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巴特综合征

巴特综征即Bartter综征以低钾性碱中毒素、醛固酮增高但压正常,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为特征。早期表现为多尿、烦渴、便秘厌食呕吐,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已认为是由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起的临床综征。疾病称:巴特综征(弥漫性小球旁细胞增生) 所属部位:部 就诊科室:症状体征: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蛋白尿|肾病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巴特综征即Bartt......
目录

名称

疾病称:巴特综征(弥漫性小球旁细胞增生)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血尿|血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蛋白尿|肾病征|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

概述

巴特综征即Bartter综征以低钾性碱中毒素、醛固酮增高但压正常,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为特征。早期表现为多尿、烦渴、便秘厌食呕吐,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已认为是由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起的临床综征。

巴特综征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是因小球球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的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候群。临床表现要为无力周期性麻痹律失常,麻痹等低钾症状及烦渴,夜尿增多质疏松等。

流行病学

1962年Bartter首次报告2例,以后陆续有类似报告本病较少见,迄今报告几百例,国已报告几十例。但更多病例可能被漏诊。据瑞典28例回顾性研究,估计发病率为19/100万世界各地及所有种族均有报告,但黑人发病率偏高,女性稍多于男性明确诊断年龄最早为孕20周最晚至50岁本病常见于儿童,5岁之前出现症状者占半数以上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罕见垂直遗传。曾有报道一个家族2个家中有4个病人遗传式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因

本病原发病因尚无定论。多数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曾有一家9个同胞中5个患病和一家连续二代4例患病的报告。可能的原因有鶒:

1.氯化钠丢失性小管缺陷 近端小管缺陷、远端小管缺陷、远端和近端小管缺陷、襻升支粗段缺陷、为膜缺陷的一部分等。

2.失钾性小管缺陷。

3.前列腺素产生过多。

4.管壁对管紧张素Ⅱ反应低下。

5.原发性小球旁器增生。

6.原发性利钠房肽增高。

发病机制

有多种假说,还没有一种理论能满解释本病的发病机制。

1.小管氯离子与钠钾离子的转运障碍 大多数者认为本病系由小管重吸收Cl-和Na+离子障碍所致。出现重吸收功能缺陷的部位有:

(1)近端小管:多无NH4+和HCO3+重吸收障碍。

(2)远端和近端小管均出现功能障碍:Na+、Cl-丢失增多,Na+呈负平衡,造成容量减少,使素、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远端小管K+-Na+交换增加,排K+增加而导致低钾血症

(3)襻升支粗段Na+-2Cl-、K+共同转运功能缺陷:Cl-在此段是动重吸收,Na+随之被动重吸收。Cl-的动重吸收对尿浓缩机制起重要作用。而此段Cl-、Na+重吸收减少使K+重吸收也减少(正常时滤液中K+30%~40%在此段重吸收),致低钾。低钾血症刺激了前列腺素E2的生成,并使素和管紧张素Ⅱ升高,因前列腺素E2升高后,管对管紧张素Ⅱ不敏感,因而压正常。有报道本症患者存在脏稀释功能受损,支持这一假说。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也揭示Bartter综征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所起。已发现婴儿型Batter综征存鶒在NKCI2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15q12~21,有16个外显子,编码1099个氨基酸为Na+-K+-2C1-通道,已发现20多种突变。典型Bartter综征系由CICNKB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1q38,编码含687个氨基酸的细胞基底侧的Cl-通道,现已发现约20种突变类型成人型Bartter综征又称Bartter-Gietlman综征,系由噻嗪敏感的Na+-K+通道基因(SCI12A3)突变所致,该基因定位于16q913,编码1021个氨基酸,已发现多达40种突变。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中发现钾通道基因(ROWK)突变。因此Batter综征可以认定为由上述几种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起的临床综

2.管对管紧张素反应低下 Bartter最初认为,管壁对管紧张素Ⅱ反应低下为本病原因。由此产生管张力减低,脏灌注减少,刺激小球旁器代偿性增生肥大,使素、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排K+增多,产生低钾。由于管对管紧张素Ⅱ反应低下,故压正常,但不能解释患者为何无钠潴留和容量增多

3.前列腺素产生过多

1981年Dunn提出脏生成前列腺素过多可能是本病的原因,前列腺素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促进尿钠排出,使素分泌增加,因而促进管紧张素Ⅱ生成醛固酮释放和排K+,前列腺素对醛固酮成直接有作用,还可使管张力减低改变管对管活性物质包括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鶒。虽然前列腺素使尿Na+排出增多可能是由于非特异性流动力作用(类似于其他管扩张药),但前列腺素E2可使免集管Na+重吸收以及升支粗段对C1-重吸收减少,因此起排K+增多和低钾血症

但一些者认为这并不是本病原发性发病机理,因为在部分本病患者中未见前列腺素产生和排出增多,而且大多数患者应用前列腺成抑制时仅能部分改善症状,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即使尿前列腺素E2排出完全正常,失Cl和尿浓缩功能障碍也无逆转,因而前列腺素增多更可能是继发鶒的管紧张素Ⅱ、素和加压药都可能刺激磷脂酶A使脏生成前列腺素增加,低钾也可使成的前列腺素E2增加,当限水后可转为正常这提示本病时前列腺素排出增多是由于多尿所致。由于应用吲哚美辛有时能使本症异常表现全部恢复正常,因此,部分病人可能确定存在原发性前列腺素生成过多,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低症状胎儿期Bartter综征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多尿,致孕22~24周出现羊水过多,需反复抽羊水,以阻止早产

儿童型最常见症状生长延缓(51%)其次为乏力(41%),还有消瘦(3l%)多尿(28%)、抽搐(26%)烦渴(26%)等。

成人型最常见症状乏力(40%),其次为疲劳(21%)、抽搐(26%),较少见症状轻瘫、感觉异常遗尿、夜间多尿便秘恶心呕吐甚至肠梗阻,嗜盐、或酸味腌菜直立性压身材矮小、智力障碍痛风高钙尿症,钙化功能衰竭佝偻病镁缺乏,红细胞增多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10%小儿,成人37%)无症状,因其他原因就诊时被诊断。曾报告2例本病患者有特殊面容,头大、前突出、脸呈三角耳郭突出、大眼睛、角下垂。

并发症

可并发低钾、直立性智力障碍惊厥痛风佝偻病钙化功能衰竭等。

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为:

1.低钾血症(1.5~2.5mmol/L)。

2.高尿钾(>20mmol/L)。

3.代谢性碱中毒(浆HCO3->30mmol/L)

4.高血症

5.高醛固酮血症

6.对外源性加压素不敏感

7.小球旁器增生

8.低氯血症(尿氯>20mmol/L)。

9.压正常。

鉴别诊断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可出现低钾和高醛固酮血症,但有压和低血症,对管紧张素反应敏感。

2.假性醛固酮增多症(IAddle综征) 也呈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但有压、低血症和低醛酮血症

3.假性Bartter综征 由于滥用利尿或长期腹泻起鶒,丢失钾和氯化物,出现低钾血症,高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但停用上述药物,症状好转。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大多数病例有显著低钾血症,一般在2.5mmol/L以下,最低可至1.5mmol/L。代谢性碱中毒也为常见表现,HCO3-增高(28~45mmol/L),H+值受代谢机制、低钾或功能不全的影响而增高或正常,还可出现低钠或低氯血症,婴幼儿低氯血症和碱中毒最为严重,氯可低至(62±9)mmol/L。高血症、高醛固酮血症以及对管紧张素和加压素不敏感也是本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另有报道血尿前列腺素增高,缓激肽和管舒缓素排泄增加,尿为低渗性,pH为碱性鶒浓缩稀释功能常降低,约30%病人有蛋白尿,部分病人功能减退。有些病人还可出现高钙低磷、低镁红细胞钠浓度增加和钠外流减少,偶有高钙尿症。

活体组织检查

可见膜增生性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钙化病理改变。小球旁器的增生和肥大是本症要的病理异常从这些细胞上可见到成增加的所有征象。电镜检查可见粗面质网和高尔基复体肥大可能为素沉着,成增加。免疫细胞化已确认致密斑细胞萎缩、明显扁平致密斑结构异常因不能反馈调素分泌异常。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成了新月体小球周围纤维化,特是小动脉和微小动脉平滑细胞被小球旁器细胞所替代,动脉增厚和硬化使入球动脉灌注减少,又可促使素分泌增加,而后者又作用于管平滑使管收缩,小管萎缩空成,质可见间质细胞增生,但补钾后可迅速消失。

其它助检查:

常规做影像检查,如X线检查,B超和电图等检查,必要时做电图和CT等检查。

治疗

巴特综征的治疗初期,要是针对低钾及碱血症给以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继而针对高血症,高醛固酮症给以治疗,仅部分有效。近些年来展对高前列腺素分泌治疗,并以低钾对症治疗取得了进展,但仍有报道不完全令人满意的。

钾补充再加用安体舒通,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一种ACEI类药物或消炎痛可纠正大多数症状,但没一个药物能完全消除钾的丢失。服消炎痛每日1~2mg/kg常使浆钾浓度保持在接近正常低限。

补钾是必需的措施,但单独补钾,钾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时,应加用抗醛固酮药物,如酯(安体舒通)或氨苯蝶啶,可改善疗效,一般用量为60~l80mg/d,大量可起男性乳房增大,因此,量不宜过大。Solomon及Modlinger等用普萘洛尔(得安)治疗本征,针对高血症,其疗效也不满意,但普萘洛尔(得安)酯(安体舒通)时可改善疗效,且可恢复钾水平。Norby等用阿司匹林,每天每公斤体重给予100mg,治疗10周后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停药4天后又回到治疗前水平。说明阿司匹林可抑制PG成,为有效药物,副作用小比较安全,可惜作用不持久。以后采用前列腺成酶抑制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药物治疗,均可减少PG成,降低素、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的活性,使症状改善。吲哚美辛(消炎痛)可单用,也可酯(安体舒通),但长期应用可有钠水潴留,水肿力衰竭,因此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张间断应用。McGredie用二磷酸盐治疗巴特征的钙化,取得一定疗效。如有痛风症可用吡唑嘧啶醇或秋水仙碱等治疗,可缓解痛风关节炎。脱水失盐患者可补给氯化钠液,低镁者可补给镁盐治疗等。功能减退较重者应给予透析治疗。缺钙者应补充钙及活性维生素D治疗等。

预后

婴儿期发病者症状重,1/3有智力障碍,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感染而死亡5岁以后发病者,几乎全部都有生长迟缓,部分患者呈进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急性功能衰竭。有报道11例死亡病例中,10例年龄在1岁以下,多死于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反复感染,年长及成人多死于慢性功能衰竭

预防

病因尚无定论,无确切预防措施。确诊本病后应积极对症治疗,以防止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碎骨红

下一篇 碎骨仔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