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伯特-伊顿综合征
病因分析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是特殊类型肌无力和累及胆碱能突触的自身免疫病。病人有NMJ突触前膜与Ach释放有关的抗原决定簇IgG自身抗体,该抗体直接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突触前膜Ach释放部位勱以及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滞钙离子传递健康搜索,产生NMJ传递障碍,推测自身抗原可能为电压门控性Ca2 通道复合物(voltage-gatedCa2 channelcomplex)组成部分。
临床表现
1、几乎总是成年起病,男女之比5比1。据报道最年轻的1例为9岁女孩,未发现肿瘤。通常亚急性起病,病程进展可不同,常在发现肿瘤前数月至数年出现肌无力和易疲劳。患肌分布与重症肌无力(MG)不同,以四肢骨骼肌为主,躯干肌、骨盆带及下肢肌、肩胛带等症状尤明显,症状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表现鸭步或摇摆步态。常合并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可在相应肌肉短期大力收缩后短暂恢复,合并癌性多发性神经病可出现腱反射消失,肿瘤可引起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灶性白质脑病及小脑变性等。部分病人主诉肌痛,以股部肌肉明显,无肌束颤动为多。
2、首发症状常表现起立、上楼及步行困难,肩部肌肉较晚波及。脑神经支配肌如眼外肌和咽喉肌受累可出现上睑下垂、复视、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较少见且受累程度较轻。约62%的病人起病即下肢无力,约18%有肌痛或僵直,呼吸肌力弱需人工呼吸,不常见。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用力跺脚后可出现类似MG肌无力加重,但前几次收缩时肌力可暂时增强,也可检查手握力和髂腰肌肌力证明。可有感觉异常、关节炎样疼痛。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最常见唾液分泌减少引起口干、阳痿、便秘、排尿困难、泪液和汗液分泌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瞳孔反射异常等。症状出现顺序通常为下肢无力、自主神经障碍、上肢无力、脑神经支配肌无力、肌痛及僵直等。
(1)癌性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男性患者居多,约2/3患者伴癌肿,约60%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也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直肠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网织细胞肉瘤等,个别合并胸腺瘤;多在60~70岁发病,很少40岁前发病,典型呈急性进行性病程,肌无力常出现于发现恶性肿瘤前数月至数年,患者常因肿瘤本身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本病可见于儿童,通常与肿瘤无关。
(2)非癌性兰伯特-伊顿综合征:另1/3患者未发现肿瘤,多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干燥(sjögren)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乳糜泻、牛皮癣、溃疡性结肠炎、少年型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等,还有伴亚急性小脑变性的报道。
并发症
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与非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均可能累及到体内许多组织和器官,可有相应的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相关临床表现,如肺部症状与体征、关节炎、皮疹内分泌功能紊乱、口干、括约肌障碍、阳痿、直立性低血压,偶也有肾上腺-神经功能障碍等。
诊断方法
根据中老年男性肺癌病人出现肢体近端对称性肌无力或易疲劳,加之口干、括约肌功能障碍、肌痛和腱反射减弱,患肌用力收缩后肌力短暂增强,持续收缩后呈病态疲劳,腾龙喜试验不敏感,血清AchR-Ab阴性,肌电图高频神经重复电刺激呈特异性反应,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通常可诊断Lambert-Eaton综合征。
鉴别诊断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病人偶见血清AchR-Ab增高,提示可能合并MG。多发性肌炎及癔症性瘫痪病人在鼓励下连续自主收缩运动可很好完成,应注意鉴别。关节炎病人因疼痛刚开始活动时运动受阻,连续活动后可减轻。应与其他表现肌无力的亚急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如Guillain-Barré综合征、腰骶神经丛病及多发性神经根病等鉴别,这些疾病均为脱髓鞘性或轴索性神经病,针极肌电图呈失神经表现有鉴别价值。
实验室检查
1、腾龙喜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有时呈阳性反应,但远不如重症肌无力(MG)病人敏感。
2、本病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不增高,个别可合并上睑下垂及AchR-Ab阳性。约34%的肌无力样综合征病人有器官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异常(如IgGK副蛋白)。
4、测量125I-conotoxin标记电压门控性钙通道抗体有实用价值,肌无力样综合征P/Q型钙通道结合抗体血清学试验阳性率约95%,重症肌无力(MG)≤5%,有助于鉴别。
其他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1)低频(<10Hz)重复电刺激波幅变化不大,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可下降;高频(20~50Hz)重复电刺激后肌肉产生强烈自主收缩(持续15s或更长),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加(增量反应),增高2~20倍(波幅增高200%以上为阳性)。神经重复电刺激恰与重症肌无力(MG)表现相反,是促使钙离子流入神经末梢促进Ach单位性释放所致。
(2)大力收缩15s后,如波幅增高超过25%应高度怀疑本病,超过100%可确诊。针极EMG可见小的多相运动单位电位数目增加及波幅变异,单个肌肉诱发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单纤维肌电图显示如MG的颤搐(twitch)增加。
(3)兰伯特-伊顿综合征周围神经无异常,神经单一刺激可产生一个低波幅肌肉动作电位,重症肌无力(MG)病人则正常或接近正常。
2、本病患者HLA-B8和-DR3单体型增加,类似其他自身免疫病。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诊断即意味潜在肿瘤,尤其小细胞肺癌,一旦发现原发性肿瘤应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深部放疗及化疗等,缓解肿瘤症状,并可能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手术切除肺癌即使对原发病无补,但常可改善肌无力症状。若无合并肿瘤证据应随访3年以上,定期复查,给予泼尼松80mg隔天口服,硫唑嘌呤2~3mg/(kg·d)口服,症状好转或缓解后泼尼松应减量。因肿瘤可能很小,甚至尸检也健康搜索不能发现。有的作者在非肿瘤病人经反复血浆交换疗法、泼尼松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取得很好疗效,但血浆交换疗效是暂时的。
2、药物治疗
(1)3,4-二氨基吡啶(3,4-diaminopyridine):可增加NMJ突触前膜Ach释放,剂量10~20mg/d,分4~5次口服可与嗅吡斯的明(吡啶斯的明)合用,副作用小,相对无毒性。有时服药后1h出现口周感觉异常,偶有癫痫发作及精神错乱等副作用。
(2)盐酸胍酶(guanidinehydrochloride):增强肌力较新斯的明及嗅吡斯的明(吡啶斯健康搜索的明)有效,剂量10~30mg/(kg·d),分4次口服。有骨髓抑制、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胃肠道障碍、心房颤动及低血压等严重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尽早减量,监测血常规、肌酐和尿素氮等。已被34-二氨基吡啶取代。
(3)Streib和Rothner用泼尼松治疗本病可使患者病情长期改善,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也可有效。泼尼松25~60mg/d可与硫唑嘌呤2.3~2.9mg/(kg·d)隔天交替使用,辅以免疫球蛋白静脉疗法,起效需数月至1年,肌力可完全或部分恢复。
(4)抗胆碱酯酶药——嗅吡斯的明(溴化吡啶斯的明)及新斯的明等对本病无效,细胞毒性药物应慎用。经胃肠道外给镁可阻滞Ach释放加重肌无力,应慎用影响NMJ传导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搏定)、普鲁卡因胺、奎尼丁,β-肾上腺能阻滞药和锂等;右旋箭毒碱(d-tubocurarine)、琥珀酰胆碱(suxamethonium)、氯化物、戈拉碘铵(三碘季铵酚)及肌松剂对本病均有不良作用,使肌无力加重,甚至死亡。
预后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