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躯体感觉障碍

躯体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理冲突密切相,他们也拒绝探讨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中文:躯体感......
目录

概述

中文躯体感觉障碍

英文:somestheticdisturbance

感觉(sense)是各种式健康搜索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感觉可分为两类

(1)一般感觉:包括:

①浅感觉:为皮肤黏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②深感觉:来自肉、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③皮质感觉(复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觉图觉和实体觉等。

(2)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2.感觉的解剖基础简介如下:

(1)躯体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

①皮肤黏膜痛温触觉感受器→神经神经→沿后进入脊髓并上升2~3个段→后角细胞→白质前连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侧束。

②触觉纤维组成脊髓前束→丘后外侧核→丘皮质束→囊后肢后1/3→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区及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

皮肤黏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三叉神经束→三叉神经束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此)和感觉核(触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脑干→丘侧核→丘皮质束→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

(3)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基础:

深浅感觉传导路(图1)均由3个向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后神经为Ⅰ级神经元,Ⅱ级神经纤维均交叉,丘外侧核为Ⅲ级神经元。痛温觉Ⅱ级神经元为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感觉、细触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浅感觉传导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的解剖基础。

((4)脊髓感觉传导束排列顺序(图2)健康搜索:

后索侧为薄束健康搜索是来自躯体下部(骶)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躯体上部(颈胸)维脊髓束与之相反,外侧传导来自下部脊髓段感觉侧传导来自上部脊髓段感觉,对外病变有定位意义。

(5)感觉的段性支配:皮是一个脊髓(脊髓段)支配的皮肤区域有31个皮神经段数相同示意颈、胸、骶神经段性分布胸部皮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水平为T4剑突水平为T6,肋缘水平为T8平脐为T10,沟为T12和L1每一皮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重叠支配,因而脊髓损伤的上界应比感觉障碍平面高1个段。

((6)神经纤维神经丛时重新组分配,分进入不同的周围神经即组成一条周围神经纤维来自不同的神经,因此周围神经的体表分布完全不同于神经段性感觉分布显然一条周围神经损害起的感觉障碍脊髓神经损害起的完全不同。

(7)三叉神经周围性及核性支配周围性支配指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核性支配由于接受痛温觉纤维束核接受传入纤维的部位不同,纤维止于核上部,纤维止于核下部束核部分损害可产生面部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

1.遗传报道认为躯体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

2.个性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式障碍病人常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神经生理和神经理研究有人发现躯体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式障碍的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理的动力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神经分泌、自神经液生化改变导致管、器官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感情还是躯体感觉。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层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过由律神经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式障碍特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而躯体不适的诉则是一种“法”途径。在这种文化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理因素或冲突密切相,但病人也常否认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病因的可能。

描述

是一种以持久的担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和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理冲突密切相,他们也拒绝探讨病因的可能。患者常半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外各科,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往往是具体多年的就诊历、大量临床检查资料、用过多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效果不佳的病例。由于前同科医生对此类病人,识率较低,故常常造成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医药费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式障碍的识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躯体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式障碍、疑病障碍、躯体式的自功能紊乱,躯体式的疼痛障碍等多种式。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由于各国诊断标准的不同,缺乏可比较的流资料。有躯体式障碍的预后,少有系统的观察报告。一般认为,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急性起病者预后良好。若起病缓慢、病程持续2年以上者,预后较差。

症状

1.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分布伴相应区运动及自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型可表现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神经损伤累及前侧及45指;如一肢体多数周围神经各种感觉障碍神经干或神经丛损伤;如三叉神经第三(下颌)支受损下颌(下颌角除外)、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齿牙龈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肤黏膜感觉障碍咀嚼瘫痪,张下颌偏向患侧(运动支与下颌支伴)。

3.段型

(1)后型:单侧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外肿压迫神经可伴后放射性疼痛(性痛)

(2)后角型:单侧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3)前连型:双侧对称性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早期脊髓空洞症等。

4.传导束型

(1)脊髓半切综征(Brown-Sequardsyndrome):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如外肿早期脊髓外伤

(2)脊髓横贯性损害健康搜索: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急性脊髓脊髓压迫症后期

5.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如延髓外侧(Wallenberg)综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束核及交叉的脊髓侧束。

6.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中脑囊等处病变,侧桥或中脑病变可出现受损平面同侧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丘脑病变深感觉障碍较重远端较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止痛药无效,癫痫药可能缓解;囊受损可起三偏。

7.单肢型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可起对侧局灶性感觉性癫痫发作。

3.感觉障碍分类据病变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两类

(1)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可感觉过敏(量变),也可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指轻微刺激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疼痛感。

②感觉倒错(paraesthesia):指非疼痛性刺激发疼痛。

感觉过度(hyperlpathia):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后作用);见于丘周围神经损害。

④感觉异常(paresthesia):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肿胀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

⑤刺激性症状的疼痛特点分为:

A.局部性疼痛(localpain)如神经炎所致局部神经痛。

B.放射性疼痛(radiatingpain):如神经干、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性病变时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支配区,如肿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脊髓空洞症起痛性麻木等。

C.扩性疼痛(spreadingpain):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到另一分支如手指远端挫伤可扩至整个上肢疼痛

D.牵涉性疼痛(referredpain):由于脏与皮肤传入纤维都汇聚到脊髓后角神经元,脏病变疼痛可扩到相应体表段如绞痛起左侧胸及上肢侧痛,胆囊病变起右肩痛

(2)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破坏性病起感觉减退或缺失。

①完全性感觉缺失:同鵻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

②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

检查

实验室检查:必要的有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项包括:常规、电解质、糖尿素氮

1.颅底部摄CT及MRI等检查

2.液检查

3.胸透电图、超声波

诊断

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虽各有其相应的突出表现,但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据,或虽有躯体症状存在,却与其症状的持续和严重程度很不相称。患者对其躯体疾病深感注和痛苦,社会功能常受到损害。有据表明,其躯体症状的发生、持续和加剧与理因素有密切联系。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可考虑相应的诊断。归纳如下:

1.有许多躯体症状没法用医解释,或这些不适体验要比存在的病理改变可起的(这点必须是由本身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所决定的)要严重得多。

2.过分地躯体疾病。

3.各种医检查均为阴性,临床上找不到与患者倍感痛苦的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检查据。

4.尽管屡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症,仍有频繁的就医史。

5.坚持不顾医师说明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劝告。患者仍坚持相信有一种严重疾病存在,并表现出症状。具备这两个条件,应怀疑疑病障碍。

实验室检查:本病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

其他助检查:本病前尚无特异性助实验室检查。

治疗

病因诊断,针对感觉障碍的原发病进治疗。

预防预后

预防: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多年来,专业工作者据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不 断地细致观察,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预后: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然而,对躯体症状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的药物治疗和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而所有这些是有害的。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是很大的浪费。躯体式障碍起病年龄大多较早,女性较男性为多。常为慢性波动病程。除少数急性起病,早期获得恰当治疗的病例外,预后大都欠佳。

保健贴士

理治疗和各种松弛疗法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但疗效如何,取决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医者的态度。如有些患者见到某医生后称“见到你老先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另外祖国传统医疗中的各种松弛疗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梳头抹脸摩身、倒退步推拿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采用。

药物治疗,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状态突出者可焦虑药物。如有心悸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得安等。安慰有时也同样有效,但如果一旦被识破,则影响今后各种治疗。药物治疗不但要注意到药物性能等药理作用,而且量如何增减以及服用时间等也非常重要。用药问题,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个性问题即灵活性。药物应用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艺术”问题,有时同样药物,只要易其包装,换其外,调其色,结果疗效却不同,这就是“药物理”,对躯体化障碍者特敏感,这些患者多有对感觉、对外界反应敏感的理特征。

此外,中医药治疗,若能辨证论治得当,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成药有时不如汤佳,这不能仅以“理作用”解释,中药确有独到之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菘菜子

下一篇 扦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