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耳蕈病

蕈病是 发生于外耳道的乳头状赘生物。见于明代《疡医》,又。其特征为有小肉突出,樱桃枣核大小,不痛。逐渐长大,可影响听力。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乳头状”。治疗以外治为。本病由湿气凝聚而成。临可见到有小肉突出,樱桃、羊奶头、枣核,或如蘑菇状。微红胀痛,突出,多色红、湿润,触之疼痛,或有出,逐渐长大则影响听觉。治疗一般不需用服药,若继发感染,胀痛重者,宜......
目录

耳蕈病概述

发生于外耳道的乳头状赘生物。见于明代《疡医》,又。其特征为有小肉突出,樱桃枣核大小,不痛。逐渐长大,可影响听力。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乳头状”。治疗以外治为。本病由湿气凝聚而成。临可见到有小肉突出,樱桃、羊奶头、枣核,或如蘑菇状。微红胀痛,突出,多色红、湿润,触之疼痛,或有出,逐渐长大则影响听觉。治疗一般不需用服药,若继发感染,胀痛重者,宜清肝火柴胡汤加减。外治:可用,去除赘生物。若有感染,需控制炎症后,才能用烙法

耳蕈病病因

(1)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滞阻不畅,久则气滞瘀,阻塞,日积月累,渐成肿块。肝郁气滞,往往犯及失健运,湿浊停聚,以致浊互结而成。如《外科正宗》说:"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

(2)受热,肺阴耗伤,气机不利,失去肃降功能,以致水液停,生,卫气受阻,浊久滞经络,逐渐积累成

(3)饮食劳倦失健运,运化水湿功能障碍,久聚成浊阻滞,兼遇外感邪热生,湿流注,凝结而成包块。

耳蕈病临床表现

此症生于外耳窍,大小不等,表面高低不平,呈红色,质硬,自觉堵塞作痒,听力减退,可有脓史。

全身症状,表现可分:

(1)肝气郁结,气滞瘀:多见口苦干,头晕眩,胸闷不舒,嗳,脘腹胀痛,胁痛耳鸣舌红边或有瘀点,苔黄,弦数或细数。

(2)受热,湿凝滞:多见头痛,疲乏,胸胁满闷,气短,或有咳嗽,咯,苔白或微黄而腻,缓或弦滑。

(3)失健运,湿浊流注:多见头重,四肢怠倦,咳嗽稀白,量多,纳差,脘腹胀满,体胖,苔白腻,若兼热,则舌质红,苔黄腻,小便黄等。

候分析:凝滞或湿结聚,阻滞经脉,久则积结成块;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或肺阴受伤,肺火上烁,则体色红,上有红丝,甚者伤败膜,损及络脉,发生衄体长大,堵于窍则听力减退痒痛。如为湿流注积聚成块,其色黄而透明,质软,破后流出粘液;因湿继续流注,故反复发作。不同病因,分出现肝气郁结,肺阴耗伤,失健运等全身症状

耳蕈病诊断说明

(1)体局限性增大,速度缓慢,境界清楚,推之可动。

(2)少有溃烂及疼痛症状,一般不会向远处转移。

(3)宜作活组织检查,以作确诊。

耳蕈病治疗

(1)治:

肝气郁结,气滞瘀:宜疏肝解郁,养,可用逍遥香附乌药中以当归白芍白术甘草健脾香附乌药柴胡薄荷生姜疏肝解郁皮、栀子肝火。亦可选用活祛瘀养药物,如皮、川芎桃仁泽兰,刘寄奴、五灵脂、熟地、首乌、枸杞子、黄精、桑椹子、穿山甲水蛭等,但宜配行气药同用,如青皮香附郁金木香。若浊互结,宜加入法半夏、制南星、陈皮、瓜蒌实等。

受热,湿凝滞:宜清热润燥,疏结,可选用清金汤。中以贝母、陈皮桔梗宣肺结,薄荷紫苏牛蒡子疏解栀子黄芩肺燥人参茯苓甘草补益。若兼脾虚,可选用消。若涎增多,加法半夏、瓜蒌仁、葶苈子等。

失健运,湿浊流注:宜健脾燥湿化痰结,兼以清热,可选用加味二陈汤党参党参茯苓甘草健脾化湿,法半夏陈皮行气化痰,消除凝聚之湿浊薄荷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全具有清热化痰结、消除肿的作用。若纳差,宜配神曲、麦谷芽等;如热偏盛,色呈淡红,宜加龙胆草、栀子车前子、木通等以清利湿

(2)外治:

①可用鸦胆子油涂擦,以促进肿的消蕈可用鸦胆子油涂擦。

②手术摘除。

耳蕈病预防

(1)注意饮食调,避免过食辛辣煿之品,制烟,忌食发霉食品。

(2)改善生产工艺,避免有害物质外溢,加强个人防护。

(3)展肿普查,争取早期诊治。

耳蕈病历史记载

。见《疮疡全书》卷一。

①由火毒凝聚而成。症见赘生物,头大蒂小,蘑菇。《治准·外科》:“蕈、,则不作脓,亦不作热,外无壅肿,但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治宜清热泻,解毒止痛。栀子汤加减。外用硇砂蕈上。

②古人泛指赘生物,蘑菇者,为蕈;樱桃羊乳者,枣核细而长者,挺。详见各条。[1]

蕈病"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