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compressive myelopathy)是一组具有占位效应的椎管病变。脊髓受压后的变化与受压迫的部位、外界压迫的性质及发生速度有。随着病因的发展和扩大,脊髓神经及其供应管受压并日趋严重,一旦超过代偿能力,最终会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出现脊髓半切或横贯性损害及椎管阻塞,起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功能以及皮肤养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目录

发病病因

脊髓压迫症病因在成人以肿最为常见,约占1/3以上,其次是炎症,少见病因包括柱损伤、柱退性变、颅底凹陷症等先天性疾病、以及脊髓管畸所致硬膜外及硬膜下肿;在儿童则以椎管外伤、感染和先天性柱畸较为常见。

椎管也称脊髓照肿的位置及与脊髓系,椎管可以分为:脊髓外硬、硬膜外肿及椎管外都存在的哑铃型肿。肿位于椎管膜外者以转移多见,硬膜下脊髓外的以良性神经鞘膜为多,其次为神经纤维室管膜则以神经质细胞常见。在儿童约70% 以上的椎管脊髓外硬。儿童椎管大多为先天性肿,如畸胎、皮样囊肿表皮囊肿等良性肿,也可见神经母细胞网状细胞肉瘤淋巴等恶性病变。椎管转移性肿、乳房、脏、肠道的恶性肿为常见,亦偶见淋巴病等。

炎症

椎管急性脓肿或慢性真性肿均可压迫脊髓,以硬膜外多见。非细菌性感染性脊髓网膜炎以及损伤出、化性如药物鞘注射等和某些原因不明所致的蛛网膜炎则可囊肿而压迫脊髓。此外,某些特异性炎症如结核、寄生虫性肿等亦可造成脊髓压迫。

损伤

柱损伤时常脊髓损伤和柱损伤,同时又可因椎体、椎弓和椎骨折位、小关节交错、椎间盘突出、椎管成等原因而导致脊髓压迫。

脊髓管病变

管的扩张膨胀具有压迫作用,动脉短路静也可导致脊髓性损害,而畸管破裂则导致硬膜外出

柱退性变

椎间盘突出症柱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钙化强直性柱炎、类湿关节炎等均可导致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压迫症。

先天畸

Arnold-Chiari畸、颅底凹陷、寰椎枕化、颈椎融症、柱裂、脊髓膨出、柱佝偻侧突畸等均可造成脊髓压迫。

发病机制

脊髓压迫症发病机要包括以下三面:

脊髓机械性受压

柱骨折、肿等硬性结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脊髓受压、移位和神经刺激或麻痹症状的占位性病变直接侵犯神经组织,压迫症状较早出现,外硬膜占位性病症状进展缓慢。由于硬膜的阻挡,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对脊髓的压迫作用相对很轻,症状往往发生在脊髓腔明显梗阻之后。

浸润性改变

柱及脊髓的转移脓肿病等浸润膜、神经脊髓,使其充肿胀脊髓受压。

性改变

供应脊髓管被肿、椎间盘等挤压,起相应脊髓性改变,使脊髓发生缺水肿、坏死、软化等病理变化,从而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另外,脊髓局部神经细胞及传导束坏死、充水肿,椎管储备空间缩小,静回流受阻,使脊髓水肿进一步加重,动脉受压后运受阻使脊髓、坏死,也可导致脊髓传导功能完全丧失,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障碍。

病理特点

脊髓压迫症的病理改变与脊髓压迫的发生和进展速度密切相。①急性压迫病变:病变部位神经细胞和神经轴突水肿肿胀,细胞间液增加,细胞坏死,病变远端神经纤维轴索变性、断裂、溶解和液化坏死,失,最后纤维结缔组织样瘢痕,与网膜粘连;②慢性压迫病变:慢性压迫可逐渐适应和代偿、侧支环建立,病变部位的脊髓可能明显变细,但脊髓无明显水肿,表面仅轻度充、与蛛网膜轻度粘连,神经可被牵拉或压迫。

临床表现

据病程的发展,脊髓压迫症可分为三类,其临床表现也不同:①急性脊髓压迫症:数小时至数日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迟缓性截瘫或四肢瘫;②亚急性脊髓压迫症: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出现持续性神经痛,侧索受压出现锥体束征、感觉障碍括约功能障碍;③慢性脊髓压迫症:缓慢进展,临床上外与病变表现不同。外压迫病变通常表现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及脊髓完全受压期,三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常相互叠加。压迫病变神经刺激不明显,可早期出现尿便障碍和受损段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

神经症状

神经性疼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具有定位价值。早期病变刺激起的性痛,沿受损的后分布的自发性疼痛,有时可表现相应段“束带感”。随病变可由一侧、间歇性进展为双侧、持续性;前受压可出现支配群束颤、无力和萎缩。

感觉障碍

①传导束性感觉障碍脊髓束受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后索受压出现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横贯性损害上述两束均受损, 表现为受损段平面以下一切感觉均丧失;②感觉传导纤维脊髓存在一定的排列顺利,使外病变感觉障碍水平及序不同。外压迫的感觉障碍是由下肢向上发展; 而压迫的感觉障碍是自病变段向下发展,鞍区感觉保留至最后才受累,称为马鞍回避;③膜刺激症状: 表现为与病灶对应的椎体叩痛、压痛和活动受限,多由硬膜外病变起。因此,感觉障碍对判断外病变及脊髓压迫平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运动障碍

急性脊髓损害早期表现为脊髓休克,2-4周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慢性脊髓损伤,当单侧锥体束受压时,,起病变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双侧锥体束受压,则起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初期为伸直性痉挛瘫,后期为屈性痉挛瘫。

反射异常

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出。受压段因后、前或前角受损出现相应段的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受损则损害水平以下同侧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壁反射及提反射消失。

括约功能障碍

病变早期出现括约功能障碍,锥以上病变双侧锥体束受累,早期出现尿潴留和便秘,晚期为反射性膀胱,而马尾及锥病变则出现尿、便失

神经症状

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侧角,病变段以出现泌汗障碍、皮肤划痕试验异常、皮肤养障碍、直立性压等表现为特征,若病变波及脊髓C8-T1段则出现Horner征。

辅助检查

液检查

椎穿刺测定液动力变化,常规及生化检查是诊断脊髓压迫症的重要法。

液动力改变:压颈试验可明椎管是否有梗阻,但压颈试验正常并不能排除椎管梗阻。椎管部分阻塞:初压正常或略增高,压迅速上升,解除压缓慢下降,放出液后末压明显下降。椎管完全阻塞:在阻塞平面以下测压力很低甚至测不出,压可迅速上升,而颈静加压对液压力无影响,放出液后明显下降。

液常规及生化改变:细胞计数一般均在正常范围,炎性病变多有白细胞升高;有出坏死的肿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均升高;椎管完全梗阻时液蛋白明显增高,蛋白-细胞分离,甚至可超过10g/L,流出后自动凝结,称为Froin征。

影像检查

柱X线:摄正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对于柱损伤,重点观察有无骨折错位、位和椎间隙狭窄等。椎旁脓肿和良性肿常有阳性发现,如椎弓增宽、椎弓、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质疏松。

磁共振成像(MRI):为非侵袭性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脊髓受压部位及范围、病变大小、状及与椎管结构系,必要时可增强扫描推测病变性质。

CT:有助于显示肿质之间的系及质破坏情况。

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态位置及脊髓腔状态,核素扫描可判断椎管梗阻部位,随着CT、MR I应用,这种检查法很少应用。

疾病诊断

诊断

诊断脊髓压迫症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必须明确脊髓损害是压迫性的或是非压迫性的,其次确定脊髓压迫的部位或段,进而分析压迫是在脊髓外硬膜或硬膜外病变,以及压迫的程度,最后确定病变性质。

(1)明确是否存在脊髓压迫

据病史中是否有外伤;慢性脊髓压迫症的典型表现分为痛期、脊髓部分压迫期及脊髓完全受压期,液检查奎氏试验阳性及MRI 能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2)脊髓压迫的纵向定位

早期的段性症状对病变的段定位有重大价值,如痛、感觉障碍的平面、反射改变、肉萎缩、棘突压痛及叩痛等,脊髓造影和脊髓MRI也可以帮助定位。如出现呼吸困难、发音低沉,表明病变位于高颈(C1-4);脐孔症( Beever’s征) 阳性可见于T10病变;锥病变(S3-5)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小便失或潴留等。

(3)脊髓压迫的横向定位

定位脊髓压迫的病变位于外硬膜下或是硬膜外。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发展顺序对于横向定位很有帮助:若感觉运动障碍自压迫水平向远端发展,同时存在感觉分离现象,较早出现括约功能障碍等,表明压迫位于可能性大;若早期有痛,且出现脊髓半切综症( Brown- Sequard Syndrome) ,则压迫位于外硬膜下可能大;若是急性压迫,痛明显且有棘突叩痛,压迫常位于硬膜外;但尚需脊髓CT 或MRI 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

表1.外硬膜和硬膜外病变的鉴
症状、体征及检查病变外硬膜病变硬膜外病变
早期症状多为双侧自一侧,很快进展为双侧多从一侧
症状波动性少见常有
少见,部位不明确早期常有,剧烈,部位明确早期可有
感觉障碍分离性传导束性,始为一侧多为双侧传导束性
痛、温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头侧重自下向上发展,尾侧重双侧,自下向上发展
脊髓半切综少见多见可有
萎缩、震颤早期出现,广泛明显少见,限局少见
锥体束征不明显早期出现,多自一侧较早出现,多为双侧
棘突受压、叩痛较常见常见
括约功能障碍早期出现晚期出现较慢出现
养障碍明显不明显不明显
椎管梗阻现象晚期出现,不明显早期出现明显较早期出现,明显
液蛋白升高不明显明显较明显
椎穿刺后症状加重不明显明显较明显
柱X线可有明显
脊髓造影充盈缺损膨大齿
MRI检查脊髓膨大外肿块及脊髓移位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4)脊髓压迫的

确定病变偏左或偏右对于确定手术显范围有较大帮助,病变通常位于先出现运动障碍的那侧或运动障碍较重的那侧。侧压迫常表现脊髓半切综征,病灶侧出现痛或束带感;前压迫出现脊髓前部受压综征;后压迫则出现病损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等。

(5)脊髓压迫病变性质

脊髓压迫定性诊断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速度。一般外硬膜下压迫以肿为最常见;硬膜外压迫,多见于椎间盘突出,常有外伤史;炎性病变一般发病快,伴有发热与其他炎症特征;肿压迫,常有外伤史,症状、体征进展迅速;转移性肿,起病较快、痛明显、柱骨质常有明显破坏。

诊断

脊髓压迫症早期常有症状,需与能起疼痛症状的某些脏疾病相鉴,例如绞痛、胸膜炎、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结石等。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

(1)急性脊髓炎: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冒或腹泻等全身的炎症症状脊髓损害症状骤然出现,数小时至数天发展达高峰,受累平面较清楚易检出,肢体多呈松弛性瘫痪,常并有感觉和括约功能障碍,液白细胞数增多,以单核及淋巴细胞为,蛋白质含量亦有轻度增高。若细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液的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增高,MRI可见病变脊髓水肿异常信号,可有增强。

(2)脊髓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柱X线平多正,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成者,可完全阻塞液,液的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在蛛网膜下隙分成不规则点滴状、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联。

(3)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早期症状常为阶段性的局部分离性感觉障碍、手部小肉的萎缩及无力,病变多见于下颈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液检查一般正常,MRI可见长T1长T2信号。

(4)萎缩侧索硬化症:为一种神经元变性疾病,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无感觉障碍,多以手部起病,伴肉萎缩和束颤,查体可有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电生理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液检查一般无异常,MRI检查无明显异常。

疾病治疗

应及早明确诊断,尽快去除脊髓受压的病因,手术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措施。同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早期康复和加强护理。

病因治疗

据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决定手术法,如病变切除术、去椎减压术及硬膜囊切术等。急性压迫病变力争发病或外伤事件6小时减压;硬膜外转移肿淋巴者应作放射治疗或化治疗;者应视病灶边界是否清楚予以肿摘除或放射治疗;恶性肿或转移如不能切除,可减压术,术后配放化疗治疗;颈椎病和椎管狭窄者应作椎管减压,椎间盘突出者应作核摘除;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并给予足量抗生素柱结核在治术同时进抗结核治疗;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导致脊髓压迫症可用抗真菌或抗寄生虫。

药物治疗

(1)激素脊髓急性损伤早期应用大量甲基强的松龙静注射可改善损伤后脊髓流和微管灌注,使脊髓功能得到改善。伤后8 小时给药,脊髓功能恢复最明显,伤后24 小时给药仍有治疗意义。

(2)肠动力药物:西沙必利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结肠和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促进排便。

康复治疗

(1)理康复治疗

脊髓压迫解除至脊髓功能恢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甚至不能完全恢复,患者可能出抑郁、也可能出现烦躁易激惹,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序,树立信,积极配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2)脊髓功能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的, 是通过对病人功能的重新训练及重建, 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使病人恢复步、恢复小大便功能, 以及恢复生活自理, 重返工作岗位。

包括按摩、被动运动、动运动、坐起锻炼等功能训练;另外可以进功能重建,包括功能性神经肉电刺激、转移手术、交叉步态矫正术、网膜脊髓移植术等,针对脊髓损伤患者性功能障碍可采用阴茎假体植入和真空缩窄等疗法,明显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的性交频度,对改善患者性生活和婚姻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环,延缓和防止肉萎缩;步锻炼的在于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以达到步和个人生活自理。重点是训练单个肉的动作,降低痉挛状态,减轻由于不活动、肉紧张或肩关节位等所致疼痛,进站立、走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日常生活活动锻炼着重训练健手代替患手或单手操作技巧,的是达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

并发症

(1)预防感染:要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栓。定时翻身拍,促进排,对于尿潴留及尿失的患者,一定要加强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预防褥疮:长期卧床病人要避免软组织长期受压,特是骶部、外侧和部、每2 小时翻身一次,压迫处皮肤擦30%-50%并局部按摩。如有皮肤发红或破溃,即用软圈垫,还可用红外线灯照射。

(3)预防关节挛缩:注意纠正卧位姿势,不得压迫患侧肢体,肢体关节应保持功能位置,给患肢各关节作简单的被动运动。

疾病预后

脊髓压迫症的预后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①病变性质:外硬膜下肿一般均属良性能完全切除,其预后比不能完全切除的和恶性肿好;②脊髓受损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程度在解除压迫之前脊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者,手术效果大多良好;③治疗时机:早期治疗解除病因预后好,急性压迫病变在发病6小时未减压则预后较差;④病变进展速度:急性压迫脊髓的代偿功能来不及发挥,因此比慢性压迫预后为差;⑤脊髓受压平面:高位的压迫比低位压迫预后差;⑥解除压迫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早出现运动或感觉功能恢复则预后较好,1个月以上仍不见脊髓功能恢复,则提示预后不良;⑦其他:出现屈截瘫提示预后差,脊髓休克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并尿路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疾病预防

要是预防原发病的发生,外伤患者在搬动之前做好柱防护。

疾病护理

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和协助患者及家属进动和被动运动,渐增加运动量,逐渐增加其生活自理能力,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生活护理;保持关节功能位置,每天给予肢体按摩,防止关节肉萎缩;长期卧床患者每1-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床单清洁、干,注意保暖,防止烫伤;应给予高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增加,减轻便秘及肠;大量使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消化道出的倾向;保持患者会阴清洁,鼓励患者多水,如出现排尿困难,可给予导尿并留置尿管,活动锻炼时取坐位,以利于膀胱功能恢复,避免泌尿系感染;加强肢体锻炼,锻炼时要注意保护,以防跌伤等意外的发生;耐解释疾病的过程,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在生活中应多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紧张的理,使其保持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人痘接种法

下一篇 败蕊无距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