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鲥鱼

鲥鱼 鲥(shí ):Tenualosa reevesii),称为迟、时、鲥等,是鲱科鲥属动物。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鲥鱼体长,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大,端位,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沿海等,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15......
目录

物种起源

鲥鱼鲥(Tanualosa reevesii)是在1846年,由苏格兰海军外科医生及博物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促进协会报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国与日本海的报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据采自中国海的标本,以Alosa reevesii之首次被记载。

的由源,属Tanualosa源于拉丁语“tenu/tenuis”,及“alos”(可能源自动词“alaomai”)的拉丁语“alosa”或“alausa”的并,分为“薄/窄/瘦的”及“河鲱”或“游荡”的意思,而种reevesii是当时居澳门任职英国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检察官的英国博物家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的拉丁语化人

中国香港鲥的最早文献,见于1930年美国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在《费城自然科院会议记录(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81卷的论文《日本与中国类的记述(Notes on Japanese and Chinese Fishes)》中,采自香港的中华点鲥(Hilsa sinensis)为该种同物异。【*注:希尔萨(Hilsa)为印度比哈尔(Bihar)的

鲥属(Tanualosa)是在1934年,由美国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在《费城自然科院会议记录(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85卷的论文《1907至1910年间要在菲律宾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所采到类的记述(Descriptions of new fishes obtained 1907 to 1910, chiefly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 and adjacent seas.)》中,以该种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鲥鱼该种的先定同物异(senior synonym)为Alosa reevesii、Hilsa reevesi、Macrura reevesi、M. reevesii、T. reevesi、T. reevesii,暂无次定同物异(junior synonym)。

相信自古已具济价值。中国古代文献有“鲥”的记述,有记载“鯦”“魱”“鲥”等。最古百科全书《尔雅》(公元前235-213)“鯦”“当魱”“寺”:“海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者为当魱”;王洙等修纂、司马光整理而成的《类篇》(1066)中:“出有时,吴人以为珍,即今”。发音面,宋朝陈彭年等的《广韵》(1008)、丁度等的《集韵》(1037)、元朝黄公绍等的《古今韵会要》(1308)“鲥”:“市之切”,明朝乐韶凤等的《洪武正韵》:“辰之切,音时”(1375);《集韵》(1037)“魱”:“胡故切,音互”;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1596):“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食……”清朝陈廷敬等编的《康熙典》(1716)中亦载。然而,因含某些混称如“鱯”,有待进一步考整理。

形态特征

鲥鱼鳍17~18;鳍18~20;胸鳍14~15;鳍8。纵列鳞42~44,横列鳞16~17。鳃耙110+172。

体长为体高的2.60~3.06倍,为头长的3.25~3.56倍,头长为长的4.03~4.28倍,为眼径的4.29~4.75倍,为眼间隔的4.46~4.75倍。

体长。头侧扁,前端钝。头通常光滑。缘无细纹,少数缘或有很窄的细纹。钝,中等长。眼较小,侧前位,脂眼睑较发达,几乎盖着眼的一半。眼间隔窄,中间隆起。孔明显,端较眼前缘稍近。较小。上下颌等长。前颌中间有显著的缺凹,上颌的未端伸到眼中央的后下,下颌末端伸到眼后缘的后下发达。齿。鳃盖光滑。鳃孔大,向头孔而止于眼的前下。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细密,数多。肛门紧位鳍的前

鲥鱼体被鳞,不易落。鳞片前部有5~7条横沟线。环线细,均不中断,后面有放射状纵沟,无孔。头部光滑无鳞。部棱鳞强,16~17+14个。鳍的基部有很低的鳞鞘。胸、鳍基部有短的腋鳞。尾鳍基部无明显的长鳞。无侧线。

鳍始于体中央稍后的上尾鳍基近,其基部约与鳍基等长。胸鳍后伸不到鳍始点。鳍始于鳍的下,始点前鳃盖后缘和鳍始点的离相等。尾鳍略短于头长,且为深叉。尾柄短,其长约等于其高。

绿色。体侧和银白色。幼期体侧有斑点。部乳白色灰色。鳍淡黄色,且、尾鳍边缘灰黑色

1龄体长24厘米左右;2龄体长35厘米左右;3龄体长44~51厘米;4龄体长53厘米;4龄以后生长逐渐缓慢。在长江可见到最大个体达4.2千克,而钱塘江最大个体为5千克。3龄性成熟,此时雌平均体长为51厘米,体重为2千克;雄平均体长44厘米,体重1.3千克。

生活习性

鲥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类,以浮游生物为饵料,其中又以挠足类、类和硅藻为。在生活的各阶段食性稍有不同,降海前的幼体以淡水浮游生物为食;降海后的幼鲥以海洋挠足类和硅藻为食;成年鲥以海产挠足类和硅藻为。摄食强度随着向河移动而逐渐减弱。如中国温州捕获的鲥鱼饱满度在3级以上,而舟山捕获的鲥鱼多半处于空状态。溯河进入淡水后,一般不摄食。产卵后有少数亲始摄食。性腺是在洄游过程中逐渐发育的。

鲥在海洋中生活2~3年后,溯河到淡水中繁殖。仔长到8.5厘米左右,约在11月以后降海育肥。溯河洄游的生殖群体年龄为3~7龄组,其中以4、5龄组居多,分三支进入珠江、长江、钱塘江进繁殖。进入珠江的鲥鱼,渔汛期最早。在每年的4月上旬即溯河洄游进珠江西江,最后进入黔江。在广东肇庆至广西黔江处产卵。进入长江鲥鱼,于每年4月下旬到达长江,又分2支上溯。一支上溯至都阳湖及赣江处产卵;另一支上溯至洞湖水系的湘江的长沙至株州和宜昌以下的长江干流处产卵。进入钱塘江的鲥鱼,一般在5月中旬,然后上溯至富春江产卵。鲥溯河、降海洄游常与盐度、透明度、水温、流速等环境因子有密切系。在溯河洄游中,常结成大群。

栖息环境

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幼在江湖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鲥

分布范围

分布:中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海域,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

不确定:韩国、朝鲜、泰国

鲥分布图

繁殖饲养

鲥鱼当4月初始由南至北洄游时,卵巢巢为Ⅲ期,5月份到达舟山时,部分鲥鱼卵巢发育到Ⅳ期。产卵期从6月上旬至8月下旬。绝对怀卵量在100万粒以上,最高为389.4万粒。产卵时选择在江底多砂质卵石,水温在25~32℃(以27~30℃最佳),透明度为15~30厘米,流速为1米/秒,流量为2500~4000立米/秒的沙质底清澈水处。繁殖时三、五成群活跃在大江水上层。雌雄相互追逐,多在午后至傍晚前产卵。卵为浮性卵,具油球。卵径一般在0.7毫米左右。一次性产卵,繁殖能力较大。卵在水温26.5~27.0℃时17个小时可孵出仔。仔稚培育期间在水温26~34℃,从仔出膜到稚鳞片完全成需要29天。

主要价值

济价值

鲥鱼鲥鱼为一种类,肉细脂厚,鳞片与皮肤之间满含脂肪,养丰富,在中国古代就被作为纳贡之物,具有极高的济价值。

药用价值

据药书记载,鲥鱼肉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强壮功能,也有消炎解毒功效,故古时鲥曾是地进贡朝廷的补品,被列入御膳美食。鲥味道平,具有补虚劳,稍发痼。

养价值

由于鲥鱼多以浮游动物为食,故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养丰富,济价值较高。据分析,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脂肪17克,还含有糖类、灰分、钙、磷、、核黄素、烟酸养成分,有“中之王”的美誉。鲥鱼还有药用食疗价值。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在长江下游常年产量为50万千克左右,1974年曾高产达157.5万千克。以后由于污水及水利工程(拦江筑坝)兴建,产卵场严重破坏,又加超强度的捕捞亲和幼,其资源量严重衰退,至1985年仅有3万千克。为了保护鲥鱼的资源,中国相继展了鲥鱼人工授、卵孵化及仔培育的研究,有部门还提出从1987年3月起对长江鲥鱼的短期(3年)捕规划。3年鲥鱼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但长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仍无明显改变。

濒危原因

鲥趋于灭绝的要原因,是因为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均造成了鲥鱼趋于灭绝。

保护措施

长江八里江水域是位于鄱阳湖安徽宿松的一段水域,这一江段具有发育良好的沙洲和江汊,类资源及水草比较丰富,又有鄱阳湖与之相通,因此在这里建立鲥鱼保护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2017年 ver 3.1——数据缺乏(DD)。198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Ⅰ级野生保护。

相关作品

记载

中国食用鲥鱼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但鲥鱼则始于宋代。宁原《食鉴本草》中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广韵》记载:“鲥鱼似鲂,肥美,江东四月有之。“《桐庐县志》记载道:“鲥鱼每年立夏前后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富春江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产后归海,其取自来去有定时之意。”这种依时令而来的珍馐,也就被冠以鲥(时)号。鲥鱼生性急躁,捕食和游动都颇为迅速,常因被障碍物撞伤鳞而亡,李时珍《本草纲》言,“一丝挂网即不复动”,只要有网触碰到鳞片,它就不再动弹,故有“惜鳞”之称。

到了明代,长江鲥鱼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冯时可《雨航杂录》道:“鲥鱼首夏以时至而,本朝甚贵之。”李时珍《本草纲》中记载:“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

进入清朝,长江鲥鱼进贡规模更大,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至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历时二百余年的鲥贡才宣告结束。曹寅《鲥鱼》附注云:“鲥初至者头膘,次樱桃红。予向充贡使,今停罢十年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