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微体

微体(microbody或cytosome)是一些由单层膜包围的小体,直径约0.5μm。它的大小、状与溶酶体相似,二者区在于含有不同的酶。微体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类。另外,有些微体中含有小的颗粒、纤丝或晶体等。微体中都存在过氧化氢酶,因此有人建议改为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含有黄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系统,可氧化尿酸和乙醇酸,同时可避免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在植物细胞里,还存在另一种......
目录

简介

在动物细胞中含有过氧化物酶体;在原生动物动基体的生物中含有糖酵解酶体;而植物细胞中,既有过氧化物酶体,又有乙醛酸环体,植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环体是同一细胞器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表现式。过氧化物酶体的要功能是利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将有害物质氧化,具有解毒的作用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植物细胞的乙醛酸环体参与乙醛酸环;动基体的生物细胞的糖酵解酶体要具有糖酵解和嘌呤再利用的功能。

1958 年,Rhodin在电镜下观察小(Musmusculus)小管上皮细胞时首先发现了微体。它是指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存在于动物细胞的一种细胞器。该细胞器由单层膜包被,直径大约为0.5μm,细胞器具有不定或者颗粒状的含物。

De Duve 和Baudhuin采用离法,从大(Rattus norregicus)细胞中分离得到微体,从而在细胞水平上对这种细胞器研究。发现,这种细胞器中总是含有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可以产生过氧化氢(hydrogenperoxide, H2O2),而且还能将H2O2 分解为水(H2O)和氧(O2)。为了描述这种细胞器的生物化特征,他们便把这种细胞器定义为过氧化物酶体,也正是从这之后,许多生物家常常用过氧化物酶体代替微体这个术语。氧化酶(oxidase)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被视为过氧化物酶体的特征酶。

微体古生物学

研究对象

研究微体化石的古生物分支科。

微体化石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古生物的微小遗体和遗迹,它们的大小一般以微米或毫米度量,其中稀有的“巨人”也不过几个厘米,如货币虫。因此,必须通过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进研究。

微体化石类型

微体化石来源于古生物界的多种类型,从其保存的特点看,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微体古生物的完整骼,例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介虫等;

②大古生物骼中的一些微小部分,离本体后,可单独保存为化石。如棘皮动物的微小或刺、海绵针、 鳞、小哺乳动物的牙齿等;

③古生物的微小器官,在成熟后与本体分离,或被破坏而与本体分离,此后被保存为化石,如轮藻的藏卵器高等植物孢子花粉等;

④某些通常成大化石的门类的微小幼体或其中特小的成体,保存为化石后,也需借显微镜进研究,前有腕足类、双壳类、足类、棘皮类及著的小壳化石等;

⑤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等,在对其进研究时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研究其每一个体的细

微体化石并不全是微体古生物的化石,还应包括某些大古生物的微小器官、幼体与其骼的微小部分。因此,微体古生物不能仅仅以微体古生物的化石为研究对象。它与现生物的一个分支微生物绝不是一今一古的对等科。

已知有30多个类微体化石,现将较重要者略作介绍(见表)。

历史起源

微体古生物在20世纪随着石油勘探和海洋调查工作的广泛展和技术法、新型仪器的不断普及和更新而得到长足进展。微体古生物研究时,首先要在地面或钻井中取样,然后要过多种法(物理、化)的处理,包括破碎、分离、筛选等步骤,最后针对化石类通过不同放大倍率的显微镜进观察研究。

在不同国家的古生物者中对微体化石的范畴有不同的看法,如层孔虫、苔藓虫等在国外多不视为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范围,在中国则作为微体古生物的范畴。在诸如珊瑚、小哺乳动物牙齿鳞等,国外都不作为微体古生物研究范围。但随着石油勘探和海洋调查及其他面的需要,同时基于技术法的不断改进,在古生物领域微体古生物将继续得到优先发展。随之是工作的范畴、容及法以至理论上将不断发生变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晕厥

下一篇 舌状蜈蚣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