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
详细释义
基本字义
翳:yì
◎用羽毛做的华盖。
◎掩蔽物:“兵不解~”。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古同“殪”,树木枯死,倒伏于地。
选自:八年级上册 L9 《老王》
翳昧:日照方言,例,真翳昧人,意为脏乱、不整洁,别人不忍心看。
翳:ai3
看。
名词
(1)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
翳,华盖也。——《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以羽覆车盖,所谓羽葆幢也。”
(2)病症名,指引起黑睛(角膜)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疤痕[nebula],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3)起障蔽作用的东西 [screen]
(4)鸟名 [five-colours bird]
动词
(1)遮蔽,掩盖 [screen]
翳,障也。——《广雅》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水》。司马注:“执翳,执草以自翳也。”
树林阴翳。——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2)隐藏,藏匿 [conceal]
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韩非子》
形容词
晦暗不明 [dark]
如:翳昧(隐晦不明的样子)
常用词组
◎ 翳然 yì rán
(1) [wild]∶形容荒芜
翳然原野
(1) [dark]∶昏暗的样子;暗淡
(2) [veiled]∶隐约;晦暗不明;不明显的样子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原文
【卷四】【羽部】翳
华盖也。从羽殹(yì)声。於计切
说文解字注
华葢也。司马相如传曰。泰山梁父设坛场。望华葢。刘歆遂初赋。奉华葢於帝侧。西京赋。华葢承辰。薛综曰。华葢星覆北斗。王者法而作之。蔡邕曰。凡乗舆车皆羽葢金华爪。张衡赋曰。羽葢葳。葩瑵曲茎。又曰。树翠羽之高葢。薛综云。羽葢,以翠羽覆车葢也。按以羽故其字从羽。翳之言蔽也。引伸为凡蔽之偁。在上在旁皆曰翳。从羽。殹声。於计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羽部】 翳 ·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11
《广韵》《正韵》於计切《集韵》《韵会》壹计切,音殪。《说文》华盖也。《广韵》羽葆也。《急就篇注》翳,谓凡鸟羽之可隐翳者也。舞者所持羽翿,以自隐翳,因名为翳。一曰华盖,今之雉尾扇,是其遗象。
又《周语》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注》翳,犹屏也。一曰灭也。
又《扬子·方言》翳,掩也。《注》谓掩覆也。《广雅》翳,障也。《广韵》隐也,蔽也。《类篇》荫也。
又《广韵》雨师谓之荓翳。《史记·司马相如传》召屏翳。《注》雷师也。
又《玉篇》鸟名也,似凤。《山海经》北海之内有五采之鸟,飞蔽一鄕,名曰翳鸟。《注》凤属也。《屈原·离骚》驷玉虬而乗翳。
又《潘岳·射雉赋序》习媒翳之事。《注》媒翳者,所隐以射者也。
又《广韵》乌奚切《集韵》烟奚切,音鷖。义同。
字源演变
“翳”是形声字。从羽,从殹。“殹”是从殳、医声的形声字,而“翳”字古初就是以“殹”来表示的,后分化出专字“翳”。先秦文献已使用此字,但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资料中迄今未见,《说文》始收录,隶变后楷书作翳,是小篆的笔势变化,汉代该字上半部分“殹”的构件中“矢”或讹作“夹”,但该讹化并未通行。魏晋以迄隋唐碑刻中尚出现多个俗体,皆未取得主流地位。
“翳”本义是“华盖”,即有羽饰的车伞。引申有遮蔽、掩盖义,也表示隐藏、藏匿。还引申为阻挡、堵塞;摒弃、除掉之义。引申作名词时,指眼球所生影响视力的膜网、隐蔽猎人的一种猎具、士卒躲避对方兵器的器具或起障蔽作用的东西,也表示阴影。作名词时,还指凤凰一类的鸟。作副词时相当于“只”、“惟”
字形书法
音韵方言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