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
概述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脑动脉硬化并不是到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进行性的扩散及加重,因此本病病人多为50岁以上,男性病人多于女性,而女性多在绝经期之后发生脑动脉硬化。
病因
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本质为脑血流量的减少。这种脑血流量的减少是普遍性的,难以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进行代偿。所以,当动脉狭窄进展较快时,或因血流动力不足及血液黏滞度增高等因素造成脑血流灌注急剧减少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或精神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微米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的人多见。由于脑部长期慢性供血不足,而引起大脑功能减退。主要是高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头痛、视物昏花、耳鸣、听力减退、肢体麻木,或困乏无力以及睡眠障碍等。病人早期以失眠为主,入睡较难,睡眠浅而易醒,到后期则表现为嗜睡。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事遗忘,病人对刚说过的话和做的事遗忘,记忆不起来。但对很早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尚能回忆。
同时,病人往往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懒散。到疾病后期,远记忆也有障碍。由于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化引起脑萎缩,可发生动脉硬化性痴呆,病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障碍,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计算困难,精神涣散,工作效力低下,严重者病人吃饭不知饥饱,出外不知归途,以及二便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脑动脉硬化还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烦躁、恐怖、抑郁、幻觉、错觉或妄想,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临床上称为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若病变损害两侧皮质脑干束,病变常表现假性球麻痹的症状,表现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肢体活动笨拙以及强哭强笑等。脑动脉硬化症可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常见的有掌颏反射和吮吸反射阳性,深反射亢进,两侧不对称。锥体束受损时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病理反射。
体征:有多种不同程度的神经体征,如偏瘫、病理反射、掌颌反射、偏身感觉减退、腱反射不对称、头手震颤等。有时呈现假性球麻痹或帕金森综合征。眼底检查可见眼底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交叉压迹等。
检查化验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1.血脂测定,胆固醇>200~250mg%,甘油三脂>130mg%,β脂蛋白>450~600mg%。
2.脑血流图,包括药物试验。脑血流图有上升时间延长,重搏波减弱或消失,主峰夹角变钝,波幅下降表现。
3.脑电图,包括压颈诱发试验。
鉴别诊断
脑动脉硬化症需与各种痴呆及精神病鉴别。从病理学上说60岁以上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对无临床症状的正常老年人不能轻易诊断脑动脉硬化症临床应注意与神经症鉴别还须注意排除慢性颅内病变如脑瘤、慢性感染等,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有明显精神障碍须除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等。
并发症
治疗
1.患者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选用脑活化剂吡拉西坦(脑复康)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喜德镇)维生素E和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钙通道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氟桂嗪)血管扩张药如麦全冬定、川芎嗪,以及银杏制剂等对症治疗,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可对症治疗,睡眠障碍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苯二氮类药,改善脑功能。
2.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可选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盐酸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等,颈动脉腔狭窄>75%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脑血栓形成。
预后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