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首鱼

石首鱼,中药。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或小黄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肉。大黄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小黄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具有益健脾,补,明,止痢之功效。用于病后、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肾虚痛,水肿,视物昏头痛痛,泻痢。肉。味甘,性平。归。益健脾,补,明,......
目录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功效

健脾,补,明,止痢。

主治

用于病后、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肾虚痛,水肿,视物昏头痛痛,泻痢。

相关配伍

1、治产后、病后体弱:大黄加黄服。

2、治乳汁不足:大黄1条,通草30g。水,吃及汁。

3、治劳损:鲜大黄1条或干尾鳍30g,加米酒服。(1-3出自《海味养与药用指南》)

4、治头痛:小黄1条(去脏洗净),3g,杏仁3g,熟食用。

5、治痛:小黄1条(除去脏洗净),生葱4支,生姜4。共熟食用。(4-5出自《常见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

服:食或食,100-250g。

使用注意

疾、疾及疮疡者慎服。

采集加工

汛期捕捞,捕后,除去脏,洗净,鲜用或冷藏。

形态特性

1、大黄大黄花鱼,大鲜,黄桂花黄瓜,红瓜,金龙,黄纹,大仲,红丝。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钝尖,有4个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凸。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细尖,上颌,外稍扩大;下颌2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边缘有细锯齿,鳃盖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长。头部和体的前部被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8-9/8)。鳍鳍条部及鳍鳍膜上被小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两侧具侧31-33对,每一侧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体面和上侧面黄褐色,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金黄色。

2、小黄花鱼、大眼、黄花鱼、古、小黄、小鲜、叫叫儿、厚鳞仔、小黄瓜。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大黄近似。要差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5-6/8),鳍Ⅸ-Ⅹ,Ⅰ-31-36。鳍II-9-10。鳔大,前部,两侧具侧26-32对,每一侧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细长。,较小。体黄褐色,色,各鳍灰黄色金黄色。

生长环境

1、为暖温性回游类。栖息于60m以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要摄食小型类、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附近或岛屿、湾近岸浅水区。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径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季随水温下降。群向南回游越冬。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为温水性底层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群南下作适温回游。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相关论述

《药性纂要》:“养肠痢疾宜食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肾盂肾炎

下一篇 石风车子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