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HNLP)又称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allantoid peripheral neuropathy),家族性复发性多神经病(familial recurrent polyneuropathy)。 1947年由DeJong首先报道,其要临床特征是在轻微的机械损害和压迫的情况下......
目录

疾病别名

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家族性复发性多神经

疾病代码

ICD:ICD:G64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又称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家族性复发性多神经病。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7~62岁均有病例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男女无差异。

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单神经病或多神经病,多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持续数天或数周后可自缓解,半数6个月缓解,部分患者可残留一部分后遗症。发作次数越多,临床症状越重。

疾病描述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neuropathywithliabilitytopressure,HNLP)又称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allantoidperipheralneuropathy),家族性复发性多神经病(familialrecurrentpolyneuropathy)。

1947年由DeJong首先报道,其要临床特征是在轻微的机械损害和压迫的情况下便可发生单神经麻痹,并可多次缓解和复发。病理特征为鞘增厚成腊肠体样结构

症状体征

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单神经病或多神经病,多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持续数天或数周后可自缓解,半数6个月缓解,部分患者可残留一部分后遗症。发作次数越多,临床症状越重,1/3的病例可仅有1次发作。

最常受累的神经,依次为腓肠神经神经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也可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病,多为无痛性,反复发作者可有萎缩。PMP-22基因突变携带者,可无临床症状或仅有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受累神经和未受累神经均有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

疾病病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家系有17p11.2区大段基因缺失,该区域含有一个周围神经鞘蛋白22(PMP-22)基因,在另一部分无段缺失的家系中可检出该基因点突变。HNLP基因突变位点与CMT1型完全相同,但两者突变性质不同,HNLP为基因缺失,而CMT1为基因重复。

病理生理

PMP22为周围神经鞘蛋白的一种,占全部鞘蛋白的25%,分子质量为18kDa,含有4个跨膜螺旋区和1个糖基化位置。除周围神经外,PMP-22还存在于肠、神经组织。在完整的鞘,PMP-22高度表达,而在受损神经的远端PMP-22明显下降。PMP-22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

本病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鞘明显增厚,直径可达20~30μm,层数增至500层,成类似腊肠样结构。255的粗有纤维其轴突与外径比例下降约30%。神经纤维的密度和总数不变,有时可见薄纤维。轴突和施万细胞多无明显异常。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诊断要依靠特征的临床表现,如牵拉、压迫后反复发作的单神经病或多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广泛异常,神经活检发现较为特征的腊肠样结构段性脱髓鞘。家族史对临床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和电生理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可采用基因诊断。

实验室检查:

1.液检查包括糖、功、功、沉、湿系列、免疫球蛋白电泳等与自身免疫有检查;清重金属(、砷、铊等)浓度检测;对鉴诊断有意义。

2.基因缺陷分析PMP-22基因缺失。

其他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广泛异常。

2.周围神经活检发现较为特征的腊肠样结构段性脱髓鞘。

鉴别诊断

本病还需与下列疾病进

1.CMT1型两者致病基因相同,电生理检查均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且CMT1的腓肠神经活检有时也可见到腊肠样结构,因此临床易混淆。CMT1患者有弓型足、柱侧弯以及鹤腿样改变多见。

2.卡压性周围神经病两者均有反复发作或以压迫、牵拉为诱因,但HNLP多有家族史和广泛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可资与卡压性周围神经病鉴

3.遗传性神经痛性萎缩两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检查均可见腊肠体样结构成,但遗传性神经痛性萎缩无广泛的神经电生理异常,且无17p11.2位点突变可资两者鉴

4.卟啉病糖尿病和复发性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征均有缓解复发的临床特点,也应注意鉴

5.有报道腊肠体样结构还可见于其他非特异性的运动感觉神经病,需据临床特征进

治疗方案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须特殊治疗。

并发症

反复发作者可遗留运动功能障碍萎缩。

预后及预防

预后:预后多良好,反复发作者可遗留运动功能障碍

预防:应注意避免外伤、机械压迫和牵拉等诱发因素,预防发作。

流行病学

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资料。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7~62岁均有病例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男女无差异。

相关出处

第五版》、《外科第五版》、《儿科第六版》、《第六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硬化症

下一篇 阳明头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