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秫米

秫米 秫米,中药糯米、黄米。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秫米具有和的功效,用于失安和,夜不安眠。在《黄帝》中有一张治疗失眠子叫“半夏秫米汤”此就两味药,即半夏秫米。用于湿痰盛、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化浊宁之功。产于东北地区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众《尔雅》、秫《录》、糯秫、糯粟《新修本草》、黄糯、黄米《纲种子之粘者。味甘,性微。归大肠......
目录

别名

众《尔雅》、秫《录》、糯秫、糯粟《新修本草》、黄糯、黄米《纲

入药部位

种子之粘者。

性味

味甘,性微

归经

大肠

功效

湿,和,解毒敛疮。

主治

用于疟疾热,筋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相关配伍

1、治久泄弱:黄米为粉,每用数匙,砂糖拌食。(《纲《简便单方》)

2、治赤痢秫米一把,鲫鱼酢二脔(细切),薤白一虎(细切)。三味如作粥法,啖之。(《外台》)

3、治浸淫恶疮,有汁,多发于秫米令黄黑,杵末傅之。(《外台》)

用法用量

服:汤,9-15g,包煎;或粥;或酿。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

使用注意

小儿不宜多食。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二、炮制

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筛去灰屑。

2、秫米:取净生秫米,置锅用文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

贮藏

贮干容器,置阴凉干处,防蛀

形态特性

1、梁,一年生须根粗大。秆粗壮,直立,高0.1-1米或更高。叶鞘松裹秆,密具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披针或线状披针,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花序柱状或近纺缍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厘米,宽1-5厘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紫色小穗或近,长2-3毫米,黄色、桔红色紫色;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第一外稃小穗等长,具5-7,其内稃薄纸质,披针,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表皮细胞同狗尾草类型。

2、粟,一年生须根粗大。秆粗壮,直立,高0.1-1米或更高。叶鞘松裹秆,密具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披针或线状披针,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花序柱状或近纺缍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厘米,宽1-5厘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紫色小穗或近,长2-3毫米,黄色、桔红色紫色;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第一外稃小穗等长,具5-7,其内稃薄纸质,披针,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表皮细胞同狗尾草类型。

生长环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饮片性状

秫米呈小球,直径约1mm。表面类白色,一侧面可见一凹槽,断面白色。质硬,富粉性。微,味甘。秫米秫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具焦香

现代应用

1、用于湿阻,不和而夜不眠者。

2、用于疟疾

3、用于湿侵袭,筋挛痛者。

4、用于浸淫恶疮,脓水淋漓。

5、治

相关论述

录》:“止热,利大肠,疗漆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枕叶癫痫

下一篇 灼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