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胆草

石胆草 百科石胆草,为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山野生卉,分布于我国云南等地,有较好的观赏价性。民间以其全草入药具有活、祛湿、止、止痛之功效。还有可以使人回的功效;吃了以后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有力。 中文称:石胆草称:石石莲、生扯拢、石指甲、镇草、石荷叶石蝴蝶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子叶植物纲 亚纲:亚纲:管科:苦苣苔科属:珊瑚苣苔属......
目录

植物形态

  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 (Craib) Burtt )多年生草本。全部基生,莲座状,外层具长柄,无柄;叶片革质,宽倒卵形扇形,稀近卵形,长1-2.5厘米,宽1-2厘米,,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齿,上面密被白色稀淡褐色长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绵毛,侧脉每边3-4条,上面下凹,下面隆起;叶柄扁平,长1-2厘米,上面被长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绵毛。聚伞花序2-3次分枝,2-5条,每花序具5-12花序梗长8-17厘米,幼时密被淡褐色绵毛,老时逐渐稀疏至近无毛;苞片不存在;花梗长5-10毫米,被淡褐色长柔毛至近无毛。花萼钟状,5裂至近基部,裂至长披针,长1.6-3毫米,宽0.7-1毫米,端钝,外面被淡褐色长柔毛,面无毛,具3(-4)花冠筒状,蓝色紫蓝色,长6.5-11毫米,外面无毛,面下一侧具髯毛和斑纹;筒部长5.5-8毫米,直径3.2-5毫米;上2裂,裂长约0.6毫米,下3裂,裂卵形,长2-2.2毫米。雄蕊4,上雄蕊长2- 3.5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1.5-2.5毫米处,下雄蕊长2-5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2-2.5毫米处,丝无毛,呈弧状,有时卷花药,长0.7毫米,药室汇,基部极叉;退化雄蕊长约0.7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0.4毫米处。花盘高约0.4毫米。雌蕊无毛,子房长,长约2.3毫米,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长于子房,柱头头状,微凹。蒴果,长1-2厘米,直径2-3毫米。期6-7月,果期8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400-3600米的山坡林缘石上及石缝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东南部。

药用价值

  

中药

  

  【中文石胆草

  【英文】Herb of Fanshaped Corallodiscus

  【拉丁药】Herba Corallodisci Flabellati

  

药材来源

  【考】出自《云南草药》。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 (Craib) Burtt 的全草。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归肝经

  【功效治】清湿热;解疮毒;活止痛。

  【各家论述】

  1.《云南草药》:活解毒,消肿止痛。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心悸,跌打损伤,刀伤,疮,顽癣。

  2.《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治湿热痹症腮腺炎,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适量,捣;研末撒;或吹

  

采收储藏

  

  秋、冬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