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布卡综合症

布-加综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流出道阻塞所起,阻塞可发生于从小(Hepatic veins,HV)至后段下腔静(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起的流出道阻塞及窦阻塞综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
目录

历史

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流出道阻塞所致高压的病例,1845年英国科医生George Budd在其著作《On Disease of the Liver》第一版中描述了2例因脓肿发的膜炎所致栓的病例,1898年奥地利病理家Hans Chiari结George Budd的病例系统总结了成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且发现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由感染膜炎后导致成。此后陆续又有类似的病例报道,但命尚不统一,直至1946年Budd-Chiari syndrome,Chiari syndrome的命式才出现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前Budd-Chiari syndrome的含义已从单纯栓性阻塞的狭义概念扩展为泛指流出道(从下腔静处)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阻塞 。

流行病学

在西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1/2,500,000每年。前我国见诸于文献报道的病例已逾5000多例,但具体发病率不详,有者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0065%,男女之比为1.2/1到2/1,年龄2.5---75岁,以20—40岁最为多,见但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调查研究。

病因及发病机制

近年研究发现布-加综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随国家、地域及病理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在西国家的病因研究中,凝机制异常导致的液高凝状态被认为是要的致病因素,其中骨髓增殖异常性肿是最要原因。在中国,有研究表明液的高凝状态不是要致病因素,环境因素平可能是要的致病因素,但尚无定论。病因研究已由最初的感染扩展到外伤、手术、分娩避孕药、骨髓增殖异常性疾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综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获得性病因及诸多遗传性因素。亚洲患者中大部分为下腔静膜性梗阻或同时伴有下腔静处的膜性梗阻。隔膜成的机制多数者认为是由机化而来,也有者认为是先天遗传因素所致,还有者认为是下腔静受损导致皮增生所致,前尚有争议 。组织病理要表现为早期的淤,逐渐发展为淤硬化

临床表现

要为下腔静阻塞症状和/或门静高压症状,但表现各不相同,包括有:下肢浅张、活动后足肿胀、下肢肿胀色素沉着、慢性溃疡部不适或疼痛、上消化道出、黑便或顽固性腹水黄疸等,还有的表现为不孕不育及女性月经紊乱等症状。体检可见肿大、腹水黄疸并伴有胸、壁,特部、部及双侧下肢张。

助检查: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要的筛查法,多数情况下可以见到下腔静房处的病变,塞情况和肿大及有无腹水等。此检查是无创伤性和最济的检查,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CT及MRI对明确病变有帮助,受观因素影响小,可以提供客观的影像检查,一般在超声诊断困难或拟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时作进一步检查。下腔静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梗阻的程度、类型及范围,同时是介入治疗必要的前提,还可帮助预测手术效果及预后。镜及食道钡餐检查可明确食管张的严重程度,间接反应门静压力。疾病早期功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浆白蛋白降低、转氨酶及红素增高及酶原时间延长等指标异常。

疾病治疗

由于东西国家病因及病变分型不同,所以治疗式也不同。西国家的患者多为急性起的塞,要采用抗凝及TIPS(门体分流术)治疗,单纯通(球囊扩张伴或不伴支架置入)治疗较少。西国家提出了一个旨在减小侵入性的治疗策略,并据治疗的反应决定进一步的治疗式。2009年5月美国病研究协会更新了布加综征的治疗指南,建议如下(据2002年布加综征的专家共识及2005年Baveno IV 共识提出):

1. 对于所有诊断为布加综征的患者首先科保守治疗包括有抗凝(如果没有抗凝忌征),病因症状高压的治疗;

2. 积极找适通治疗(球囊扩张伴或不伴支架置入)的流出道(下腔静)的短段狭窄或性病变;

3. 对于不适通治疗或通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应考虑TIPS(门体分流术)治疗;4. 对于TIPS治疗失败的患者,最终应考虑移植治疗。亚洲地区的患者要为下腔静膜性或伴有下腔静处的梗阻,通为要的治疗式,但对于广泛塞无法通,通后功能进性损害及硬化的患者也采取TIPS治疗。

随着影像医与介入放射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布-加综要的治疗式。介入手术后一般需要配长期抗凝治疗,定期复查。(介入治疗法见图3,造影、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

参考文献

1.Janssen HL, Garcia-Pagan JC, Elias E, et al. Budd-Chiari syndrome: a review by an expert panel. J Hepatol 2003;38:364-71.

2.Reuben A. Illustrious, Industrous, and Perhaps Notorious. Hepatology 2003;38:1065-69.

3.Darwish Murad S, Plessier A, Hernandez-Guerra M, et al. Et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the Budd-Chiari syndrome. Ann Intern Med 2009;151:167-75.

4.Okuda H, Yamagata H, Obata H,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Budd-Chiari syndrome in Japan. J Hepatol 1995;22:1-9.

5.Dilawari JB, Bambery P, Chawla Y, etal. Hepatic outflow obstruction (Budd-Chiari syndrome). Experience with 177 patien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dicine (Baltimore) 1994;73:21-36.

6.DeLeve LD, Valla DC, Garcia-Tsao G. 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liver. Hepatology 2009;49:1729-64.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奥迪括约肌功能异常

下一篇 暴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