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派
影响
《伤寒论》的卓 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外感 热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或曰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病证彼此之间有机联系,并能相互传变。其传变学说并无必然的僵化顺序和固定之时日,而是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和医护之当否,或传或不传,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灵活多变,较之《内经》之传变学说,更符合 临床实际。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 中医临证各科。
创始人
张仲景, 《伤寒论》作者,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 ,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仲景生平 《汉书》无传,其生卒年份无从确认。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中国医学史》 (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则将其生年确定为公元150年,卒年确定为公元219年。
张仲景 医德高尚,向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风气日颓。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务实。仲景对此颇感愤慨,并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 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 临床经验,撰写 《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相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