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麝香壳

麝香壳为鹿科动物麝的香腺囊的外皮。将香腺囊对剖,取去麝香,剩下的外壳,干后即成。多顺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连。厚约3~5毫米,起层,表面有一层棕红色的薄膜,称"油皮",中层称"银皮"。质坚韧,有浓厚的麝香气味。以身干、个大、香浓厚者为佳。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蒙古等地。【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ShèXiānɡKé 【】臭子壳、麝壳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香腺囊的外......
目录

药性功效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ShèXiānɡKé

】臭子壳、麝壳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香腺囊的外皮。将香腺囊对剖,取去麝香,剩下的 外壳,干后即成。

【生境分布】四川西藏云南陕西、 甘肃、 蒙古等地。

【性状】多顺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连。厚约3~5毫米,起层,表面有一层棕红色的薄膜,称油皮,中层称银皮。质坚韧,有浓厚的 麝香气味。以身干、个大、香浓厚者为佳。

性味】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入

【功能治】通利窍,消肿解毒。治毒肿痛, 久拦及疮疖硬痛。 银皮:贴肿红痛。

【用法用量】服:入,5~8分。外用:研末调或入膏药贴。

【注意】血虚者勿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多石的针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独居,多于晨昏活动。食物为松树、冷杉、雪松的嫩,地衣 苔藓,杂草及各种 野果等。

资源分布:

⒈分布于 新疆西藏青海、 甘肃、 宁夏陕西山西及 湖北、 四川贵州等地。

⒉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 云南四川等地。

要分布于 黑龙江、 吉林、 河北等地。

【性状】性状鉴,该品多顺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连;厚3-5mm,起层,表面有一层棕色薄膜,称油皮,中层称银皮。质坚韧,浓厚的麝香气味。以笛干、个大、香浓者为佳。

原形态

⒈林麝,林麝体长约75cm,体重约10kg。 毛角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体身上一般无显着肉桂黄或土黄

点状斑纹。色多为褐色黑褐色;缘、端多为黑褐色或棕褐色白色,眼的下部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延伸至颈和胸部。四前面似体肢为足迹和性。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称为獠下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无腺囊和獠。尾短小,掩藏于毛中。麝香壳

⒉马麝,体较大,体长85-90cm,体重15kg左右。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较强。面、颊、青灰色,眼上淡黄,眼下黄棕色端部及周缘黄棕色周缘、基沙黄色或黄棕色。颈栗色块斑,上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毛丛成4-6个 斑点排成两。颈下白色 带纹不显,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杂而成黄白区。面为土黄色或棕黄色。

⒊原麝,体长85cm左右,体重12kg左右。长直立,上部端裸出无毛。雄性上 犬齿发达,外,向后弯成獠。雌性上犬齿小,不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所以部比部高。蹄狭长,侧蹄长能及地面。尾短隐于。雄性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成囊状,即 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有二小,前为麝香,后为 尿道。通体为棕黄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颊灰褐色,两颊有白毛成的两个白道直连下。尖棕褐色黑褐色,白色。从颈下两则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两条白色宽带纹,颈、体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斑点,排成4-6纵面毛色较淡,多为黄白色或黄棕色。四肢侧呈浅棕灰色,外侧深棕或棕褐色。尾浅棕色

性状

①整麝香:呈球或扁, 直径3~7厘米。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

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立即松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 香,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浓烈者为佳。

药材

多顺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连。厚约3~5毫米,起层,表面有一层棕红色的薄膜,称"油皮",中层称"银皮"。质坚韧,有浓厚的麝香气味。以身干、个大、香浓厚者为佳。

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 蒙古等地。

化学成份

全草含油0.30%-0.40%,有:α-侧柏烯(α-thujene), α-蒎烯(α-pinene),香桧烯(sabinene),β-月

桂烯(β-myrcene),α-和γ-松油烯(terpinene),间-聚伞素(m-cymene),1,8-桉叶素(1,8-cineole),α-和-β-蒈烯(carene),芳醇(linalool),黄樟油素(safeole),(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榄香烯(β-elemene),α-和β-丁香烯(caryophyllene),α-愈创木烯(α-guaiene),β-荜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类(selinene),β-甜没药烯(β-荜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烯(selin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橙叔醇(nerolidol),α-芹子烯醇(α-selineol)等成分[1]。

临床应用

安宫牛黄(《温病条辨》)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红

绛,数。亦治中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者。牛黄30g, 郁金30g, 犀角30g, 黄连30g, 黄芩30g,山栀30g,朱砂30g,雄黄30g,7.5g,麝香7.5g,珍珠15g,金箔衣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每一一钱,金箔为衣。麝香辛温,通性12,长于开窍,为臣药。2.(《太平惠民和》)治。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苔白,迟;卒痛,甚则昏厥。亦治中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属于者。苏合香、龙各1两, 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 丁香沉香、各2两,薰陆香1两,白术诃子朱砂各2两,乌犀屑2两。老人、小儿可服一,温化服亦可,并空服之。麝香为芳香开窍之品,为君药。

至宝(《太平惠民和》)治中暑、中温病心包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粗,舌红苔黄垢腻,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者。生乌犀屑、 朱砂雄黄、生玳瑁屑、 琥珀各1两,麝香、龙各1份,金箔银箔各50牛黄半两,安息香一两半。每两岁儿服2人参汤化下。麝香清热开窍,为君药。

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的作用

天然麝香酮或人工麝香酮小量对大白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无显著影响,中等量(0.01~0.06毫克/公斤)可使阳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反应消失,分化相改善,有个动物分化相受到抑制;大量时(1毫克/公斤)则使大多数动物呈中毒现象,表现阳性条件反射的反应不规则或消失,分化相受到抑制。天然麝香原生药、天然麝香酮及人工麝香酮均能缩短戊巴比妥钠起的小 睡眠时间,但大量则反而延长睡眠时间,天然麝香5、10和20毫克的量给予大 白2、3和5天者,可显著缩短戊巴比妥钠起的睡眠时间。故麝香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小量兴奋,大量抑制。

②对呼吸、环系统的影响

麝香对离体 心脏有兴奋作用,麝香酊静注射于家兔及狗,可使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人工及天然麝香酮静注射于 麻醉猫亦均有升压作用,呼吸次数及频率增加。用猫 乳头、豚气管平滑等作实验,可观察到麝香能增强 儿茶酚胺的作用。

③对子宫的作用

麝香对离体及在位子宫均呈明显兴奋作用,后者更为敏感,妊娠的又较非妊娠的敏感,对非妊娠的兴奋作用发生较慢但较持久。

④抗菌、抗炎作用

麝香酊的稀释液,在试管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葡萄球菌。对由分枝杆菌抗原注射液起的大关节炎,其消炎作用强于布他酮。

⑤其他作用

过去曾将麝香用于呃逆、 中枢神经衰竭,现已少用,而人工麝香可用于小儿百日咳咳嗽及声门痉挛。

中药附方

①治疗疮红肿:麝香壳苍耳虫、冰片。共为未,麻油调涂。②治久烂:麝香壳花蕊石、龙骨、蛤粉、冰片银朱。共为未,外涂。③洽乳痈发背麝香银皮,和冰片外贴。④治疮疖硬痛:麝香壳、水宽菜、地胆猪胆汁、赤芍、黄。共膏,贴患处。

选方

①治疔疮红肿:麝香壳苍耳虫、冰片。共为末,麻油调涂。

②治久烂:麝香壳花蕊石、 龙骨、 蛤粉、 冰片银朱。共为末,外涂。

③治乳痈发背麝香 银皮,和冰片外贴。

④治疮疖硬痛:麝香壳水苋菜地胆猪胆汁、 赤芍、黄。共膏,贴患处。

各家论述

⒈《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毒。

⒉《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止痛,疮疡恶毒。治痛。

⒊《南宁市药物志》:止,止痛,瘀消肿。治跌打刀伤,湿疮疡

⒋《广东中药》Ⅱ:治山岚 瘴水土不服,产后渴,并治皮肤瘙痒。

⒌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祛湿,消肿痛。治小儿麻痹湿骨痛风寒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⒍《广东草药》:治皮肤湿疹,黄蜂螫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滚法

下一篇 摩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