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中医

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的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于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纲要。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理论对汉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韩国韩医、朝鲜高丽医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来。......
目录

历史沿革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而是有独特且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基本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分科,已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它是中国传统医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的医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上的“阴阳说”、“脉象说”“藏象说”、“经络说”、“病因说”“病机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运”等说,后来的中医和养生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始用阴阳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发展

东汉出现了著家张仲景,他已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通外科手术和麻醉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验,收集5000多个药,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繁荣

唐朝以后,中国医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龙门石窟的药洞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多达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涉及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便了老百姓。这些药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者收录在《医》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洞的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对研究中国医药起重要的作用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院,医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

衰落

金元以降,中医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标志着中药药理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张医现代化,中医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始使用西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体系的日本韩国的韩医亦是如此。

复兴

中药药材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起医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呕吐牙痛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中医三个哲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观:相似观-分论。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的相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纲要第26章,该章要阐释传统医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医学理论

综述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其容包括精气说、阴阳说、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问世,奠定了中医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源。

中医理论体系是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在机理。因此,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要包括阴阳、五津液脏象经络、运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容。

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象、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说。五运包括木运、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湿六种候因子。运说是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候、疾病发生流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法。

精气

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向日光为阳,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或逻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邓宇等的现代阴阳概念与定义)。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守的、下降的、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说是中国古代哲的重要成就。说即是用木、、土、金、水五个哲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说中以五脏配五,即:与木、与土、金与、水与五脏与五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要运用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系。木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代表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理作用去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津液

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在一起便成了有机体,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全天下就是一个。有了这个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就完了。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养和滋润作用。必须在中运,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环运至腑脏,外达皮肉筋,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腑脏、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组织器官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津液代谢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组织器官不能进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起疾病的发生。

脏腑

脏腑要是研究五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的综概念。

五脏:指,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女子胞”。

津液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称为“后天之”。

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养等作用。

人体的可分为元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经络

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式有气滞气郁气逆陷、等。

经络说参见:针灸及腧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联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十五别络浮络、孙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中医的重要性正如《扁书》所说:“医不知经络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源,究阴阳传变。”

经脉

经络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系密切的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行气的通道,起沟通外,网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脏腑疾病。

病因

《黄帝》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入脏腑,为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说”:外所因、所因、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和疠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在依据,即“之所凑,其必虚”、“正气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候等,与发病有密切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正盛衰、阴阳失调、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五邪,包括:动、从中生、湿浊生、津伤化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中医认为,元为先天之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由先天之所藏,后天来濡养,借三焦经络分布并弥全身。

历史典故

岐黄

中医阴阳理论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华夏族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并以问答的式而成,又称《黄帝》。后世称中医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

《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卢医

《史记·扁仓公列传》载:扁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医”。扁卢氏即“正统医”也。

悬壶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奇的老头,每到落市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医的代称。一些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虎守杏林

五行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环戴在胳上,叫老虎张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奉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再世华佗

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还像活人的,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医”。他、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

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曰:‘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曰:‘纵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医术,生前医各地,声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

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凄怆,勿避昼夜、、饥渴、疲劳、一赴救,无作功夫迹之,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候、地区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之间的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只有辨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观——中医的三个哲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化。

是20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阴阳,五就是最古老的分观,20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化,即通过类比、象征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法,运用带有感性、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治疗手段

中药

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药、平药、活祛淤药、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针灸

针灸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常用穴位针灸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为:任脉督脉太阴少阴、手厥阴心包、手阳明大肠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太阳膀胱少阳太阴少阴、足厥阴肝经

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法。

四诊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体、舌苔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微论》云:“头者,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者,胸中之府肩随,府将坏矣!者,之府,转摇不能,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俯,筋将惫矣!者,之府,不能久立,则振掉,将惫矣!”之府,生化之充实其中,才能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内陷,是海不足,元将惫现象。胸廓居于胸中,肩随,是已虚象征。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气味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法。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实证。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不宣,津不布,气郁津凝,湿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气味。①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溃疡。②病室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我们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研讨,余未备述。一问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象验。妇人尤必问期,先后崩宜问遍,再添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法。本节仅论切,余未备述。切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脏腑功能盛衰,虚滞的一种法。正常脉象三部都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辨证,早在《》、《难》就有记载,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出现何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象与脉象间的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了然,以致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间的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只有弄清气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系,才能将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成,与心脏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力强弱、弛张、津液虚滞三个面的变化。由于津液都需五脏协同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的弛张,是脉象变化的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无力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系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和流动的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出现何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医科分类

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生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便,要有:

中医要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湿六淫及疫疠之所致疾病。内伤要指脏腑经络病、津液病等杂病

外科

中医外科要治疗包括疮疡、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管病等。

儿科

中医儿科要治疗小儿疾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治疗的法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其要表现在:小儿抗御外的能力差,一旦发病,候的传变迅速,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患儿对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加上小儿腑脏娇嫩,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力也与成人不同,因而设小儿专科很有必要。

妇科

中医妇科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子宫膜异位症、多囊卵巢征、绝经质疏松症等。

针灸

中医针灸针刺法和法的称。针法是把毫针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来治疗疾病。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五官

要治疗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

伤科

中医伤科是一门防治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汉族先民长期与损伤及筋疾患作斗争的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名医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氏:有熊、轩辕。黄帝是华夏族领袖。现存《》即系托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的著作。此书治疗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等记录较详。

二、介导者——扁,姓秦,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的倡导者。

三、外科之祖——华佗(?—208),又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积聚”等病,饮麻沸,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摩膏,施部手术。

四、医圣——张仲景,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验,对祖国医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五、预防医的介导者——葛洪,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581—682),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医德高尚,医术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七、儿科之祖——钱乙,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说立论,据其虚实热而立法处,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治的范例。

八、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面的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九、药圣——李时珍,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四大经典

黄帝

简称《》,原书18卷。其中9卷《素问》;另外9卷无书,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要部分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系等;《灵枢》的核容为脏腑经络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的传统医巨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验和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天文、历算、生物、地理、人类科,运用阴阳、五、天人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上的“阴阳说”“脉象说”“藏象说”“经络说”“病因说”“病机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运”等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理论著作。原《黄帝八十一难》,3卷。原题秦越人。“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乃指《》,即问难《》。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该书是一部托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为《难》。容包括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该书以基础理论为,结部分临床医,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三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精气处)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容简扼,辨析微,在中医典籍中常与《》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伤寒杂病

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机,仲景,南阳人。

农本草

农本草》,简称《本草》、《本》,中国现存最早的药专著。

各地分布

亚洲

新加坡

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新加坡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售。

泰国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草药针灸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

越南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中国出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中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许可

日本

自20世纪80年代后,汉日本发展迅速起来。据统计,日本从事汉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或医科大的药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性大设有汉研究组织日本对汉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注。首先在医疗政策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设东洋医科。在汉教育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使汉始纳入国家教育列。

韩国

韩国在国已家喻户晓,其政府将中医为“韩医”意在“申遗”以窃取中国文化成果。

欧洲

英国

英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也是现代医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文明和科技术,一般进外来文化与科技比较慎重。然而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影响,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甚为迅速,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草药市场。

中医是16世纪传入英国的,17世纪被人们接受。一批国本科毕业生出现在英国中医队伍中,对中医中药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英国政府当局及医管理部分对中医药的态度正在逐渐变化之中,始是歧视和限制,继之因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近几年,因中药疗效显著采取默认许可,中医药得到了英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民众的医疗保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信任。

英国,中国的医药还受到皇家的信赖,女皇每次外出旅游,总是带着顺势疗法的各种药物,女皇的妹妹玛嘉烈公,曾用草药治疗同期性头痛,皇太后也赞成用中西医结的疗法治病。

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草药针灸等各种中西医结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顺势、草药按摩正骨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000万英镑。英国现有中药店350余家,60%的草药从中国进英国每年进药材品达1200余种,其中60%是从中国进英国每年进药材量达8000万美元,在欧洲列前茅。但从1995年进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中药10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0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发。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识,普遍持欢迎态度。德国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院校毕业的医生,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历者,他们过艰苦的努力,自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由于西在治疗慢性疾病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始选择中医来进治疗。

据一份数据显示,在德国大约有5万个医生从事中医,并且每年有将近200万个患者接受中医的治疗。

然而虽然上百万的德国人已接受并信任中医的治疗,但是德国政府以及国家健康保险基金仍然没有确立中医德国享有和西医平等的地位,并将其置于各国卫生保险体系之外。

中国传统医在欧洲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联盟。

美洲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法化,中国传统医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人数增至2万人。

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毕业生),诊所800多家。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有200多项,所治疾病要有冠病、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美国公众和医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费60亿美元用于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加拿大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要是以私人诊所展的。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诊所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业者,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0余人,收入也不菲。这也可从另一个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

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

发展前景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自然科和哲的进入,西的思维式和研究法构成了对中医的挑战。

一些者认为,中医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实验依据,随着科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者提出废除中医。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案》。他在“废止中医案”中提出了6项逐步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一、处置现有旧医;二、对已登记的旧医实补充教育;三、不准中医诊治法定传染病和出具死亡诊断书;四、止新闻杂志进非科之宣传;六、止成立旧医校。

2006年,中南大张功耀教授在《医与哲》杂志上公发表了《告中医中药》一文,使中医存废之争进入高潮。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者则认为,中医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张下的者付出了不同向的努力,使中医与所有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是: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2、坚决辨证施治,一切辨证施治,走新中国院派的道路。3、走中西医相结道路。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5、现代中医:用中医法分析各种医资料,努力解除疾病。所有的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五篇网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询:1、《何足道先生书:就“八老上书”致朱镕基总理》。2、《邓涛再谈辨证论治》。3、《中西医结中医现代化之路》。4、《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5、《现代中医张》。五个向的倡导者:中医现代化曾是卫生部努力倡导的向,容纳了当今众多院士;中西医结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医结会会长陈可济院士;复古义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贾谦等;坚持辨证施治的中医最初向,代表人物是邓涛;现代中医代表人物是聂文涛、邓宇等。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中医的依据

医学救治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了三百多次疫病流,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得到了较好救治,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西班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新中国成立后,在几次重大的疫情救治工作中, 譬如1956年的性乙型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优势。1954年、1955年石家庄性乙型炎,中医研究院(即中国中医院的前身)的蒲周老先生用白虎汤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之法,取得非常好的疗效。1956年北京性乙型炎,蒲老据当年北京暑湿重的特点,及时调整,采用三仁汤三石汤加减正气、千金汤等化湿清热治法,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广州非典,在广州中医药大涛老先生指导下,广州中医药大一附院收治74例SARS病毒感染者,其中仅3例使用了激素,非典后遗症为零。2009年的禽流感防治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西医结的成果发表在国际医期刊《年鉴》上。

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救治工作中也发挥了更加重要、更为广泛的作用。强化中西医结中医深度介入诊疗过程,成为医疗救治的鲜明特点,中医药在全国各地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价值被极大地肯定。

重要事件

韩医申遗

继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韩国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拿一本所谓韩医圣典《东医宝鉴》做文章。而中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双互争高下,一时间发多争论。

话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圣典《东医宝鉴》作为子,提出“中医申遗”。殊不知,《东医宝鉴》的容多取自中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等集而成,其核是以医,四象分辨,五生克”来提示医本质,是受中国道家影响颇深的一部医典。

检索历史,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前,“韩医”的记录为零。过去,由于“汉医”、“韩医”的韩文表达式是一致的,1962年,韩国政府废除了韩医师制度,遭反对后韩国政府才放弃该念头,韩国医院招牌上所谓“汉医院”、“韩医院”,其实就是中医。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改正案》,才明确把“汉医”改为“韩医”。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师协会提出改革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的一元化,又遭强烈反对。

大难不死,“韩医”发福了,做韩医须6年的韩医专业习,通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韩国保健福祉部还投入7.62亿美元,办韩医国际博览会,进海外韩医古文献调查研究(多来自中国的图书馆)等。

除了弹药准备,韩国中医申遗”策略中还派出强劲推手。1999年,联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成立“人类传及无遗产”国际评审委员会,韩国者林顿熙就积极参与,韩国这次申遗,他是力。另一者徐庆浩则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韩国申遗招数百出,甚至把中国的农氏、李时珍变成高丽人。他们称自己发明的针灸,是据《黄帝·素问篇·卷四》“砭石者,亦从东来”。“东”就是韩国针灸就是他们的东西。

自2003年以来,无论是官或民间,都为中医申遗打了不少亮战。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11月,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该草案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八部分“打包”成一个项,规模大、规格高。

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列入录。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召会议,重点研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容和策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申报进度报告中称:“建议由我局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起有国家领导人的注,优先申报。”

韩国中医”申遗,亦发民间弘扬中医高潮。由中医师徐小周办的北京厚朴中医堂来了16位德国习者,德国生在中国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传统的中医疗法,见识了真正中药配制的过程,又体验了美味药膳。另外,“中医中药中国”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计划3年完成,程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皆受到百姓强烈追捧。

青岛:新冠肺炎中医药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96.7%

央广网青岛2月25日消息(记者王伟 通讯员王璟珺)记者从青岛市卫健委获悉,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青岛市推动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效果。至2月24日24时,青岛市累计确诊病例60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治愈出院38例,治愈率63.3%,中医药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96.7%。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赛莨菪

下一篇 和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