食管镜检查可窥见不同时期的食管炎表现。
实验室检查:有诊断意义的常规化验检查为血白细胞计数,可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1.早期有症状者,食管吞钡检查可见全蠕动波减弱、食管溃疡等,晚期则可见食管狭窄。
1.化脓性食管炎以异物所致机械损伤最为常见。细菌在食管壁繁殖,引起局部炎性渗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及脓液形成,也可呈较为广泛的。
并发症
治疗方案
(1)H2受体阻滞药如雷尼替丁,饭前半小时服
3.对症治疗
止吐、止血、镇静,预防感染。应予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疑有穿孔需禁食、输液、抗感染。
4.皮质激素
因大量照射治疗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其应用可减轻放射损伤,改善病程。但需同时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泼尼松(强的松),口服为宜。
5.增强细胞免疫。
6.其他
除以上处理外,必要时暂停照射或延长疗程间歇期。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