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鮅鱼
基本内容
【拉丁名】Zacco platypus (Schl.)
【别名】桃花鱼(《脊推动物分类学》)、宽鳍鱲鱼(《鱼类分类学》)
【科目来源】鲤科动物
【药用部位】宽鳍鱲鱼的全体。
【功效主治】解毒疗疮。治疮疥癣。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资源分布】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布。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石鮅鱼,出南海方山涧中。长一寸,背里腹下赤,南人取之作鮓。(性味以下出《本草拾遗》)
【原生形态】宽鳍鱲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体长约18厘米,头短,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平整无缺口。唇厚,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眼位于头侧稍近吻端。下咽齿3行,顶端尖而微弯。鳞较大,腹鳍基部有一延长的腋鳞。侧线鳞41~50。背鳍Ⅱ7,起点在腹鳍前或相对。臀鳍Ⅲ8~9,生殖季节雄体臀鳙第1~4根不分枝,鳍条延长达到尾基;头部和臀鳍上都出现珠星。体色鲜艳,背部灰黑,腹部银白,体侧有12~13条蓝色的垂直条纹,在条纹间具多数不规则粉红色斑点,腹鳍淡红色,胸鳍上有黑色小斑,背鳍、尾鳍灰色,尾鳍后缘黑色。多栖于江、河的支流中,喜游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
产卵期4~6月。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布。
【参考出处】《本草纲目拾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