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多为感染后诱发,个为疫苗接种后或隐源性原因)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炎。该病是指非特异性炎症脊髓急性进性炎性脱髓鞘病变或坏死,病变常局限于脊髓的数个段,病理改变为肿胀失、周围淋巴细胞显著增生、轴索变性、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胸最常受累,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
目录

病因

直接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包括流感、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许多感染因子都可能与本病有,但其液未检出病毒抗体,脊髓液中未分离出病毒,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并非直接感染所致,为非感染性炎症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在10~19岁和30~39岁有两个发病高峰。其年发病率在1~4/100万。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各种职业均可发病,以农民多见,全年在发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时较多。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痛,肢体麻木乏力和病变段束带感;亦可无其他任何症状而直接发生瘫痪。大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表现,一般持续2~4周后,张力逐渐增高,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严重程度和有无发生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脊髓损伤严重时,常导致屈张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起下肢屈反射和痉挛,伴有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总体反射,常提示预后不良。随着病情的恢复,感觉平面逐渐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自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二便潴留,后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可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急性脊髓炎病程一般为单向,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中,急性脊髓炎为其首发症状,病灶继而可以累及到视神经大脑白质或再次累及脊髓,从而演变为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或者复发性脊髓炎。

检查

优先选择的检查为脊髓MRI和液检查。

1.脊髓MRI

典型MRI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多发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但有的病例可始终无异常。

2.液检查

液压力正常或增高,若脊髓严重肿胀造成梗阻则压颈试验异常。液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糖、氯化物正常。

诊断

1.诊断依据

(1)进展性的脊髓型感觉、运动、自神经功能障碍;

(2)双侧的症状或体征(不一定对称);

(3)明确的感觉平面;

(4)影像除外压迫性病变(MRI或脊髓造影;如条件不具备可CT检查);

(5)提示脊髓炎症的表现,液淋巴细胞增高、IgG成率升高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如果初期无上述表现,可在第2~7天复查MRI及穿;

(6)起病后4小时到21天达到高峰。

2.须除外条件

(1)发病前10年脊髓放射线接触史;

(2)病变范围符脊髓管分布,如脊髓动脉征;

(3)脊髓表面异常流空信号提示脊髓动静

(4)或临床表现提示结缔组织病(病、贝赫切特综征、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性结缔组织病等);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梅毒莱姆病艾滋病、支原体及病毒感染等头颅;

(6)MRI异常提示多发性硬化或存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1.脊髓管病

脊髓动脉塞综征容易和急性脊髓炎混淆,病变部位常出现痛、短时间出现截瘫、痛温觉缺失、尿便障碍,但深感觉保留;脊髓较少见,多由外伤脊髓管畸起,起病急骤伴有剧烈痛,肢体瘫痪和尿便潴留。可通过脊髓核磁及液检查鉴

2.急性脊髓压迫症

柱结核或转移癌,造成椎体破坏,突然塌陷而压迫脊髓,出现横贯性脊髓损害。通过核磁较容易鉴

3.急性膜外脓肿

有化脓性病灶及感染病史,病变部位有压痛。穿有梗阻现象,外周液白细胞增高明显,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MRI可协助诊断。

4.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

肢体呈迟缓性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可伴有颅神经受损,括约功能障碍一般少见。脊髓MRI正常,液蛋白细胞分离,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是保功能恢复的前提。

(1)高颈段脊髓炎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选用有效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必要时气管人工助呼吸。

(2)排尿障碍者应保留无菌导尿管,每4~6小时放流管1次。当膀胱功能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不再导尿,以防止膀胱痉挛,体积缩小。

(3)保持皮肤清洁,时翻身、拍、吸,易受压部位加用垫或软垫以防发生压疮。皮肤发红部位可用10%或温水轻揉,并涂以3.5%安息香酊,有溃疡成者应及时换药,应用压疮贴膜。

2.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期,可采用大量甲基泼尼松龙短程冲击疗法,连用3~5天,之后逐渐减量维持4~6周后停药。

(2)免疫球蛋白连用3~5天为1疗程。

(3)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常用维生素B1、甲钴胺肉注射。

3.康复锻炼

急性瘫痪期需保持功能位置,并对瘫痪的肢体进按摩及被动的功能练习,改善患者的肢体环,防止肢体挛缩、强直,当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鼓励患者进动的功能运动,使其早日康复。

预后

预后取决于急性脊髓炎损害程度、病变范围及并发症情况。如无严重并发症,多于3~6个月基本恢复。完全性截瘫6个月后电图仍为失神改变、MRI显示广泛信号改变、病变范围累及脊髓段多且弥漫者预后不良。泌尿系感染、压疮、部感染者常影响恢复,遗留后遗症。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预后差,短期可死于呼吸环衰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脊髓缺血

下一篇 五禽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