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鼻疳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起,也有因风热而患鼻疳的,其症状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鼻疳是指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有久不俞,反复发作的特点。为科较常见之病,以小儿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炎。1、前部疼痛、作痒,焮热、干痛、异物感。2、检查可见前孔及其附近上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流水、积结痂块。鼻疳发病与系比较密切。多因外感......
目录

发病症状


  鼻疳是指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有久不俞,反复发作的特点。为科较常见之病,以小儿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炎。
1、前部疼痛、作痒,焮热、干痛、异物感。
2、检查可见前孔及其附近上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流水、积结痂块。

病理


  鼻疳发病与系比较密切。多因外感风热,或疾脓涕浸前孔肤,外肺热而发,或因小儿乳食不调,久病虫疾,致使不健,运化失职,湿浊停,湿热上犯而致。蕴热,风热外袭,瘀滞于,熏灼孔处,则出现粟粒状小丘、微红。热盛则肿而痛,灼热干焮、结痂热毒腐灼肤溃破,则糜烂溢出脂水,盛则痒而裂。风热湿久郁,肤受伤,则皲裂甚而落。小儿脏腑娇嫩,易因脾虚湿滞而致病。湿热,壅结窍,腐蚀肤,则肤糜烂潮红,湿浊灼腐肤,久积黄浊厚痂,故流溢脂水,结黄浊厚;因湿性粘滞不易速去,湿热伙留不,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总的治疗法是清

辩证论治


  蕴热,毒外袭[见]前孔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呈表浅糜烂,溢出黄色脂水,或结黄痂。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落。全身症状偶有头痛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数。小儿可见烦躁哭啼,搔抓部,甚则水淋漓。[治法]清热泻疏风解表

方药1


1、黄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水服。若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药
(1)上清服,每次4,每日3次。

(2)银翘解毒服,每次l,每日2—3次。
失调,湿热
[见]前孔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落,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或可见前孔皮肤皲裂,甚可侵及翼、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有腹胀纳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黄腻,滑数。
[治法]清热核湿,解毒和中。

方药2


  l、萆薢湿汤(高秉钧《疡科得集》)加减
黄芩12克,萆薢12克,壮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
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水服。
湿热壅盛者,加黄连10克、苦参12克、土茯苓20克。痒甚者,加
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癣皮15克、地肤子12克。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者,加黄芪15克、金银12克、白术10克。患儿久病虫疾,可酌加使君
子6~10克,或榧子6一10克。
2、中成药
(1)健儿清解液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8毫升,6岁以上
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服或冲服每次 l~2块,冲每次10克。
(四)外治法
1、用服中药渣再水热局部。
2、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患处。
3、明矾3克,生甘草10克,水外洗。
4、苦参15克,枯矾15克,研末,用生地黄汁适量,调匀徐

其他疗法

食疗


(1)灯柿饼汤:灯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汤。加白糖调味饮用。
(2)使君子猪瘦肉:使君子6—10克,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加入瘦猪肉约100克,捣烂和匀,膳食用。
(3)独脚金煲猪瘦肉:独脚金15克,瘦猪肉100克,加清水3碗至l碗,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瘦肉。

预防调护

(1)劝告病人不可因痒或结痂而用手指挖,有结痂者要待其自,以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2)忌食辛辣煿及腥荤发物等。对小儿尤应注意调饮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竹帘

下一篇 鳝鱼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