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苏铁蕨

苏铁蕨 苏铁蕨(拉丁: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又称赤头、龙船,是乌毛苏铁蕨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被列为易危种(VU)。苏铁蕨株高达1.5米,径10-15厘米;短而粗壮,木质,轴直立柱状,红棕或褐棕色,有光泽,膜质;略二型,簇生部,叶片披针,一回羽状,对生或互生,有细密锯齿......
目录

形态特征

苏铁蕨土生,大型草本。植株高达1.5米。轴直立或斜上,粗约10-15厘米,单一或有时分叉,黑褐色,木质,坚实,部与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形,长达3厘米,先端钻状渐尖,边缘略具缘毛,红棕色或褐棕色,有光泽,膜质。

簇生于轴的部,略呈二叶柄长10-30厘米,粗3-6毫米,棕禾秆色,坚硬,光滑或下部略显粗糙;叶片披针,长50-100厘米,一回羽状;羽片30-50对,对生或互生,线状披针至狭披针,先端长渐尖,基部为不对称的心脏,近无柄,边缘有细密的锯齿,偶有少数不整齐的裂,干后软质的边缘向反卷,下部羽片略缩短,彼此相2-5厘米,平展或向下反折,羽片基部略覆盖叶轴,向上的羽片密接或略疏离,斜展,中部羽片最长,达15厘米,宽7-11毫米,羽片基部紧靠叶轴;能育不育,仅羽片较短较狭,彼此较疏离,边缘有时呈不规则的浅裂。

叶脉两面均明显,沿两侧各有1三角或多角网眼网眼外的小分离,单一或一至二回分叉。革质,干后上面灰绿色或棕绿色,光滑,下面棕色,光滑或于下部(特下部)有少数棕色披针鳞片叶轴棕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光滑。孢子囊群沿两侧的小着生,成熟时逐渐满布于两侧,最终满布于能育羽片的下面。染色体2n=66。

产地生境

印度东南亚至菲律宾的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东、琼中)、福建南部(安溪、平和、云霄)、台湾(南投)及云南(河、屏边、澜沧、江城、富宁、孟连)有分布。生长在海拔450-1700米的山坡向阳地。模式标本产地:印度(Khasya)。

繁殖方法

苏铁蕨要靠孢子繁殖,也可利用孢子和幼组织培养。采用常规孢子繁殖时,可将具成熟孢子叶片剪下,装人蜡纸袋中,待自然干孢子出,播种于泥炭土与河沙等量混的培养土中,1个半月左右可发,再过1-2个月的培养可长成小植株。如采用成熟孢子组织培养,萌发的速度比常规播种快,发率高,能成大量的小苗,大大加快繁殖速度。苏铁蕨组织培养也已成功。

栽培技术

小苗管理要格外小心,过干、过湿及浓肥均会起大量死亡。种植小苗时,阳光宜弱,随着小苗的生长再慢慢增加曝光度。培养土宜疏松、透水,可用腐土、河沙和泥炭土等量配制作基质。在日常管理中,应每月施肥一次。地栽的可用豆饼、蘑菇肥等固体有机肥料;盆栽的可施些固体或液体有机肥,并面洒施稀薄无机肥

主要价值

苏铁蕨科研:世界蕨类植物品种繁多,但高大的木本蕨类并不多见,苏铁蕨是在泥盆纪时代出现的古种子,虽然它没有真正的种子。却有球,大型,其木质部发达,能增粗,是介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过渡的中间类型。研究苏铁蕨,对于研究植物的物种进化以及植物的区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的孑遗植物,对苏铁蕨的研究,特是研究该物种的基因,打它的基因库,了解为什么它能得起地球亿万年的变迁而存活下来,并利用它的基因,为植物的研究注入新容,更好为人类服务,这对于苏铁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礼品:苏铁蕨是中国独有的植物品种,是世界上珍稀植物,应把它像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一样视为中国的国宝,也可以作为中国领导人及国事活动中赠送给友好国家的珍贵礼品。

观赏:苏铁蕨美观。它那饱霜、叶痕斑斑、苍老粗壮干以及绯红色的嫩,观赏价值极高,把它入园林作为新的园林观赏植物,效果极佳。

药用:中国民间常用它的入药,有清凉解毒,淤、抗茁收敛的作用,还有治鼹伤、感冒和止之用。

保护级别

保护级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易危(VU)。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副萼

下一篇 苏铁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