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1967年和1968年,Gjone和Norum最早报道了一种以蛋白尿贫血高脂血症角膜混浊为特点的家族性疾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溶血卵磷脂水平降低,游离固醇磷脂酰碱水平增高,常累及脏,功能衰竭是本病死因。(一)发病原因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式遗传,编码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和编码α-结珠蛋白的基因相连,共同位于16号染色体长,Gjone等......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式遗传,编码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和编码α-结珠蛋白的基因相连,共同位于16号染色体长,Gjone等确认4个来自挪威的家族患病是由于基因突变,Teisberg和Gjone估计该基因的频率为2%。

不同的纯合子家族间和不同的杂合子家族间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量和活性不同,提示该疾病有不同的基因表达,一些挪威的纯合子患者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量为正常者的10%~20%,而萨丁尼亚患者为正常人的5%~10%,也有浆中测不到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一个加拿大家族。

(二)发病机

人类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基因系列已被测定,cDNA也已克隆成功,在分子水平,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的发病机制呈多相性,提示在多数受累的家族基因突变是独立的,一位意大利患者的酶结构缺陷是由于外显子突变,三位日本患者中,两位因不同的单一核苷酸易位导致氨基酸的替换,另三位患者因3个碱基对的插入导致多余的苷氨酸插入氨酸和丙氨酸之间,对有些家族,cDNA克隆和限制性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未发现基因重排,也未发现异常段,在一位只与高密度脂蛋白有的部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眼病)患者,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序列正常,但是阿朴蛋白A-2基因发生了突变。

脏损害可能是各种脂质成分在小球细胞外沉积的结果,蛋白尿可能是由于脂质吞饮和致密的膜样结构导致小球基底膜损伤所致,动脉和小动脉持续的脂质沉积可能造成皮细胞离和坏死,起进展性小球硬化功能损害。

电子显微镜显示本病患者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为60nm切迹状异常颗粒,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有3种要表现:

1.90nm具有层状结构的大颗粒。

2.30~80nm碟颗粒。

3.20~22nm球颗粒。

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呈现为碟或小球状,直径约6nm,很可能这些异常脂质在各种受累组织中沉积,和(或)被吞噬细胞消化,最终成显微镜下的“沫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有人认为分子量大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发病机制中极为重要,可能因它的沉积导致小球损伤。

预防

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前无有效预防措施。产妇做好产前检查,避免此类患儿的出生。

并发症

多本病患者并发幼年患者的角膜混浊或网膜动脉扩张出,还可动脉粥样硬化压,严重者可很快并发功能衰竭。

症状

本病系家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要表现为贫血角膜混浊和肾病三联征,世界各地报道的所有病例其临床表现都及其类似。

1.脏表现

遗传性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家族中损害普遍,多数患者在早年出现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0.5~1.5g/24h),要由白蛋白和少量的α1-和α2球蛋白构成,尿液检查可完全正常或发现少量的红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在31~49岁,蛋白尿严重程度增加,常常表现为症状明显的肾病,许多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小球肾炎脏病变常伴有压和功能迅速丧失,在终末期脏病时尤为明显。

2.外表现

轻微贫血普遍可见,并以靶,异和网状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红细胞生存能力降低,渗透脆性降低,中间接红素浓度的轻微增高支持轻度溶血的存在,红细胞损害是由于红细胞膜脂质和脂蛋白成分紊乱,包括非酯化固醇增多,乙酰碱酯酶减少,鞘磷脂减少,固醇磷脂比率增加。

所有患者幼年即出现角膜混浊,类脂弓状物和灰色点状物覆盖在角膜基质上,这可能是细胞外脂质包涵体的表现,视觉敏感度多数不受损害,少数患者网膜动脉扩张,可见网膜,本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硬化加速,粥中酯化固醇比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正常的动脉硬化患者要少。

检查

液检查要有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异常,有的患者该酶完全缺失,有的患者该酶功能减低,有的患者表现为酶的量减少,因此,对本病患者需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量,同时也应测定其活性,杂合子的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水平介于正常水平或纯合子之间,低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水平没有特征性诊断意义,男性该酶水平低于女性,吸烟者低于不吸烟者,少数征患者该酶活性低于正常人。

患者浆脂质和脂蛋白表现异常,许多患者空浆混浊,总的固醇水平在家族之间显著不同,可正常或增高,游离固醇和磷脂酰碱水平增高,固醇酯和溶血卵磷脂浓度降低,浆三酰甘油水平常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固醇浓度通常降低,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有两个亚类,第一亚类分子量较大,在电泳中作为α2-球蛋白移动,和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类似,且部分有同源性;另一亚类分子量较小,凝过滤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被分成3个亚类,第一亚类要由磷脂酰碱和非酯化固醇组成;第二亚类与脂蛋白X相似,后者曾被认为是固醇性肝脏疾病的特征;第三亚类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相似,但会有更多的三酰甘油,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部分被称为LM-LDL,现认为该部分LDL有毒性。

本病的变异型(眼病)表现为角膜混浊和异常脂蛋白血症,与高密度脂蛋白酯化作用受损有,其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固醇的酰化作用正常,有人提出这些眼病患者的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仅限于对高密度脂蛋白进酰化作用的酶(α-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而与对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进酯化作用的酶(β-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无,有人进一步提出眼病患者与那些典的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患者有区,后者α-和β-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都降低。

1.脏活检

(1)光镜检查:小球受累最明显,可见毛细管壁增厚,基底膜不规则,其常有半透明带或小,有时可见双轮廓的管壁,系膜区增宽,可见淡染带,基质中可见小,使之呈蜂窝状外观,多数患者的毛细管腔中可发现数量不等的沫细胞,在间质组织动脉和小动脉可发现类似的细胞,在小球毛细管腔中和系膜中可见呈“海蓝组织细胞”的含脂质的细胞,随着小球病变的进展,可并发段性硬化浆蛋白沉积,Magil等用油红“O”染色发现小球有大量“脂滴”,Stokkek等用油红“O”染色冷冻切,在小动脉皮下见到染色的脂质沉积。

(2)免疫荧光检查: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典型的特点是所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都是阴性的,因此不支持损害由免疫介导,但个报道在小球毛细管壁和(或)系膜区见到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呈弱阳性,可惜的是文献中对小球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的患者未进免疫荧光检查。

(3)超微结构特点:超微结构异常非常明显,系膜基质和基底膜被透明带(腔隙)所穿透,透明带中有小的致密结构或呈层状外观,提示是由膜构成的“膜包绕小体”,在毛细管壁,这些结构可能位于皮下,基底膜或上皮下,这些特殊结构也可位于包曼囊和小管基底膜,动脉和小动脉皮下和间质组织,但都在细胞外的部位,小球皮细胞偶见分离或缺失,伴随上述改变,还可见到腔的致密大颗粒和膜样物质,小球有“海蓝组织细胞”存在。

还有其他超微结构“沉积物”存在,包括浓染的条纹状原纤维聚集物和细颗粒的电子致密物质,分布于毛细管各个部位,要位于上皮下,以及系膜基质,另一类型沉积物由聚集的或层状致密结构组成,这3种超微结构沉积物常在小球同一段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存在,Lager等研究了同一患者相隔8年的重复活检结果,第二次活检时交叉条纹状原纤维和层状致密结构减少,而致密颗粒和膜样半透明区增加,在疾病早期活检标本中,沉积物要在上皮下;而在重复活检标本中,沉积物要在系膜区和皮下。

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消失,发生局灶硬化时,胞成粗大空,致密溶酶体包涵物。

脏损害也会在尸体供移植后6个月或以后再次发生,沫细胞在小球毛细管和动脉膜不规则的分布,冷冻切油红染色阳性,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基质中有细胞外脂质结构的存在。

2.其他组织病理检查 非组织也可存在细胞和细胞外脂质包涵体,只是程度不如脏显著,动脉动脉,髂已发现细胞外膜包绕颗粒脂质,有时可见沫细胞,在肝脏可见管周围存在聚集的膜包绕颗粒,库普弗细胞有大而不规则的,浓染的胞质磷脂体,细胞的脂滴,脾脏抽提物和活检标本中有大的海蓝组织细胞,胞质中充满致密多层膜状物(磷脂样小体),据推测这种胞质物质是吞噬的非酯化固醇和磷脂酰碱,在其他网状结构淋巴结中也发现相似的异常细胞,窦常见细胞外膜包绕颗粒,眼组织也可见细胞外包涵体(膜包绕颗粒)。

红细胞态异常,骨髓和外周中存在增多的“靶细胞”,红细胞结构异常可能与细胞膜的异常脂质成分有

诊断

临床出现贫血角膜混浊和肾病三联征,提示本病诊断,但需与肝脏疾病尤其是硬化伴发肾病相鉴,多种病因可导致病患者发生各种各样的免疫介导的小球肾炎,其基底膜和系膜基质中也可见到细胞外脂质膜包绕颗粒,但往往位于电子致密沉积物附近,与本病患者相比数量少且分布局限,其他的鉴要点包括有无病病史,有无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要仔细观察组织免疫荧光和光镜特点,硬化并发肾病时,活检多会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小球沉积,IgA常在系膜或毛细管壁沉积,可有系膜细胞增多,管丛增大,毛细管壁可呈现双层轮廓,可见上皮下“钉突”成,沫细胞少见,此外,临床上还可发现病并发肾病的其他特点。

鉴别

1.须与肝脏疾病尤其是硬化伴发肾病相鉴

2.与慢性小球肾炎相鉴,许多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小球肾炎,也应注意与其相鉴

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有效法治疗,一般低脂饮食疗法、使用降脂药物和考来烯胺(消胺)不能有效的改变预后。浆输注可暂时逆转异红细胞症,并使红细胞膜的固醇磷脂酰碱比率正常,但没有于这种疗法远期疗效的报道。液透析和移植可延长已进入终末期脏病的本病患者的寿命,但移植不能增加浆磷脂酰碱-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移植会再度发生损害。  

(二)预后  

功能衰竭是该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所有见诸报道的患者多数都发展至终末期脏疾病,说明预后不良。

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情。

2、生活制注意休息、劳逸结,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