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运动系统或某一部分的进展缓慢的变性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这类疾病包括萎缩侧索硬化症,萎缩症、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等。老年人患此类疾病后称老年人的运动神经元疾病。迄今为止病因未明,前大多数者认为是细胞某些要酶系缺乏,RNA的含量和蛋白质成减少,DN......
目录

病因

迄今为止病因未明,前大多数者认为是细胞某些要酶系缺乏,RNA的含量和蛋白质成减少,DNA的转录受到损害而导致运动神经元过早变性,也有认为本病可能由于慢病毒感染或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5%~1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有遗传因素的萎缩侧索硬化,其起病式,临床表现及病情过均有所不同,故称为遗传性或家族性萎缩侧索硬化,本病在岛的Chamorro族及日本纪伊半岛当地人群的发生率高,是其他地区的50~100倍,此外与钙代谢异常,重金属中毒葡萄糖代谢异常,养障碍或环境因素有,至于是哪一种或哪几种机制在发病中起要作用,迄今为止,人们仍不清楚。

病机

本病病理改变要为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下部运动核的丧失,许多存活的神经细胞缩小和皱缩,胞质充满脂褐质,丧失的细胞由纤维型星型细胞替代,大的神经元较小的神经元受累早,前变薄,运动神经中的大的有纤维有不呈比例的丧失,示典型的不同阶段的失神支配性萎缩。

皮质脊髓束的变性在脊髓下部最为明显,应用脂肪染色可追踪至脑干囊后肢甚至辐射冠,并可见鞘退变后反应性巨噬细胞的集结,运动区皮质Batz细胞丧失,脊髓侧索和前索中的非运动性纤维亦受累。

位于下段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发生变性,神经核,迷走神经核,面神经核及三叉神经核受累最为严重,动眼神经核很少被累及。

肉表现出神经原性萎缩的典型表现,在亚急性与慢性病例中可看到神经纤维的萌,可能是神经再生的据。

症状

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依受损部位而定。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于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称为脊髓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者,则称为延髓麻痹。临床以萎缩症、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

本病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肉逐渐萎缩,可见震颤。四肢远端呈进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萎缩,以后扩展到前,甚至胸大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肉也可萎缩,肉萎缩肢体无力张力高(牵拉感觉),束颤动,动困难、呼吸和障碍等症状。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无力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萎缩而手掌平坦,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上及肩带。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腓骨或从颈部的伸始,个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始。

神经损害常以最早受侵,出现萎缩,伴有颤动,以后喉肌咀嚼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麻痹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萎缩症,以有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

二、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症状先从双下肢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型:

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损害症状,称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分型

据受损最严重的神经系统部位而定,临床症状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具体分型如下:

1.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式隐匿,缓慢进展,临床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前,上和肩带发展;萎缩肉有明显的束颤动;此时下肢则呈上运动神经瘫痪,表现为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症状通常自一侧发展到另一侧,基本对称性损害,随疾病发展,可逐渐出现延髓桥脑神经运动核损害症状萎缩纤颤,困难和言语含糊;晚期影响抬头力和呼吸,ALS要临床特征: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

2.延髓麻痹:病变仅仅局限于脊髓前角细胞,不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此类型可以据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分为:

(1)成年型(远端型):多发生在中年男性,由上肢远端始,自手向近端发展,有明显的萎缩和无力反射减退,束颤动,可以发展到下肢或颈项肉,起呼吸麻痹,极少数可以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2)少年型(近端型):多数在青少年或儿童期起病,有家族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临床以盆带和下肢近端无力肉萎缩,走时步态摇摆不稳,站立时部前凸,进而肩带与上肢近端无力肉萎缩,有前角刺激表现(束颤动),仰卧位不易起来。

(3)婴儿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母体或出生一年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无力和萎缩,因此,在母体发病的胎儿是感胎动明显减少或消失,出生后发病的患儿哭声微弱,明显紫绀,全身弛缓性无力肉萎缩,萎缩以盆带和下肢近端始,向肩带,颈项部和四肢远端发展,颅神经支配的肉也极易损害,但临床少见束颤动,智力,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相对完好。

3.进萎缩症:多发病于40岁以后,病变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的症状,病人可有萎缩纤颤,困难,饮水呛咳和语言含糊等,后期因损害桥脑和皮质脑干束,可以并假性延髓麻痹的表现,如侵犯皮质脊髓束侧有肢体反射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4.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中年男性发病较多,临床呈现缓慢进展的肢体上运动神经瘫痪无力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一般少有肉萎缩,不影响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可以侵犯脑干的皮质延髓束,表现为假性延髓麻痹

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强直性无力,在原发性侧索硬化中是肢体远端部位的无力,在进性假性延髓瘫痪中则以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肉的无力症状.肉束颤与肉萎缩可能发生在许多年以后.这些疾病通常在进展若干年以后才造成病人活动能力的全部丧失.

饮食

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保充足的维生素与蛋白的摄入,清淡避免油腻,慎吃凉刺激之物,多食温补平缓之品,以达到补益之功,进而增强机体正气。此外,运动神经元病饮食要有,不能过饥或过饱,在有规律、有度的同时各种养要调配恰当,不能偏食。

预防

应及早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一)治疗

由于本病迄今尚无有效病因治疗,要为对症及支持疗法。需要社会、家和医院的共同努力和。对于老年人理支持尤为重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法:

1.神经养药大量B族维生素、三磷腺苷(ATP)、细胞色素C、辅酶A等均可应用,但疗效差。

2.对症治疗

对有困难者要饲饮食;可用抗碱酯酶抑制(如新斯的明),可获得暂时疗效,对肉萎缩者可用生注射液。对有呼吸困难者可人工助呼吸,气管,避免窒息死亡。

3.其他治疗

近来也有人应用免疫抑制、抗病毒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治疗,但疗效不肯定。此外还有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蛇毒、青霉胺等治疗可以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4.康复治疗

理疗、针灸电针按摩、自我锻炼等对控制症状发展有一定效果。

5.中医辨证论治

肢体瘫痪中医中称痿,痿谓于足痿弱动不能,如痿弃不用之意,本原因为两虚加之外入侵肺热水更亏,水不涵木,故氧耗伤,筋失其濡养,不和而出现本症症状。急性期以驱,治以清热解毒抗炎六号加减为宜;恢复期扶正,治以滋补,温补命门,温通督脉之法,可用地黄饮子加减

(二)预后

预后差,多数ALS病者病程2~4年,萎缩症者3~10年后不治而亡。

检查

液检查无异常。

电图,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可见明显纤维颤电位;活检有助于诊断,但特异性不强。

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据中,老年发病;缓慢起病,逐渐进展;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一般无感觉障碍;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和纤颤电位,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诊断

1.颈椎病可以有类似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表现,而颈椎病常有颈,肩,部疼痛,手指麻木和客观感觉障碍,一般无萎缩和颤动,颈椎X线拍,CT和MRI可以实有颈椎病

2.脊髓延髓空洞症本病的特征是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MRI可以将本病与萎缩侧索硬化症相鉴

3.脊髓脑干外肿常有神经痛及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脑干表现交叉性瘫痪及不同程度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两者液检查蛋白含量均增高,脊髓致椎管梗阻,MRI检查易于诊断。

4.重症无力早期延髓麻痹患者可给予新斯的明试验,有效者为重症无力

5.进养不良一般有家族史,病变是源性萎缩,无束颤动和张力增高,无锥体束征及反射亢进,电图为源性改变有利于鉴

6.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史,早期复视,足部感觉异常,振动觉减退等可以鉴

并发症

常见萎缩,延髓麻痹,继发部感染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医话

下一篇 蛇百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