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烂喉丹痧

丹痧外感疫毒而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溃烂、丹痧密布为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本病因咽喉溃烂、丹痧故称为“丹痧”、“痧”。是外感疫毒而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溃烂、丹痧密布为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本病因咽喉溃烂、丹痧故称为“丹痧”、“痧”;由于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故称“丹痧”; 因其可互相传染起流,属于时疫......
目录

烂喉丹痧

外感疫毒而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溃烂、丹痧密布为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本病因咽喉溃烂、丹痧故称为“丹痧”、“痧”;由于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故称“丹痧”; 因其可互相传染起流,属于时疫,故又称“疫痧”、“疫”、“时痧”等。西医猩红可参考本篇进辨证施治。

本病最早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脉治第三》所述“阳毒”条中有“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类似记载;《诸病源候论》将所载“阳毒”归于“时候”,指出其有传染性,甚至能酿成流。清代金保三《丹痧要?天士医案》中的记载,真实反映了曾的情况:“雍正癸丑年间,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红,宛如锦纹,咽喉痛肿烂,一团炽。”

本病多发于儿童,发病季冬春多见。

病因病机

冬春候变化反常,酿成疫疠毒。若值人体正气亏虚、腠理疏松、温失调则疫疠毒从而入,驻于咽喉,疫疠毒为温热时毒,具有攻窜之性,其性炽烈,易于传,变化凶险。病初卫受,则见发热恶寒热毒冲攻咽喉咽喉红肿溃烂;热毒,窜扰,发为疹。小儿稚阳之体,卫外不固,易染成病。

1.疫毒攻侵,相争卫 疫疠毒为温热时毒,从而入,驻于咽喉

2.疫毒炽盛,壅结分 疫毒其性炽烈,,壅结阳分,胃实热和疫毒交炽上攻,咽喉红肿溃烂,热毒窜扰疹密布。

3.毒陷营血,热燔营血 若正虚盛,疫毒内陷营血,热燔疹成毒壅结咽喉,肿痛溃烂,或疫毒逆传心包,扰乱神明

4. 余毒未尽,胃阴伤 疫病后期,余未尽,正气亏虚,阴液耗伤,体质未复。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发于冬春季,有丹痧病史和接触史。

2.临床症状 起病急骤,发热咽喉红肿溃烂,疹密布。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出现疹,一日之遍布全身。

3.局部检查 部及喉核肿胀,表面有黄白腐物易拭去,或软部位有红色小出点,颈部臖核肿大。

发热1~2日出疹,皮肤疹为弥漫性针尖状小点,微高于皮肤,压之退色,疹之间呈一红晕疹消退后皮肤有屑但无色斑痕迹。疹最早见于腋下、沟、颈部,渐次胸部和四肢,面部潮红无皮疹,周围苍白。

病初舌红苔白厚,部乳头突起如“草莓”,2~4日后白苔落,面红绛起刺状如“杨梅”。

拭子培养B溶血性链球菌(+)。

【鉴诊断】

风疹 风疹全身症状轻,无咽痛溃疡。于发热1~2日后出疹,呈稀疏淡红色丘疹,疹后无屑及色素沉着。

麻疹 麻疹发热咽痛但无溃疡,颊黏膜处可见柯氏斑。一般于起病3~4日后出疹,呈暗红丘疹,疹后屑留有棕色斑痕。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本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初期卫,治宜清解透表;中期热毒亢炽于里,燔灼营血,宜清热泄下或清营凉血;后期退正气未复,宜清热育阴。

一、治法

1.疫毒攻侵,相争

临床表现:初起憎寒发热咽喉疼痛;继而壮热渴,部红肿加重,喉核点状溃烂;丹痧隐现。舌红苔白厚欠润,或有珠突起如草莓,数。

候分析:疫毒乃温热时毒,攻侵卫,卫气郁,则见憎寒发热咽喉,则咽喉疼痛;热毒炽烈故热势壮盛;热盛伤津而现渴;咽喉门户,热毒攻侵,驻于咽喉,轻则红肿疼痛,重则腐败溃烂;热毒外窜肤,丹痧隐现。舌红苔白厚欠润、数为尚在卫表而热毒强盛。

治法:清热解毒透表泄热。

方药疏风清热汤。荆芥防风牛蒡桑白皮桔梗辛凉透表宣肺,使疫毒从汗而解;银连翘黄芩清解热毒玄参花粉赤芍泄热存津;咽喉肿痛腐溃加挂金灯、射干马勃大青土牛膝

2.疫毒炽盛,壅结

临床表现:壮热烦渴,咽喉红肿溃烂成疹显舌红赤生珠,苔黄洪数。

候分析:疫毒炽盛深入,壅结分。分热盛,故见壮热烦渴;热毒上攻壅结咽喉,以致咽喉膜败肉腐,溃烂成热毒外窜疹显舌红赤生珠苔黄洪数为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泄热。

方药清心加减。中生石膏清气分之热;连翘黄芩竹叶、山栀清泄热;薄荷桔梗甘草宣畅上焦,利解毒;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马勃止痛;大便结者酌加大黄芒硝热毒盛极者加银大青连翘、牛角等以清泄热毒

2.毒陷营血,热燔营血

临床表现:咽喉肿痛糜烂成,甚者堵塞道,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或紫赤成壮热汗多,烦躁;甚者昏蒙欲睡或神昏谵语舌绛而干或起刺,状如杨梅细数。

候分析:热毒化火,燔灼,病情凶险易出现危急变分热盛,故见壮热多汗,烦躁;毒陷营血,热灼外溢,故丹痧密布,红晕如斑,甚则紫赤成;热势洪盛燔灼咽喉肉腐败而肿痛愈甚或出,若腐膜落窒塞道即变生危候;若疫毒逆传心包,堵塞机窍而昏蒙欲睡;逼乱神明神昏谵语火毒阴而现“杨梅”和细数脉

治法:清气凉血,泄热存阴。

方药清气汤。栀子薄荷连翘、川连、生石膏透转邪热;牛角、皮、生地、赤芍清热解毒凉血玄参、石斛、竹叶芦根泄热存津。若遏在逆传心包,宜加用紫雪至宝安宫牛黄清热解毒清心开窍

4.余毒未尽,胃阴

临床表现:壮热已除,部疼痛减轻,肿胀腐烂渐减;午后低热,斑疹消退,肤甲错,干屑。舌红少苔细数。

候分析:热毒衰退,壮热已除;然余毒未尽,阴津未复,故见午后低热,肤甲错、肤干屑、舌红而干细数为阴津耗伤征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肃余毒。

方药:清汤或百合固金汤西洋参(或沙参太子参)益养阴;天冬麦冬、生地、玄参养阴;白术甘草酸甘化阴知母天花粉养阴兼清泄余热;茯苓;若余毒未尽,低热咽痛者,加银柴胡青蒿皮、白薇透泄余,若伤阴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茅凉血。若疹已退,肤干屑用或用紫草赤芍凉血润燥

二、外治法

以维护口腔咽喉清洁及局部消肿止痛,祛腐生要原则。

1.吹药 初期部吹用西瓜霜钥匙消肿止痛,部溃烂吹用祛腐生

2. 含漱 用清热解毒药味水频频含漱清洁口腔咽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早期、中期宜泻法泄除热毒,取谷、泽、际、厉兑;后期平补平泻法,取太溪、太冲、三阴交、复溜、照海、天宝。

2.针刺 早期、中期热毒盛时用,取少商、商阳,高热加委中,点刺;或耳垂三棱点刺,挤出鲜10滴,据病情可重复进

【预防与调护】

(1)顺应,调适冷暖;加强体质,常保持室流通。

(2)流,预防为;少去公共场所,可服用大青蒲公英预防。

(3)消毒隔离,防止传染;对发病人群应做好消毒隔离,密切接触者应给与预防用药。

【预后及转归】

本病早期治疗,辨证准确疗效满意。

【古代文献摘录】

治概要》:“时疫痧,由来久矣,壬寅春起,暖无常,天时不正,屡见盛……独称时疫丹痧者何也,因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冬应而反温,春犹噤,春应温而反冷,所谓非其时而有其,酿成疫疠之也。,入于咽喉之门户,暴束于外,疫毒郁于少之,乘势上亢,于是发为丹痧。”

《丁甘仁医案》:“王左,年二十岁,本阳人,客居沪上。患丹痧甚重,丹痧密布,壮热不退,烦躁不寐,汤饮难,且是新婚之后,阴液早伤,疫充斥,家老少,焦灼万分,延余诊治。病已七日,诊脉弦洪而数,舌红绛起刺。余曰:此瘟疫化火伤阴劫津,内风欲动,势将气喘,危在旦夕间矣。随用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加陈金汁、竹沥黄散等药,数日而愈。”

【西医要相疾病认识】

猩红热 是由A组链球菌起的峡炎、扁体化脓性病灶和全身毒血症,链球菌产生的红斑毒素进入环,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管弥漫性充,及出性皮疹。临床症状急性扁体炎峡炎、皮疹为特殊表现。皮疹一般在起病后24小时出现,广泛布针尖大小、密集均匀的点状微隆起的猩红色皮疹,触之有细沙样感觉。皮疹始于后、颈部、上胸部、24小时迅速蔓延至全身,2~4日出疹顺序完全消退,一星期后糠屑样脱皮;病初呈现“草莓”,2~4日后呈现“杨梅”。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炎。诊断依据部化脓灶、典型皮疹、“杨梅”、拭培养A组链球菌阳性。治疗青霉素为首选,疗程10日,同时注意防止发生并发症,重症患者或有中毒症状者可用激素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