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蛇鲻

蛇鲻,又。海洋类。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和大西洋。蛇鲻是硬纲灯笼狗母蛇鲻类的统称。体亚,向后渐细小侧扁。头略平扁。短而钝。宽大。细密尖锐,能倒伏;2群。体被鳞。鳍后具1小脂鳍,鳍短小。蛇鲻属约共有9种,中国产下述4种。长条蛇鲻(Saurida filamentosa) 鳍第2鳍条丝状延长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也见于澳大利亚沿海。为暖水性底栖类......
目录

形态

蛇鲻体亚,向后渐细小侧扁。头略平扁。短而钝。宽大。细密尖锐,能倒伏;2群。体被鳞。鳍后具1小脂鳍,鳍短小。

种类

蛇鲻属约共有9种,中国产下述4种。

长条蛇鲻(Saurida filamentosa) 鳍第2鳍条丝状延长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也见于澳大利亚沿海。为暖水性底栖类,栖于泥沙和沙泥底质的海区。南海北部海区分布的水深范围为20~120米,水深60~90米处较多;水温范围为16~27℃,适宜水温为19~21℃,盐度范围为31.5~34.8%,适宜盐度为33.7~34.8‰。游泳迅速,但移动范围不大。平时分,生殖时期集群。性凶猛,贪食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生殖期为 1~5月,盛期为1~3月。分批产卵。怀卵量5~96万粒,平均怀卵量23万粒。体长一般为200~300毫米,重90~350克,大者达600毫米,重约2千克。最高年龄雌为5龄,雄为6龄。2~3龄占渔获物的70%以上。

[长条蛇鲻]

蛇鲻(S.elonata) 胸鳍短,不伸至鳍基底。侧线鳞50~60。中国沿海均产,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生殖期在北部湾为2~4月,在黄海和渤海为5~7月。怀卵量3~14万粒。卵径1.3毫米。体长一般为180~230毫米,重60~130克,大者可达350毫米,重570克。南海要渔场为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东海和黄海常年均可生产,以冬、春两季为捕捞盛期。

齿蛇鲻(S.tumbil) 鳍无丝状延长鳍条,胸鳍伸至鳍基底,体侧无黑斑。产卵期长,每年从2月延至10月,甚至周年产卵。怀卵量4~47.8万粒,平均13.5万粒。体长一般为170~270毫米。要分布于日本、中国及其他海区。

蛇鲻(S.undosquamis) 体侧常具9~11黑斑,鳍前缘和尾鳍上缘各有 1黑斑。体而瘦长,呈长,尾柄两侧具棱。头较短。尖,长明显大于眼径。眼中等大;脂性眼睑发达。裂大,上颌末端远延伸至眼后;颌具锐利之小齿;外侧齿一致为2列。体被鳞,头后部、鳃盖和颊部皆被鳞;侧线鳞数48-54;鳍前鳞18-20。单一鳍,具软条11-12,雄性之第2鳍条不延长如丝;有脂鳍;鳍与脂鳍相对;胸鳍长,末端延伸至鳍起点后上;尾鳍叉,上等长于下。体呈暗褐色部为淡色,成体侧有时会出现9-10个不显之暗色斑块。、胸及尾鳍略呈青灰色;鳍无色;尾鳍上上缘具8个暗点或暗斑,下下缘白色或透明。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产量不大。

蛇鲻的肉质细嫩,供鲜销或咸制。用以制作,质地松软爽脆,为人们所喜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下层类,生活于近海底层的泥沙质底。、小等。

2.为近海中下层类,栖息于水深20-100m泥沙质海底及沿海河区域。

资源分布:

1.我国分面于东海和南海。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1.多齿蛇鲻,肉含动球蛋白(acrtomyosin),浆蛋白(myogen),可凝固浆蛋白,二甲基胺(dimethylamine),甲醛(formaldehyde),溶血卵磷脂酶(lysolecithinase),并含肽类,脂类,多糖,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苏氨酸(threonine),赖氨酸(lysine)。

2.蛇鲻,含Ca2+-ATP酶,微量元素有镉、铯、铜、锌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