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病因
本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术中对胆管的损伤
胆囊和肝外胆管有较大的解剖学变异,或术者经验不足,在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导致术后的胆管狭窄,少数继发于术后的胆管周围感染而造成胆管的损害或闭塞性胆管炎。
2.Odd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术后
临床表现
在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出现有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适,常呈隐痛或钝痛,有压迫感,重者可因胆道感染向上扩散,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其性质不同于术前的胆绞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偶有胆管痉挛而呈绞痛发作。与进食,尤其高脂饮食有关。
检查
1.生化检查
可作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检查。
3.B型超声
操作简便、快捷,有诊断价值,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4.上消化道造
操作简便,无损伤,适用于黄疸病人,可用来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和肝脏病变、胆囊的功能等。
7.内镜检查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诊断成功率高,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8.PTC
给患者肌肉注射吗啡10mg,新斯的明1mg,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小时、2小时和4小时抽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注药后上腹部疼痛、血清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为阳性。
诊断
根据病史(胆囊、胆管或胃、十二指肠手术史),术后发热、腹痛和黄疸,辅以B型超声、CT、内镜、胆道造影、ERCP或PTC、细针穿针(FNPTC),即应考虑到术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可能。对疑有Oddi括约肌狭窄或功能紊乱者可做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ERCP和FNPTC检查后仍有少数患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
治疗
PCS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控制感染,胆道引流通畅。单纯的“对症治疗”疗效不佳。因此,治疗前必须探讨病因,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分非手术与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④胆道蛔虫症。⑤胆道功能紊乱。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
①一般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②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等。③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胆囊、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胁痛、苍白、脉弦、肝气淤滞者柴胡疏肝散加味;胁痛、发冷发热、口苦咽干、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内蕴者,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胁痛、高热、口干、黄疸、苔黄、脉弦数属火毒炽盛者应用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治疗。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湖、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如伴蛔虫可加乌梅汤治之。④直刺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
(二)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①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②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④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⑤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