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早熟性儿童乳房肥大症

第二性征较正常青春期提前出现的现象称之为性早熟,多见于女孩。一般认为在8~9岁以前第二性体发育完善或部分器官发育完善,如有明显的乳房发育,外阴发育良好,阴毛、腋毛出现,身体迅速增加,或者10岁前月经来潮称为性早熟。把性早熟起的女性乳房提早发育的现象称之为早熟性儿童乳房肥大症或早熟性女性乳房发育症。(一)发病原因据致病因素,早熟性儿童乳房肥大症可分为2类: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和继发性早熟性乳......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据致病因素,早熟性儿童乳房肥大症可分为2类: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和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

1.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 亦称真性早熟乳房肥大症或体质性性早熟乳房肥大症,临床不能找到器质性病因,患者在青春期之前与正常性成熟一样已提早建立了“下丘-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分泌功能,研究发现此类患儿的性激素分泌常明显增多,如激素,雄激素及17-皮质酮的尿排出量,都达到正常成人的水平,而且该类患儿以后可有正常发育和正常分娩而无其他异常发现,故又称为特发性性早熟,Novak认为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可能比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多见,Novak同时还报道了6例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的病例,细微检查均未发现有卵巢上腺和垂体肿或其他病变。

2.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 因患儿的乳房增大不是建立在“下丘-垂体-卵巢轴”分泌功能成熟提前的基础上,而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故又称假性早熟乳房肥大症,其发生的原因和下列疾病有

(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如炎,结核性膜炎,头部损伤,先天性发育不全,小头畸积水,下丘,第三脑室脑室错构等。

(2)上腺皮质增生或肿上腺分泌的多种激素中,女性有激素黄体酮,当上腺增生或肿时,这些激素的分泌会增多,可刺激女孩乳房发育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系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不全,而非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垂体在负反馈调下,致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同时也起促性腺激素和泌乳素也分泌增多,性早熟

(4)功能性卵巢:约占10%,以颗粒细胞-卵膜细胞多见,卵巢畸胎次之,均可性早熟,这些肿能分泌大量激素,使乳房发育及出现阴道

(二)发病机

1.发病机制 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是因患儿的体征因素,在青春期之前即已建立了“下丘-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分泌功能,提早分泌促性腺释放激素,使垂体前分泌卵成熟激素及黄体生成激素,在其刺激下,卵巢提早发育,分泌激素,从而起乳腺及生殖道的发育成熟,所以该类患儿可有正常发育和正常分娩

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由于各种疾病使源性或外源性激素过早,过多地刺激了相应器官,以致第二性征和性 器官发育,如中枢神经系统器质病变直接刺激或破坏患儿抑制促性腺中枢的神经结构,以致下丘,垂体分泌功能提前,此类患儿因性腺发育,虽有乳房增大,阴道,但无排卵和生育功能。

2.病理

(1)大体态:乳腺明显肥大,质地柔软,表皮无改变,有的于乳头下可见一盘状,质地柔软的硬结。

(2)组织:镜检发现增大的乳房多为脂肪细胞和纤维组织所组成,中间有少量的乳腺腺体。

症状

1.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 女性性早熟第二性征的出现包括乳房发育,外阴发育,阴毛腋毛出现,月经来潮等,乳房发育可分为5期。

(1)乳腺发育:乳房发育特征与正常青春期乳房发育相似,乳头,乳晕着色,乳晕下可触及盘状的结性乳腺组织,质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与皮肤无粘连,乳晕下肿块有压痛,乳房增大程度由1~2cm至7~8cm直径不等,随乳房发育,增大,乳晕下肿块逐渐缩小,消失,乳房可至成人大小。

(2)副性征出现:除乳房发育外,外阴部趋于成熟,有阴毛出现,而且生殖器,阴道也提前成熟,其中最突出的是卵巢功能提前活动,有卵成熟及排卵,月经初潮提前发生,并能受孕及生育。

(3)身高迅速增长:如正常青春期一样,身材骤长,发育较同龄女孩高。

(4)性腺激素含量与年龄不符,但与发育阶段一致,尿17-酮类固醇增高,但与龄相符。

2.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 虽有某些性早熟表现,但性腺发育,下丘-垂体功能测定与年龄相符。

(1)功能性卵巢:患儿除有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和(或)月经来潮外,可全无症状,亦可自觉腹胀腹痛,在部或盆腔可触到包块,此类患者一般在第二性征发育之前即出现阴道,成为其临床特征之一。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变较小时,性早熟是惟一的症状,易误诊为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需动态观察,追问病史可有部疾病史,如积水,膜炎,智力障碍等,某些过一段时间后,可出现下丘功能紊乱,如尿崩症,肥胖或其他精神症状,当压增高时,压迫视神经,还可出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大多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延迟,少数可出现性早熟,乳房发育,泌乳,阴道LH和FSH增高,但对LH-RH反应迟钝激素为成人数倍,头颅X线摄或CT检查可见垂体增生现象,补充甲状腺素后性早熟症状可消失。

(4)多发性纤维发育异常:多无家族性倾向,其临床特征为:

①一侧组织发生纤维骨炎;

②非隆起性褐色素皮肤沉着,多发生于患侧;

分泌紊乱,性发育早期即出现阴道中LH与FSH值增高,对垂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呈真性性早熟反应,部分患者清LH和FSH不高,对LH-RH不起反应,X线检查可发现四肢长质有疏松区域,成假性囊肿,可发生病理骨折,颅底也常见密度增厚区域。

(5)外源性激素摄入:多有误服激素药物或常服用中药滋补品史,中E2含量很高,可达340pg/ml以上,有乳房增大,乳头,乳晕着色,白带增多或阴道,但停药后自然消退,恢复正常。

检查

1.卵巢功能检查 如阴道落细胞检查,激素,雄激素检测和动态观察。

2.甲状腺上腺皮质功能检测 常规检查T3,T4,PB1,TSH及浆T,尿17羟,17酮类固醇含量。

3.垂体功能检测 FSH,LH的含量测定,以便判断垂体分泌有无周期性变化,判断下丘-垂体分泌功能是否提前成熟。

4.眼底,视野检查及智力检测等。

5.X线检查

(1)蝶鞍正侧位:观察蝶鞍态,大小,鞍结角,鞍底,以除外垂体肿

(2)颅骨正侧颅骨质有无改变,颅底有无钙化硬化区。

(3)手,腕等处龄检查:原发性或损伤性性早熟龄常大大提前,卵巢起者常不明显。

(4)长X线:以排除患有McCune-Albright综征的可能。

(5)腹膜后充造影:观察双侧上腺有无增大及占位性病变。

6.据需要可B超,CT,腔镜等检查,是排除卵巢上腺肿等疾病的必要检查手段。

诊断

8~12岁女孩出现第二性征,并有月经来潮,即为性早熟,若并有乳房发育肥大者,则可确诊为早熟性乳房肥大症,为了做到病因诊断,常须区原发性或 继发性乳房肥大症,即在做出原发早熟性乳房肥大症的诊断时,必须排除由于卵巢上腺,垂体,甲状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起的继发早熟性乳房肥大症,其诊断和鉴诊断要点如下:

1.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询问有无外伤及手术史;有无高热,抽搐癫痫史,性征发育阴道情况;有无误服含有激素的药物或保健用品。

2.一般体格检查 包括身高,体重,坐高,一般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神经系统检查,眼底,视野检查,智能检测等,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盆腔检查除外卵巢

3.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 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上腺肿占位性病变及多发性纤维发育异常等。

一般不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治疗

(一)治疗   

性早熟性女性乳房发育症治疗的的在于抑制月经及第2性征的发育。   

1.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的治疗   

(1)性知识教育:应对患儿进性知识及月经卫生知识的教育,解除自卑、羞耻感等理变化,告诉患儿本病是一种性早熟性疾病,预后良好。  

(2)药物治疗:   

①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为一高效激素,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闭经、乳腺萎缩,阴道细胞检查见卵巢功能下降。注射法:每10~17天注射长效甲羟孕酮150~200mg;服法:甲羟孕酮,10~30mg/d(每4mg)。据其病情轻重及症状是否控制而制定治疗计划,一般治疗后月经停止,乳房缩小。   

酸甲地孕酮(甲地孕酮):每天6~8mg,分2次服至第二性征消退,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后,逐步减至4mg/d,分2次服。   

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RH-A):此类药物通过受体的反向调作用从而最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因此对原发性性早熟有治疗作用。常用布舍瑞林,2~3次/d,每次100mg,给药。持续应用半年至2年。   

2.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的治疗 应据其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法。   

(1)中枢神经疾病起的性早熟,如为肿起可手术切除。   

(2)卵巢颗粒细胞、膜细胞起者,手术切除后加化疗或放射治疗。   

(3)垂体、上腺皮质增生或肿起的早熟性乳房肥大症,可将原发肿切除。   

(4)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可补充甲状腺素等。   

(5)乳腺单纯性发育:定期随访,不宜手术,忌盲活检。   

(二)预后   

原发性早熟乳房肥大及单纯性乳腺肥大,预后良好。继发性早熟乳房肥大症的预后,视原发病性质而定,若为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则预后良好,恶性肿则预后欠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