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鼻渊

多因外感风热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犯及窍;或炎热,随上犯,窍;或湿热上扰等起。多因外感风热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犯及窍;或炎热,随上犯,窍;或湿热上扰等起。常见型有: ①风热鼻渊流黄涕或粘白量多,嗅觉减退,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多,舌红,苔微黄,浮数。治宜祛热、通窍,苍耳......
目录

基本内容

多因外感风热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犯及窍;或炎热,随上犯,窍;或湿热上扰等起。常见型有:

风热鼻渊流黄涕或粘白量多,嗅觉减退,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多,舌红,苔微黄,浮数。治宜祛热、通窍,苍耳

郁热型鼻渊流浊涕 ,黄稠如脓样,嗅觉差,头痛发热口苦干,耳鸣烦躁舌红,苔黄,弦数。治宜清泻热,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等。

湿热鼻渊流黄涕,浊而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晕头重,胸腔胀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滑数。治宜清湿加味四苓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气厥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鼻渊者,浊涕流不止也”,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鼻渊是以流浊涕,量多不止为要特征的病。本病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而以青少年多见。相当于西医之化脓性鼻窦炎。鼻窦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的总称,各窦均有且与鼻腔相通。它们既可以单独发生病变,也可多个或全部出现炎症,通称为鼻窦炎。本病有急鼻渊(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和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两种类型,而以后者更为常见。

鼻渊起的头痛有什么特点

在急、慢性鼻渊中均可见到头痛一症,虽程度不同,但都具有以下特点:

1.头痛常伴有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症状

2.头痛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这与它们的解剖位置有

(1)额窦炎:表现为前部疼痛,并在前眉弓处有压痛,疼痛上午重,而中午时最剧,午后减轻,至晚上则全部消失。

(2)上颌窦炎:也为前部疼痛,上午轻,下午重,在眉弓及面颊部可有压痛,急性者有时伴有上列磨牙痛。

(3)蝶窦炎:在眼后部及头深部疼痛,还可起晨起轻、午后重的枕部疼痛

(4)筛窦炎:在眼角处的梁部可有压痛或疼痛,头痛较轻,前组筛窦炎的头痛性质有时与额窦炎相似,后组筛窦炎的头痛性质有时与蝶窦炎相类似。

3.头痛在休息、滴药、吸入鼻腔通气流改善后可减轻,于咳嗽,低头弯,用力或突然摇动头部时头痛加重,吸烟、饮、情绪激动亦可使头痛加重。

鼻渊是怎样发生的

现代医认为本病是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最多见的为发生于感冒、急性鼻炎之后。此外过敏性体质及全身性疾病如贫血、流感等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邻近病灶感染,如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某些磨牙部感染及外伤,异物穿入鼻窦,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立式跳水),污水进入窦等直接伤及鼻窦,均可起感染。还有如,中甲肥大、息肉、肿鼻腔疾病,妨碍鼻窦通气流亦可发本病。慢鼻渊多因急鼻渊反复发作未得到适当的治疗所致。

祖国医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风热 风热毒,袭表犯;或风寒侵袭、郁而化热、风热壅遏失清肃,致使上犯,结滞窍,灼伤鼻窦膜而为病。

2.腑郁热 为刚脏,相火,其。若情志不畅,喜怒失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犯,移热于邪热热盛,上,伤及鼻窦,燔灼膜,热炼津液而为涕,迫津下渗发为本病。

3.湿热 素嗜醴肥甘之物,湿热生。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上犯,停聚窦,灼损窦膜所致。

4.肺虚鼻渊日久,耗伤脾虚运化失健,营气难以上布窍;不足,易为毒侵袭,且又清肃不利,毒滞留窍,凝聚于鼻窦,伤蚀膜而为病。

5.肾阴不足 鼻渊日久,阴大伤,虚火扰,余滞留不清,两者搏结于鼻窦膜败坏,而成浊涕,发为鼻渊

危害

鼻窦鼻腔周围颅骨的含空腔,与眼、等重要器官邻近,鼻窦有炎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起临近组织器官产生并发症,也可通过窦脓液毒性作用,起远离器官感染。

1.眼部并发症 眼眶壁周围2/3以上为菲薄的鼻窦壁,还有管和淋巴管相通,当鼻窦有炎症时,就可因壁坏死起眶并发症,还可通过眶之间的淋巴交通眼部感染。常见的有眶组织发炎、眶脓肿神经炎等。

2.颅并发症 鼻窦炎症可通过静神经淋巴管等直接波及颅,也可颅骨的直接破坏侵及颅,而膜炎、脓肿、海绵窦栓性炎等,甚至可危及生命。

3.部感染 鼻窦炎时,脓性涕可鼻咽之间的小管发炎肿胀,阻塞,导致卡他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等。

4.下感染 常见的有:①部感染:可咽炎、扁体炎等。②脓涕吞下,可起消化道病变,出现痛、腹泻便秘肠功能障碍。

5.鼻窦积脓 成为脓毒性病灶,关节肉、神经系统疾患,儿童表现为智力差,精神不集中,成人则发生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躁等症状

由此可见,鼻渊对人体的危害复杂而严重,所以患上本病一定要彻底、积极地治疗,不可掉以轻

诊断

鼻渊的诊断要点大体有以下几点:

1.有感冒、急性鼻炎等病史。

2.以大量粘液性或脓性涕、鼻塞头痛头昏症状,急鼻渊发热及全身不适。

3.急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鼻渊。慢鼻渊病程较长。

4.鼻腔检查 可见粘膜充肿胀鼻腔或后孔有较多地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5.鼻窦X线摄 有阳性表现,有助诊断。

6.CT扫描 可更清楚地观察窦壁是否受损及窦腔粘膜病变的程度。

7.鼻窦超声波检查 要用于上颌窦额窦的检查,可发现窦腔积液、息肉或肿

8.应注意与窒(鼻炎)相鉴

治疗

本病的治疗可分为中医治疗及西医治疗两大类。

1.中医治疗 注意辨虚实之不同,外治结

实证治:

(1)风热症状已在前述,全身可兼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多。舌质红,苔微黄,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芳香通窍。方药苍耳子10g 辛夷15g 菊花20g白芷20g 薄荷15g 黄芩10g 连翘20g 桔梗10g 荆芥10g 防风8g 甘草6g。加减:脓涕不易擤者,加冬瓜子、瓜蒌仁、鱼腥草、皂刺以清解毒排脓。

(2)腑郁热:症状较上型为重。全身并有发热口苦干、眩、耳鸣耳聋、急躁易怒。舌红、苔黄、弦数。治法:清泄胆热解郁通窍。方药龙胆草12g 黄芩10g柴胡10g 栀子15g 泽泻12g 当归10g 生地10g 白芷12g 苍耳子12g 不食草15g。加减:涕黄稠者,酌加苡仁、冬瓜仁、黄芩等;涕黄绿者,酌加夏枯草芦荟黄连等。

(3)湿热症同前。全身症见头晕头痛头重体倦,脘胁胀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濡或滑数。治法:清泻热,利湿祛浊。方药黄芩10g 滑石12g 皮12g木通10g 云苓15g 猪苓15g 黄连6g 石膏30g 白芷15g 白蔻仁10g 辛夷15g 苍耳子10g。

实证外治:

(1)针刺疗法:选用迎香、通以通鼻塞太阳、头维以治头痛,还可选用印堂谷、池、池、阳白等,每次2~3,用泻法,强刺激。

(2)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0.5ml/,选取俞、谷、池、足三里等,隔日1次。

(3)用灵、葱白液滴或用吹入鼻腔,每天3~4次。可疏风清热通窍。

虚证治:

(1)脾气虚:症见涕粘稠白浊,长湿无干,时多时少,鼻塞,嗅觉减退。检查见膜淡红肿胀,脓涕自道上向下流出。全身症见头晕头胀气短乏力,面色白,肢倦纳呆,或咳嗽粘而白。淡红、苔薄白。治法:补脾,升阳通窍。方药党参15g 白术15g 云苓15g 黄芪15g 柴胡8g 诃子10g 当归10g 桔梗10g 细辛3g荆芥10g 辛夷10g 白芷10g 苍耳子8g 鱼脑石15g 甘草6g。

(2)肾阴不足:鼻渊日久,反复不愈,鼻塞,流浊涕或黄或白,嗅觉差,全身症见头眩晕、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或鹳红口干膝酸软,舌红细数。治法:补方药:熟地15g 山药15g 山萸肉12g 怀牛膝15g 菟丝子10g 鹿角10g 白芷10g 辛夷15g 皂刺10g 桔梗8g。

虚证外治:

(1)不食草,每日2~3次。

(2)药液熏洗:苍耳液加入喷雾机中,每日2次,也可用麻黄辛夷甘草过滤后作药液熏洗,也可作为滴

(3)针刺疗法::迎香、百会、上星、谷;配:攒竹、通天、池。每次取、配各1个,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4)艾灸:颅息、迎香、上星悬灸至患者觉焮热,皮肤潮红。

2.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要为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1)全身应用磺胺及抗生素:对及时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2)局部治疗:1%麻黄素生理盐水或滴净滴,以利通气流,也可用麻黄素呋喃西林液滴,每日3次。

(3)物理治疗,局部热、短波透热、红外线理疗等。可促进炎症消退,改善症状

(4)上颌窦穿刺:宜在全身症状消退或局部炎症表现基本控制后施,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穿刺冲洗完毕后,可予窦注入50%鱼腥草液、0.5%黄连素液、20%磺胺嘧啶液等2~3ml,任选1种,每周2~3次,直到无脓为止。

(5)体位流:的在于促使窦脓液较快排空。据各窦在鼻腔位置的情况选择体位,需先用麻黄素收缩鼻腔,使窦通畅。

(6)手术治疗:一般在鼻腔病变妨碍流或久用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手术治疗。具体详见有书籍。

预防

鼻渊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轻则仅给患者带来局部不适,重者可作为毒之源而发邻近组织及全身病变,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治疗,而在平时更要注意预防。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注意劳逸结,不要过度劳累而使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3.积极治疗邻近组织器官病变,如扁体炎等,对急鼻渊也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迁延日久转为慢性或发生其他变

4.饮食宜清淡而富于养,戒除烟,少食辛辣刺激之品,患病期间更应注意。

5.夏日炎炎,人们常喜欢游泳以消除暑热,但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或游泳后用力擤,均可使污水进入鼻窦发疾病,应加注意。

6.因填塞止时,填塞物不可留置过久,否则不仅可起局部刺激或污染,也会妨碍窦通气流而诱发本病。

7.注意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涕,保持道通畅。还要注意擤法,鼻腔有分泌物而鼻塞重时忌用力擤,以免毒逆入窍,导致窍疾病。

8.积极防治病,可减少源性上颌窦炎的发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