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瘦果

瘦果 (achene)指小、干果皮坚硬、不裂、有一粒种子,是闭果的一种。果皮坚硬,只含一粒种子果皮种皮仅有一处相连,易分离。如向日葵荞麦等的果实瘦果指小、干果皮坚硬、不裂、有一粒种子、由1-3心皮构成的小型闭果。如白头翁1心皮向日葵2心皮荞麦3心皮。单粒种子果实,成熟时果皮易与种皮分离,如白头翁毛茛;菊科植物瘦果是由下位子房与萼筒共同成的,称连萼瘦果(cyp......
目录

形态特征

瘦果指小、干果皮坚硬、不裂、有一粒种子、由1-3心皮构成的小型闭果。如白头翁1心皮向日葵2心皮荞麦3心皮。单粒种子果实,成熟时果皮易与种皮分离,如白头翁毛茛;菊科植物瘦果是由下位子房与萼筒共同成的,称连萼瘦果(cypsela),如蒲公英红花向日葵等。又如毛茛属(Ranunculus)、铁线莲属(Clematis)等。而稻、竹的瘦果特称为颖果或谷粒。常常与之混淆的有蓼、、(Carex spp.)等的小坚果,也有象菊科(向日葵、蓟)的下位子房的类型,后者是由二个以上心皮构成。严格地说,应区分为连萼瘦果或下位瘦果

生长环境

瘦果形状一种不裂乾果,含一枚种子种子以短柄附著於薄而乾的子房壁(果壳)上,易於落,如荞麦。毛莨科及蔷薇科的许多植物果实也都是瘦果

主要价值

制作润滑油,油,肥皂等

相关

分析了12种毛菊属植物瘦果态、果皮态和发特征,并探讨了瘦果态和发特征与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之间的系。瘦果状包括倒披针柱状倒三角3种类型。瘦果长度、宽度和厚度变幅较大,平均变幅达10%。瘦果果皮态可区分为条纹型、网纹型和孔纹型,以条纹型最为普遍。种瘦果态特征十分稳定,是很好的分类依据。种子(瘦果)发率差异较大,最高达98%,而最低仅为40%。毛菊属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与瘦果冠毛长度和百粒瘦果重量显著相,与瘦果饱满率、冠毛比重、发率之间均为正相,但相性不显著。本文涉及的毛菊属植物瘦果冠毛比重较高,有利于远离传播,且高发率和百粒瘦果重量为幼苗的成功定居提供了保障,在青藏高原有更广的潜在分布区。

我国菊科植物约有200余属,200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部分种类在医药、工业、卉、饲料等面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菊科植物中的牧草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广,约有80余属300余种,要包括毛菊属(Saussurea DC.)、鬼针草属(Bidens L.)、蒿属(Artemisia L.)、紫菀属(Aster L.)、蒲公英属(Taraxacum F.H.Wigg.)等。所有牧草和草坪草物种及其可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草种质资源。以种子(广义)式进保存的草种质资源存在着不副实的现象,急需对其进准确定。本文通过对菊科牧草植物馆藏标本的研究、野外居群的调查、瘦果态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DNA(ITS)、绿体DNA(psbA-trnH和rbcLa)序列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瘦果态特征和DNA条码的鉴定标准。本研究为牧草种子准确复检入库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菊科种子(瘦果)出入境检验、检疫提供基础资料,在防止外来有害牧草的入侵和控制我国菊科牧草植物种质资源的流失等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菊科牧草植物瘦果研究本文中所用的瘦果材料要来自于国家草种质资源库,部分材料来源自研究者的采集材料,共计300余份,隶属于11个族。本研究利用显微测微和体式解剖镜等工具对菊科植物瘦果状、大小、表面纹饰、色、种种脐冠毛等性状进了观察、统计、拍照和物种鉴定,并编制了一套基于瘦果态特征的菊科牧草植物分属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瘦果状、大小、肋和的有无等特征可应用于属级水平上的鉴定;瘦果肋的数、毛被情况、的长短、斑纹的有无以及果脐的特点等特征可应用于种级水平上的鉴定。2菊科牧草植物DNA条码的研究本文利用核糖体ITS序列、植物绿体基因组的psbA-trnH间区序列以及rbcLa基因来作为条码研究菊科牧草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系。部分序列通过瘦果萌发,并提取幼苗叶片总DNA,然后对段进扩增、测序来获得;其余序列信息来源于GenBank数据库。本研究通过对核糖体序列和绿体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比较分析后表明:对于中国菊科牧草植物,在属间种水平的分类上psbA-trnH+rbcL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系比基于单个绿体条码和ITS段构建的系更为准确。

小疮菊(Garhadiolus papposus)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具异果实的菊科早春短命植物,其同一果序中由外到产生外围果、过渡果和中央果3种不同态和扩式的果实。在态特征上,每果序中外围果5.24±0.05个,柱状弧,深黄、黄至黄白色,果体长6.67±0.10mm,无冠毛,成熟时被宿存苞片所包被,果体面下部与苞片合生,果皮厚约156.7μm,表面较光滑,瘦果百粒重分为118.10±1.30mg和46.70±0.50mg;过渡果5.39±0.14个,柱状弧,灰白色,果体长7.60±0.11mm,具少量短冠毛,果皮厚约82.1μm,表面有两条纵向细棱,瘦果百粒重分为88.30±1.30mg和36.80±0.30mg;中央果5.77±0.13个,柱近直立,深褐色,果体长9.74±0.14mm,具发育完全的冠毛,果皮厚约69.7μm,表面有多条纵向细棱,瘦果百粒重分为69.00±0.60mg和36.90±0.30mg。在扩特点上,3种瘦果的扩能力表现为中央果>过渡果>外围果,且布能力与其态特征密切相。中央果成熟后容易从母株上落,发育完全的冠毛能借力进离扩;外围果与宿存苞片紧密相连,成熟后不易落,离很近;过渡果的布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本文还讨论了小疮菊异瘦果态特征与扩特点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与生长发育以及物种延续和种群扩大、减少同胞果实间竞争等面的影响。

为紫菊属及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采用常规石蜡切法,从其肋或翅的态、数果皮薄壁细胞与纤维细胞的数量和位置等面比较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紫菊属与假福王草属特征相似,翅果菊属的瘦果因为具有翅而与紫菊属、福王草属和假福王草属的瘦果有明显的差异;在紫菊属种间瘦果果壁的结构不大,不易区分,但可结瘦果横切面的状、肋的多少和是否突出明显、果皮纤维细胞的层数等特征进区分。

用粘沙法对科尔沁沙地西部5种蒿属植物冷蒿(Artemisiafrigida)、差巴嘎蒿(A.halodendron)、大籽蒿(A.sieversiana)、黄蒿(A.scoparia)、乌蒿(A.wudanica)进瘦果粘液溶出及粘沙量的比较。要模拟埋深5mm、降水量为1、2、4、8mm时瘦果的粘液溶出。5种供试植物均有粘液瘦果。在降水量1mm时,供试植物的粘液瘦果就能溶出粘液。当降水量达到2~4mm时,典型的沙生植物蒿和差巴嘎蒿的粘液瘦果粘沙量平均值分达到7.31~13.56mg、0.63~2.55mg。除冷蒿外,其它4种植物均有随降水增多、粘液溶出量加大的趋势。粘液瘦果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冷蒿>乌蒿>差巴嘎蒿>大籽蒿>黄蒿。在各种处理时,粘沙瘦果百粒瘦果粘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乌蒿>差巴嘎蒿>大籽蒿>冷蒿>黄蒿。溶出粘液粘沙后,冷蒿瘦果成沙团重量达到瘦果重量的5~7倍,差巴嘎蒿2~9倍,大籽蒿3~5倍,黄蒿5~8倍,乌蒿5~29倍。流沙先锋植物蒿和差巴嘎蒿百粒瘦果粘沙量较其它植物大、在较低降水量时这两种植物粘液瘦果粘沙量较大表明瘦果溶出粘液粘沙是植物针对沙地流动性的进化适应之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长生

下一篇 石链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